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舟

慈舟

釋義

(一)佛陀本其慈悲以化度眾生,猶如舟筏之引渡受難者。又作慈航。萬善同歸集卷下(大四八·九八七中):‘駕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入普賢之願海,渡法界之飄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慈舟
  • 釋義:慈悲以化度眾生
  • 相關文獻:《菩薩戒本疏》
  • 性質:佛家術語
佛教大德,慈舟普海法師,慈舟方念禪師,慈舟月濟禪師,

佛教大德

慈舟普海法師

(1877~1957)湖北隨縣人,俗姓梁。法名普海。自幼即從父母學佛,三十三歲時,與妻室同時出家,未久,於漢陽歸元寺受具足戒。曾隨侍華嚴宗大德月霞法師。生平講授華嚴,闡揚戒律,弘化甚廣,而自律甚嚴,持比丘戒,行淨土行,修法界觀。其說法度人,一任本真,絕不談玄說妙,虛飾文詞。嘗於南北各大寺院宣講華嚴、圓覺、起信、四分戒本等。民國九年(1920),開辦華嚴大學、明教學院,致力僧材教育;並應虛雲和尚之請,於福州法海寺籌辦法界學院,後遷往北平淨蓮寺。民國四十七年一月,示寂於安養精舍,世壽八十二,僧臘四十八。
慈舟
師畢生持戒精嚴,除弘宣律部外,亦致力於華嚴、淨土的弘揚。著有《毗尼作持要錄》、《菩薩戒本疏》、《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講義》、《金剛經中道了義疏》等,今有《慈舟大師法匯》行於世。
【法師年譜】
清光緒辛丑,師年廿五歲,開始教讀,為儒師者十載,宣統二年春,真法老居士西歸,師痛先父之早逝,感人生之無常,爰再請出家於慈母,母泣告曰,汝父往生,汝侄林立,勿得更為老朽使汝不遂所願,汝出家可也。於是拜別慈顏,帶其妻室同時出塵,師投本縣佛垣寺,禮照元老和尚為剃度師,易法名曰普海,慈舟其號也,時年三十四歲矣。是年冬於漢陽歸元寺,大綸心經律師座下受具足戒,次年回剃度本寺,侍照老念佛,中華民國元年,在本縣天齊寺,結夏安居,二年夏,遠赴揚州長生寺,親近元藏老法師,聽習楞嚴。於冬赴鎮江金山江天寺,依止慈本禪師參究禪法。三年夏,復往揚州寶綸寺聽元藏老人講法華,是年秋,月霞老法師在上海哈同花園創辦華嚴大學,師往執弟子禮焉,詎開學未久,回故。於冬季遷全校於杭州海潮寺,師隨往專究華嚴。至五年畢業,朝拜普陀、九華兩聖地。六年春,侍月老於漢陽歸元寺,講楞嚴經,暨武昌中華大學,講起信論。月霞老法師,實為中興華嚴宗之大德,如近年以來,宏法南北者,若應慈、戒塵、持松、常惺諸龍象,皆為當年華嚴大學之學子。師於時獲益獨深,歷年以來專宏華嚴者,良有以也。七年春,應河南信陽賢首山之請,開講大乘起信論,是為師宏法之始,講畢與慕西法師結伴,朝禮五台。歸至北京,聽諦閒老法師講圓覺。八年靜修於武昌普度寺。九年春,于歸元寺聽德安老法師講觀經疏鈔,是年秋,於漢口九蓮寺輔了塵戒塵兩法師辦華嚴大學,是為師辦僧教育之始。至十二年春,華校圓滿,住持漢口棲隱寺。是年夏,應杭州靈隱寺之請,開辦明教學院,不幸因江浙戰事而中輟。秋至上海寶山寺,講演普賢行願品。冬復應常熟虞山興福寺惠宗和尚之請,籌備法界學院。十三年春,正式開學。十四年,至河南開封講地藏經。十五年,至安徽當塗講般若經。十七年春,師以歷年積勞身弱多病,乃離學院赴蘇州靈岩山念佛靜養,靈岩為近代著名十方專修淨土道場。時學子中不忍離師,隨侍入山念佛者十八人。是年秋,應鎮江竹林寺之請,創辦竹林佛學院,仍以病體不支,於十八年春,返回靈岩山。師應印光老法師、真達老和尚之請,接任靈岩住持。妙真法師任監院。十九年夏,師由山至漢口武昌兩佛教會各講起信論一部,講畢回山,二十年春,復應武昌洪山寶通寺之請,講圓覺經,更應該省佛教會之請,在武昌抱冰堂,再講圓覺經,是年秋,福州鼓山虛雲禪師派人來鄂迎請,師不辭山水同往鼓山,籌辦法界學院。二十二年秋,正式開學,講演華嚴大經,至二十五年春圓滿。復應諸大護法之請,於福州城內法海寺,再辦法界學苑。而是時青島湛山寺倓虛老法師派人蒞福堅請,既不獲辭,遂同至青講演比丘戒相,提倡結夏安居,教風為之丕變。是年秋,倓老法師同王湘汀居士等邀請,往持北平淨蓮寺,以南北遙遠,無法兼顧,乃於二十六年春正月,將福州法界學院遷移來平,二月初開講華嚴大經,至二十八年秋圓滿,期中常應本市廣濟寺、拈花寺、居士林暨外埠、天津、濟南各處禮請,講演經論未及詳記焉。三十年春,師之開示錄出版,是為師之言教刊行化世之始。是年秋開示錄第二集出版。三十一年,師結夏於安養精舍,為眾講演普賢行願品紀錄成冊,及師所集之毗尼作持要錄同時出版。三十二年春,天津功德林請師講阿彌陀經,其講記即行刊出。三十六年夏,師在極樂庵講盂蘭盆經,其講錄亦即印行。是年秋,應靳雲鵬老居士之請,至天津居士林弘法,並於當地監獄講地藏經。旋因福建陳大蓮老居士之請,至天津居士林弘法,道經上海訪興慈持松諸同學,駐錫普濟寺,居半月赴榕,羅鏗端居士等迎師駐錫舍利院,院中供有印光弘一兩大師之舍利,環境清幽,為榕郊勝地,嗣以海潮寺地藏庵等之堅留,遂暫住焉。三十七年春,鼓山湧泉寺,曾有請師復興法界學院之議,事未決而陳大蓮居士及邵武雙泉寺已一再促駕,乃於初夏,卒領隨從學僧數人赴閩北,先至雙泉寺,寺在邵武城外三十里許,山中為閩北名剎,師結夏於此,為寺眾及四方參學人等,講四分戒本,及四諦要義。安居期滿,赴泰寧,該地為陳大蓮居士家鄉,抵達之日,縣民手持香花,迎於郊外,自南門至北門外之天王寺,途程約二里許,所經之處,民眾瞻禮萬人空巷,鞭炮聲不絕於耳,盛況空前。師於天王寺講普門品半月,圓滿復應善信之請,至距城四十里至“古台岩”,是冬講大乘起信論於岩洞中,住洞四月,頗為靜謐,因得為隨從學人,專心講解,精審透闢,鹹沾法益,該論述記亦已問世。三十八年春,應香港之請,遂離泰寧,至福州而以不果行,仍住舍利院,為學人講梵網經及四分律要義。台灣緇素曾函請來台,終以因緣不足,未能來台。後應北京信徒之堅請,遂返北京,仍駐錫於安養精舍,不幸於丁酉年彌陀誕辰,師竟舍報西歸。嗚呼時至今日,眾生之苦,已不堪言狀矣。而能救眾生之苦者,舍佛教其誰歟。第觀佛教緇素,方在度其狂然茫然之生活,誰知負此責任,誰能負此責任。自苦不救,遑雲救他,幸於是時有應運而生之大德興焉。慈舟大師,以佛徒之不識教義也,爰創辦法界學院以育僧才。雖南北遷徙,不以為勞,又以僧教育之,必以毗尼為基礎也,乃提倡戒律,不違佛制。近年南北各剎,多有遵行“安居”“持午”之制者,實大師提倡之力也。至於以淨土法門普攝群機,啟建四眾共修念佛會,與創辦互助往生會等,皆規模昭著,無待贅述焉。嗚呼。方冀大師常住世間,致佛教於復興之地,救眾生於慈航之舟,遽聞生西不禁為佛教悲,為眾生悲矣。 大師示生於前清光緒三年九月十九日,往生於公元一九五八年一月六日(農曆丁酉年十一月十七日)。世壽八十二歲,僧臘四十八載。荼毗後靈骨舍利奉安蘇州靈岩塔院。
參考資料:
《名僧錄》。

慈舟方念禪師

方念禪師(?-1594),俗姓楊,字慈舟,號清涼,唐縣(今屬河北保定市)人。年十歲。投金台廣德大慈老宿披剃。自念生死事大。受具。歷窮性相宗旨。知非的要。遂往少林。參幻休潤和尚。潤問。甚處來。師曰。北方來。潤曰。北方道法。與此方如何。師曰。水分千派。流出一源。潤曰。恁么則何用到此。師曰。流出一源。水分千派。潤可之。即命典維那 師掩關五台。晝則一食。夜則孤坐。久之自念。差別智不可不明。乃肆游諸方。一切苦行。人所蹙頞者。師皆親歷。後至石城。精厲過分。雙目忽盲。師曰。幻身非有。病從何來。將身心一時放下。硬坐七日。雙目復明 師應請住禾之東塔。豫之雲居匡廬。升座。打○相曰。會么。若向者里會得。不妨穩當。若乃外求。反被者個礙在。山僧昔在古道處。看他七處征心。自覺虛豁豁地。若非面壁岩前裂破達磨麵孔。未免依樣葫蘆。未有了日。大眾。只如達磨。是何面目。也須親見一回才好。於東街西市。說黃道黑。免得遇家裡人露出破。綻。且道。阿那個是家裡人。拈拄杖曰。見面不如聞名。擲拄杖下座。後欲投老台山。越中緇白。力挽師歸寶林道場。示寂後。法嗣湛然澄公。迎龕塔於顯聖南山之麓。
慈舟

慈舟月濟禪師

(1915—2003年),江蘇興化張郭鎮人,俗名史源,法名月濟,字培功,系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鎮江市佛教協會會長,曾任鎮江金山江天禪寺、句容寶華山隆昌寺、興化上方寺住持。
慈舟
【生平記事】
自幼孤苦,十一歲喪母,十三歲亡父,世代為農。1927年在興化市穆家堡青龍庵出家,依師祖恆靜上人披剃,學習經文。1933年隨師伯竹肪上人至鎮江。1934年去寶華山受具足戒。戒後就讀於竹林寺佛學院,次年轉焦山佛學院就讀,1938年參學於金山江天禪寺大徹堂中,依住持霜公座前參究本來面目。同期晉為維那。1944年代知客,1946年調任庫房當副寺,管理常住事務。1949年掛牌監院,1956年由政府推薦深造於北京中國佛學院,1971年適逢鑒真和尚回國探親,具體負責焦山定慧寺,大雄寶殿、海雲堂的修繕事務。1979年協助開放焦山定慧寺,1982年金山開放,遂回到金山寺,並開始修建天王殿、臨時大殿,舉行佛事,逐步恢復叢林生活。1984年禪堂修復完畢,舉行禪七、佛七,舉辦佛學培訓班。召開了鎮江市佛教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1985年成立大雄寶殿重建委員會,並舉行了奠基儀式,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臨主持。同年十月在各界的推舉下,舉行了方丈升座儀式,遂成為金山傳臨濟正宗第四十七世沙門。1986年玉鑒堂、楞伽台、玉佛殿整修一新,1988年應海外弟子的邀請,舉行水陸法會。同年赴日本弘法。1989年將慈壽塔、觀音閣、延壽堂等整修一新。1990年大雄寶殿落成。同年赴美國舉行傳戒法會。1991年重建藏經樓,妙高台。1992年重建祖堂,韋馱殿和拂學院教學樓。1993年朝四大名山。1994年赴台灣、香港弘法。1995年攜金山寺法務團赴新加坡光明山普覺禪寺舉行水陸法會,同年成立金山佛學院。1996年經中國佛教協會任命,兼任寶華山隆呂律寺住持,並舉行盛大的傳戒法會。1997年赴新加坡明山舉行禪七法會。先後多次受到江澤民、李鵬、李瑞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