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雲女真摩崖石刻

慶雲女真摩崖石刻

慶雲女真摩崖石刻位於吉林省梅河口市區西南40公里的小楊鄉慶雲村的半截山的南坡,是我國僅存的幾塊女真石碑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女真石碑
  • 出土地點:吉林省梅河口市
  • 所屬年代:1115年
  • 類型:女真石碑
金史記載,摩崖石刻,碑文,價值,

金史記載

收國元年,太祖阿骨打於節山大破70萬,追遼主天祚於護步。這一點碑文記載與史實相符。另據《金史·斡魯傳》載:“收國二年五月,斡魯方趨東京,遼兵六萬來攻照散城。阿徒罕孛堇烏淪石準與戰於益褪水之地,大破之。五月……進攻瀋州取之。”據考,照散城僅離摩崖石刻碑處十餘華里,距今已有800年的歷史,是遼金戰爭時的佐證。
由金光字、金啟綜把碑文中的女真文譯成漢字69個,大意是:“阿素魯於收國二年五月五日率領的部落歸順金國,建番安兒必罕謀克”。《女真語言文字研究》一書中,對遼金戰爭記有:“收國二年四月已醜,以斡魯統內外諸軍與蒲察迪古乃會鹹州路部統魯古討高永昌。五月,斡魯等敗高永昌,撻不野擒永昌以獻戮之于軍,東京州縣及南路系遼女真部部長,其率部歸降,設謀克皆為史合。”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在距地表22米的半山腰一塊凸出的砬石上,砬石從上到下有一道裂縫,將石壁劈成為兩部分。西側碑高約2米,寬1米,面向東南、東部刻有女真字,每行4-15字不等。左上凸起部分還有3行14個女真字。 經專家孫進譯釋為“我文河台於收國二年五月五日、率領家族部落,集合至番安兒之源。擒獲頗多,因此謀克為學董”。東側石壁面南偏東,碑高2.45米,寬1.1至2.5米不等。右上角刻有漢字“大金太祖破遼軍於節山息馬立石”,右起豎書楷,字3行15字,字跡清晰。旁註女真文23個字, 形成漢字女真文兩種文字對照排列。
慶雲摩崖石刻慶雲摩崖石刻

碑文

公元1116年5月,遼朝以6萬大軍來攻照散城(今梅河口山城鎮一帶)。金國將領阿徒罕率兵大敗遼軍,並乘勝由東、北兩路夾攻,輕取瀋州(今瀋陽市)及東京所轄的各州縣,攻占了遼陽府,為反遼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了紀念這場大金國開國史上的重要戰事,後來於當年的舊戰場刻石,用最簡練的文字記述了那場戰爭。
慶雲女真摩崖石刻慶雲女真摩崖石刻
石刻在半截山半山腰距山下小路20多米高的一塊凸出的砬石上。砬石自上而下有一道縫隙,把石壁表面一分為二,銘文就分別鐫刻在兩側的石壁上。右上角刻有漢字“大金太祖大破遼軍於節山息馬立石”計3行15字,為右起豎書楷體,字跡比較清晰。左側刻有女真文字4行23字,內容應該是漢字的對譯。西側石壁高約2米,寬1.1米,上部凸出處刻有3行14個女真字,經有關專家破譯為“番安兒必罕的謀克堇之文”。在石壁的中部還刻有7行女真字,前5行每行14至15字不等,後2行每行僅四五字,共70餘字。部分銘文已剝蝕不清,難以辨識,專家破譯為“我父阿台於收國二年五月五日,率領家族和部落,集合至番安兒之原。擒獲頗多,因以謀克為孛堇”。

價值

女真文碑現存的不多,而慶雲村摩崖上鐫女真字 70多餘個,是研究女真文字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碑文所記之事,對於研究遼金歷史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已列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次撥款維修。1976年,為方便民眾遊覽參觀,省政府再次撥專款,修建起高大的水泥防護基台和防雨碑亭,四周圍上鐵柵欄,既保護了摩崖,又便於遊人觀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