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如此創造(新版本)

感動如此創造(新版本)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感動,如此創造》是日本久石讓創作的一部文學類書籍,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感動,如此創造》
  • 作者:【日】久石讓
  • 譯者:何啟宏
  • ISBN:ISBN 978-7-5086-7050-8
  • 類別:文學類
  • 頁數:222頁
  • 定價:45.00元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 出版時間:2017年4月
  • 裝幀:裸脊精裝
  • 開本:32開(147*210)
圖書簡介,作者簡介,編輯推薦,章節目錄,內容精選,創作者的態度,鍛鍊知性才能拓展人生寬度,媒體及名人推薦,

圖書簡介

創造力是什麼?感性是什麼?怎樣才能保持一流的專業水準?久石讓第一次用文字記錄了他對音樂創作的想法,如何捕捉創意、如何從生活中獲取力量。他寫到德沃夏克《新世界》中的沉重低音如何給他創作《歡迎來到東莫村》的配樂帶來靈感,他又如何帶著緊張的心情在宮崎駿導演面前彈奏自己的音樂……你還可以看到貝多芬、莫扎特、海頓,還有黑澤明、北野武和許鞍華這些名字,讀到他們的故事。這本書不僅包含著久石讓對音樂、創意和工作本身的獨到見解,而且,它是寫給所有希望“做出好東西”的人的。

作者簡介

作者 []久石讓
本名藤澤守,日本當代大師級作曲家、鋼琴家。1950年出生於長野縣,4歲開始在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門下學習小提琴,中學在學校演奏部擔任小號手,並萌發作曲念頭。1969年進入國立音樂大學作曲科,受到極簡音樂的影響,此後以現代極簡音樂為出發點創造了大量作品。他的電影配樂作品最為有名,代表作有《天空之城》《龍貓》《菊次郎的夏天》《太陽照常升起》《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等。
久石讓與日本導演宮崎駿和北野武合作最多。從1985年宮崎駿創建“吉卜力”工作室開始,他便一直擔任宮崎駿動畫的音樂監督。久石讓先後八次贏得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音樂獎,於2009年被日本政府授予紫綬榮譽獎章,可謂日本電影音樂第一人。
譯者 何啟宏
輔仁大學日文系、翻譯學研究所畢業,現為自由譯者及日文講師。譯有坂本龍一的自傳《音樂使人自由》。

編輯推薦

日本電影音樂人、宮崎駿的御用配樂師久石讓的紙上音樂札記
★ 他用文字講述自己對音樂、創作以及工作的理解:音樂需要感性的力量,創作是感性的累積,工作是在持續不斷的過程中,從點滴連線成線。
★ 一提起宮崎駿和北野武,每個人都會想到久石讓的配樂。從宮崎駿導演的《龍貓》《天空之城》《風之谷》《哈爾的移動城堡》,到北野武導演的《菊次郎的夏天》《花火》《勇敢第一名》《那年夏天,寧靜的海》,久石讓配樂的美妙旋律感染了全球觀眾,深深烙刻在人們心中。
無論你是追尋久石大師已久的樂迷,還是藝術創意工作者,抑或是想讓自己的專業能力不斷精進的人,在這本書中,都能找到你尋覓已久的答案。
久石讓對自己作品的堅持、不執著於個人的整體均衡感和強悍的精神,會讓你知道,感動,原來可以如此創造!
【久石讓精彩語錄】
◆ 所謂的一流,即擁有每一次都能夠發揮高水平的能力。
◆ 若要確實且持續不斷地創作大量的曲子,就不能任自己受情緒影響。
◆ 心靈的基本建設始於規律的生活。
◆ 冷靜地分析、整理“感性”一詞涵蓋的內容,得出的結果當然也包括個人所具備的感覺。不過可以想像見,更重要的是感覺所依據的基礎,其實是每個人自身過去所累積的點點滴滴。
◆ 儘量多接觸一些事物,擴展自己的包容力,乃是磨鍊感性的最高真理。
◆ 沒有所謂輕鬆的人生,每個人總有不為人知的苦處,因此不需要再去自尋辛苦。以吃苦為自豪的人,欠缺了冷靜凝視自己的第三者思考,也沒有客觀觀察的能力,他甚至無法感受知性。
◆ 一般的辛苦無法增廣人生的密度。想要拓展人生寬度,需要鍛鍊自己的知性,並且經歷真正困苦的檢驗。
◆ 作曲需要的是符合邏輯的思考,以及乍然閃現的靈感。
◆ 符合邏輯的思考,依據腦中所累積的知識、經驗等等。曾經學過什麼、體驗過什麼,才能逐漸構成創作的血肉,這些都存在於邏輯思考的根本之中。
◆ 藉助製作電影時人與人的合作關係,可以看見自己未曾想過的方向,展開另一個全新的世界。
◆ 所謂職業,是在不斷持續的過程中,累積實際的業績,將點逐漸持續成線的一種工作。

章節目錄

序 言 —— 1
第 1章 正視自己的“ 感性”
創作者的態度 —— 3
所謂的創作工作 —— 7
不受情緒起伏的影響 —— 10
心靈的基本建設始於規律的生活 —— 12
作曲並非為了討人歡心 —— 15
“久石老師真是位中規中矩的人啊”—— 17
感性的含義 —— 20
重要的第一印象 —— 24
好的想法會在無意識中閃現? —— 26
找到真正的好東西不能局限在“用腦思考” —— 28
產生絕對信心的瞬間 —— 31
掌握氣氛的瞬間 —— 34
作決定的關鍵 —— 37
第 2 章 訓練直覺能力
擴展自我的關鍵:量勝於質 —— 43
意外的啟示 —— 46
鍛鍊感受能力 —— 48
完美的樂譜呈現出動聽的音樂 —— 50
束縛住自我的“ 羞恥感” —— 53
敢不敢將杯子說成花瓶 —— 55
另一個自我——第三者的思考 —— 58
第一印象絕對正確——我的“ 三明治理論”—— 60
直覺的力量能招來幸運 —— 63
直覺的連鎖反應 —— 66
愚蠢會傳染,水平也會因此降低 —— 68
失敗的原因必定出在自己身上 —— 71
鍛鍊知性才能拓展人生寬度 —— 74
第 3 章 影像與音樂共存
寫實的拍攝手法 —— 79
虛假之中的真實 —— 82
黑澤明電影中的優質配樂 —— 84
誘發想像的音樂 —— 86
電影配樂的創作流程 —— 89
從整體協調的角度規劃架構 —— 92
由一首主題曲連貫全片的電影:《哈爾的移動城堡》 —— 95
配樂依據的是主題或人物 —— 99
開始的5分鐘決定世界觀 —— 102
通力合作,開拓個人的可能性 —— 104
一名專業人士的自負 —— 108
導演的生理節奏 —— 111
電影節奏能否反映出國家的風格 —— 113
作品的“ 人格” —— 115
音樂家執導的《四重奏》—— 119
執導後的體會 —— 122
電影的劇情有多重要 —— 124
第 4 章 不可思議的音樂
音樂是記憶的開關 —— 127
相輔相成的戲劇與音樂 —— 129
古典音樂為何如此多? —— 131
處於輪迴旋渦的自己 —— 133
憑藉節奏風靡世界的流行音樂 —— 136
嶄新的挑戰 —— 139
作曲風格的變遷 —— 141
表演活動上的彈奏與指揮 —— 145
“你是世界最棒的!”—— 148
商品的考慮VS. 創作者的成就感 —— 150
直覺式經營的優缺點 —— 152
最佳聽眾是自己 —— 155
第 5 章 日本人與創造力
難以掌握的傳統樂器 —— 159
身為亞洲一分子的立場 —— 162
世界唯一的五弦琵琶 —— 164
不擅長創意功夫的日本人 —— 167
將傳統流傳後世的再生法 —— 170
巴厘島上的領悟 —— 173
一句改弦易轍,過去就被拋到腦後 —— 176
進一步提高實質工作效率 —— 179
所謂的音樂詮釋 —— 181
傳達的信息遠比技巧好壞重要 —— 184
直探日本人本質的“道” —— 186
讓孩子進步的方法 —— 189
拯救面無表情的孩子 —— 191
培養自我規劃能力 —— 193
第 6 章 掌握時代的潮流
呼吸著亞洲吹來的風 —— 199
“萬惡化身”的美國 —— 201
感受韓國電影界的熱力 —— 204
混沌不明的亞洲動力 —— 207
主題設定為亞洲 —— 211
只想成為“only one”的陷阱 —— 213
身為一名活在現代的作曲家 —— 217
不會枯竭的創作源泉 —— 220

內容精選

創作者的態度

創作的態度有兩種。
一種態度是以個人的想法為骨架,進而創作出自己想展現的作品。創作者依循個人的信念、價值觀,追求令自己滿意的作品。以此態度創作出的作品可能讓人無法理解,也可能會花上無止境的漫長時間才能完成一部作品。因此,秉持這種態度創作時,必然不會考慮成本及產量多寡的問題。所謂的藝術家,指的就是朝此方向前進的人。
另一種創作態度則是將個人定位為社會的一分子進而從事創作。創作者意識到社會的需求與供給,看準現今社會希望創作者提供的方向,將自己置身在此方向中,自然就會以商業角度作為考慮。社會上大多數的專業人士都可歸為此類。
身為一名音樂家,我所秉持的態度為後者,但這並不表示我純從商業角度進行作曲,創造性當然是我最重視的部分。
要成為一名藝術家並非難事。姑且不談作品內容,在這個社會上,藝術家只要自己說了算就行。即使得不到別人認同,能夠說服自己就夠了,可見有多么容易。從表示“我是位藝術家”的那一瞬間起,那個人就是位藝術家了。說得極端一點,就算沒有任何作品也無所謂。
相反,若從商業角度從事創作工作,即使拚命表示自己是“此領域的專家”、“具備專業的自信”,一旦接不到工作,或能力未獲認同,就沒有任何意義。如果能得到“這傢伙還蠻有趣的,讓他試試”、“做得還不錯,好吧,就把工作交給他吧”這樣的認同,就得在實際承接的工作中展現成果。至於接到的是不是好工作,有資格下結論的絕對不是你自己,而是發案的客戶,或視社會的需求而定。創作的目的並不是要觸動多少人的情緒,但仍必須不斷意識到這點。創作者經常擺盪在創造性及需求的夾縫中,苦心思索自己能創造出怎樣具有創意的作品。
無論是哪一個方向,創作者期望創作好作品的心情並沒有不同。差別在於每個人在生命中對於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的認知不同。
年輕時,我曾有一段時間只從藝術的角度創作音樂。
從大學時期至30歲左右,我一頭栽進現代音樂,大步朝著這條很難得到一般大眾理解的路線邁進。
現代音樂的領域裡,前衛藝術是我最想走的方向。例如約翰·凱奇(John Cage)約翰·凱奇(1912—1992): 美國前衛作曲家,勛伯格的學生,他的音樂受佛學禪宗和中國《易經》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是沒有任何音符的《4分33秒》。的作品《4分33秒》,演奏者上台後,坐在鍵盤前面什麼都沒彈就下台走人;或者是“偶然操作”(chance operation)在舞台上演奏格洛波卡(Vinko Globokar)格洛波卡(1934—): 南斯拉夫前衛作曲家,作品強調即興,使用非傳統的樂器和作曲技巧。的樂曲時,同時也摔椅子。創作家在此領域追求著音樂的可能性,因此進行許多實驗性質的嘗試。
我當時創作的音樂屬於“極簡音樂”(minimal music),這類音樂將簡短的樂句或節奏稍作變化,接著不斷地重複。極簡音樂有著古典音樂所喪失的節奏,也具備充滿迷人調性的和聲。第一次聽到時,身體受到的衝擊猶如電流通過,我立刻為之著迷。
但在離開音樂大學後,經過持續10年左右的創作過程後,我似乎走進一個死胡同,我重新開始思考從事音樂創作的意義。若要將自己在音樂上所做的實驗合理化為前衛藝術,平日就得要思考如何在音樂世界中以理論證明,或如何用語言推翻別人的邏輯;對我而言,這已經無法被稱為音樂了。
我本來就不是樣樣精通、能夠同時兼顧許多事的人。如同鐘擺在大幅度地擺動時,不是向左就是向右。當時的我亦是如此。我捨棄將音樂視為藝術創作的這條道路,決心成為一名“街頭音樂家”,儘可能創作出接受度高、可以擁有許多聽眾的音樂。
與現在相比,我年輕時更加死心眼,所以也就沒想過街頭音樂家與極簡音樂創作可以並行。
就這樣,接下來的項目我都不打算放過,抱著這種態度從事作曲工作時,我接到電影《風之谷》(宮崎駿導演,1984)的作曲委託工作。
我原本想成為一名追求極簡音樂的藝術家,後來雖然在這條道路上暫時迷失方向,但在電影配樂的領域裡,我卻能以不同的形態,活用自己在極簡音樂上敏銳度。如果當初拘泥於藝術的角度,應該發展不出今日的風格吧。

鍛鍊知性才能拓展人生寬度

大量累積經驗是很重要的事,但經驗有時也會讓人變得膽怯。依賴過去的經驗,回想當初遇到的情形,往往令人無法如實看清眼前的現實。
想要挑戰新的事物時,就會有人以自己的經驗來大潑冷水。經驗並沒有為這個人帶來益處,反而阻礙其進步。
過去失敗的原因是什麼?這次應該如何避免相同的情形發生?如果可以將這些問題實際運用在工作上,就是所謂的活用經驗。
據說人的年紀越大,經驗知識越豐富,但這是一則謊言。不管是經驗還是知識,如果無法加以活用,就完全沒有意義。如果是讓自己變得狹隘的經驗,倒不如越少越好。
我覺得另一個觀點也不盡正確。常常會聽到人說“最好吃點苦……”,但我認為,最好能夠不要吃苦。
把吃苦講得很偉大的人,通常都是在炫耀自己的辛苦。例如,小時候多窮、連學校也沒得上、自己做過很多辛苦事……結果只是在炫耀自己當初多么的辛苦,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從他的角度來看,這些往事大概就是其人生的全部吧;但是對於旁人而言,這些話一點也不有趣,而且毫無幫助。
沒有所謂輕鬆的人生,每個人總有些不為人知的苦處,因此不需要再去自尋辛苦。以吃苦為自豪的人,欠缺了冷靜審視自己的第三者思考,也沒有客觀觀察的能力,他甚至無法感受知性。
一般的辛苦無法增廣人生的寬度。想要拓展人生寬度,需要鍛鍊自己的知性,並且經歷真正困苦的檢驗。

媒體及名人推薦

這本書展現出的“職人”式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式,對於目前飛速發展躁動不安的社會氛圍來說,將是一劑良藥。不是工作內容、不是工作的酬勞、也不是工作地位或環境或其他,它會讓你愛上工作本身。
——《新京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