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青年(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特質)

憤怒的青年(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特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憤怒的青年()是指1950年代一些作品表現出憤世疾俗情緒的西方英國)青年作家評論家。這些人對於當時西方社會的種種現象感到不滿,進而進行批判,而他們的言論對於社會主流而言相對極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憤怒的青年
  • 外文名:Angry Young Men
  • 解釋:是指1950年代一些作品表現
  • 甚至於:帶有無政府主義傾向
簡述與由來,文學作品中的表現,

簡述與由來

指20世紀50年代英國的文學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人民希望社會制度能得到改革。1945年工黨執政,沒有實現人民的這一願望,而是推行“福利國家”政策。1951年保守黨再度執政,仍繼續執行這一政策,人民的生活雖有一定的改善,政治改革卻成泡影,因此引起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的不滿,這種情緒首先在文學作品中反映出來。有些小說和劇本憤怒地攻擊了英國社會的階級壁壘、統治集團和教會,對因推行“福利國家”政策而造成的單調的生活表示不滿,對上層社會的虛偽和勢利表示厭惡。他們之中有不少人出身於工人階級或社會的中下層,以本階級的舉止行動為榮。這些作家彼此之間並不相識,但是他們的觀點與感情是一致的。

文學作品中的表現

首先表現出“憤怒”與不滿的是約翰·韋恩的小說《每況愈下》(1954)和金斯利·艾米斯的小說《幸運兒吉姆》(1954)。1956年青年劇作家約翰·奧斯本的劇本《憤怒的回顧》上演,劇中主角對社會作了全面攻擊,因此,這一劇本成為這個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奧斯本被人稱作“憤怒的青年”,這個稱號也被用來指這一新興的文學運動。
“憤怒的青年”成為50年代文學中占優勢的力量。懷有這種“憤怒”的作家還有:小說家約翰·布萊恩,他的成名作是《向上爬》(1957);工人小說作家艾倫·西利托以長篇小說《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1958)著稱;劇作家伯納德·科普斯曾寫《斯特普尼·格林的村莊》(1956)一劇;工人出身的劇作家阿諾德·威斯克以劇本《雞湯加大麥》(1958)蜚聲劇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