憫忠寺

憫忠寺

憫忠寺,古名憫忠寺,現名法源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原宣武區)教子胡同南端的法源寺前街。為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佛教圖書館的所在地。法源寺內收藏了眾多名貴的佛教藝術品與書籍,特別是大悲壇內陳列的大量佛經版本,數量多、版本珍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憫忠寺
  • 地理位置:北京市宣武區教子胡同
  • 著名景點:名貴的佛教藝術品與書籍
  • 現名:法源寺
歷史沿革,旅遊信息,李敖與法源寺,

歷史沿革

唐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跨海東征中死難的將士,在幽州(北京)城內建一座寺廟。寺還沒有建成,李世民去世了。經高宗李治、武則天多次降詔後,於武后萬歲通天元年建成,命名為“憫忠寺”。歷經51年建成的憫忠寺規模宏大,寺內建有一座高閣,名為憫忠閣,有諺語“憫忠高閣,去天一握”來描述它的高大。後來安祿山和史思明分別在寺的東南和西南建了兩座木塔,來彰顯各自的作為。唐武宗李炎繼位後,全國範圍開展興道滅佛的運動,憫忠寺依仗太宗高宗開國建業憫緬忠烈的初衷倖免。但僖宗李儇中和二年的一場大火,燒毀了憫忠寺內的所有建築。892年、897年重修時,建觀音殿和塔以求恢復原來的規制。
遼代時,憫忠寺經天災人禍多次毀圮,也經過多次整修,遼道宗大安十年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建,奠定了寺廟的基礎。金大定十三年憫忠寺還做了一次女真人進士的考場。1215年時,憫忠寺又毀於戰火。直到明正統三年(1438年)由司禮太監宋文毅等巨閹牽頭出資重建了寺院。清順治年間增建了戒壇,康熙年間重修了藏經閣。雍正年間大修後改名為“法源寺”,定為律宗寺廟,是專司傳戒授法的皇家古剎。
憫忠寺
宣南的第一大寺不僅占地面積大且歷史十分的古老,遠在唐代便已建成,那時候叫做憫忠寺。寺中建有憫忠閣,老北京諺語“憫忠寺閣,去天一握”,遺憾的是這座高閣在明朝以前就不復存在。唐時那個老憫忠寺只留下了幾塊斷碑,證明著憫忠寺原來是有寶塔的。碑文:“至德二年(唐肅宗李亨年號,公元757年)十月十五日建,參軍張不矜撰,參軍蘇靈芝書。”喜歡碑帖的人都知道唐代有位既是書法高手又能刻碑的大師李北海,這位李北海一生為後世留下不少碑刻,其中《麓山寺碑》、《雲麾將軍碑》在碑帖史上非常著名,凡是李北海自寫自刻的他都署“蘇靈芝”之名。寺內現存有唐碑《無垢淨光寶塔碑頌》。
憫忠寺,於公元1442年即明代正統七年(明英宗朱祁鎮)重建,改叫崇福寺,明朝末年敗廢又重建始稱法源寺。清康乾之後法源寺不僅是宣南大寺且以花事名滿京都,清康乾以後之詩人的詩集中有為數不少的關於法源寺花事的詩,“歲喚狂朋三十度,春風欲放海棠顏。”這是記述法源寺內海棠花的詩。林則徐有日記云:“出城後順途拜客,併到法源寺看海棠丁香即回。”這篇日記記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四月初七,可見那時法源寺海棠丁香之盛了。有一位詩人曾在法源寺養病住了兩三年的光景,這位詩人因了“全家都在秋風裡,九月衣裳未剪裁”這樣兩句窮愁潦倒而又風流灑脫的詩句令我銘心刻骨。這位詩人的名字叫黃仲則,在清代是位不可多得的詩人。
憫忠寺
民國時期,法源寺是北京城內最大的停靈寺院之一,也被軍隊占用過。1949年後,又經多次修葺。1956年中國佛教協會在法源寺設立了中國佛學院。1963年亞洲11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會議在這裡召開,這裡成為國際佛教交流的重要場所。文革期間,法源寺遭到嚴重的破壞。房上的屋脊六獸、地面的唐宋古碑、殿內的佛像雕塑、殿外的丁香綠竹等全部被毀,還有許多外國僧侶貢獻的用金、用血手抄貝葉經葉全部被燒毀。1979年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了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並設立於此。

旅遊信息

游法源寺的最佳時間是春末夏初,那裡的丁香號稱香雪海,曾與崇效寺(網路資料一般誤寫作崇右寺,以訛傳訛,特此更正)牡丹、恭王府海棠一起並稱京畿三大花事。

李敖與法源寺

李敖的第一篇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就是以這座古剎為背景的。李敖雖對從未去過法源寺,但“憫忠”二字給了他創作的空間,這篇小說以此為基調,再現了百日維新後譚嗣同英勇就義的過程。法源寺的歷史厚蘊也可從中了解個大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