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號海難

愛沙尼亞號海難

15556噸的“愛沙尼亞”號客輪,於1994年9月27日下午7時離開愛沙尼亞的塔林港,駛往瑞典斯德哥爾摩。芬蘭時間28日凌晨零點30分,船在芬蘭西南部的波羅的海海域沉沒。船上乘客和船員共964人,倖存者只有141人。這是歐洲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海難事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沙尼亞號海難
  • 外文名:Estonia sea disaster
  • 漢語拼音:Ai sha ni ya hao hai nan
海難經過,海難之謎,船舶概況,事故原因,

海難經過

客量二千人、高達十層的大型客輪。27日這班輪船的大多數乘客都是瑞典人,他們當中有諾雪平市結伴出遊的五十多位退休老人、斯德哥爾摩警察局的70多位雇員,還有不少旅遊團。
據當晚的天氣預報芬蘭灣附近海面有暴風雨,風速每秒可能會超過20米,按照“愛沙尼亞”號的設計,這種程度的風浪並不會造成威脅。
一個多小時後,輪船駛入風暴區,高達六七米的惡浪時而把輪船掀上浪峰,時而又將它打入浪谷。
零時左右,“愛沙尼亞”號開到了芬蘭灣口於特島附近海面。其時風速高達每秒27米。輪船突然劇烈晃動,底艙發出強烈震響。正在九層值班的船長阿爾沃立即命令水手西爾沃去底艙檢查。西爾沃後來回憶說,他剛剛下到第三層,便聽到了水湧進船艙的聲音。二十五歲的機械師西拉斯特說,發動機的聲音突然變得十分沉重,他從監視器里發現停放汽車的底艙大門進水,起初他以為是滲進的雨水,便打開了排水泵。但水不斷湧進,有兩個主發動機突然熄火。當他跑出時已水深沒膝。
零時二十四分,“愛沙尼亞”號發出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緊急呼救信號。於特島芬蘭海軍基地司令斯達夫說,“我們從雷達顯示器的螢幕上看到愛沙尼亞號整整八分鐘。零時四十八分,它從螢幕上消失。我們立刻就明白出了什麼事。”
丹麥乘客伯葉說,“我當時有些暈船,大約十一時就回艙休息。但怎么也睡不著。忽然聽到一聲巨響,輪船劇烈搖晃,幅度大約有30度到40度,接著便聽到了兩聲很微弱的警報聲。我幫著同艙的一位年老的乘客衝出艙門。船艙中一片混亂,沒有人組織大家,到處是破碎的玻璃和翻倒的桌椅板凳,我親眼看到一個小女孩被一張金屬桌子壓住。”
一位獲救的姑娘說,她幸好沒有買船室臥鋪票。她在酒吧中隨便找了個沙發躺下來休息。忽然船體猛烈地晃動起來,酒吧里的人全都摔倒在地,有的頭上流血,有的摔斷了腿。大家掙扎著站起來,呼喊著,向外面沖。
實習船員庫克說,“在劇烈的晃動中我摔倒在地,我摸著黑爬起來衝上甲板,解開繩索,把救生筏扔入水中。我看到有許多人也手拉著手沖了出來,不少人只穿著褲衩背心。大家顧不了許多,爭先恐後地跳入冰冷的海水。客輪開始傾斜,我無法工作,也跳入海中。水中到處都是掙扎的人,到處都是救生衣、行李。我知道,有許多人根本沒有來得及起床,還有的是因為晚上酒喝多了,根本沒明白髮生了什麼事就隨著輪船沉入海中,尤其是那些老人和孩子。我們在水中看著船體下沉,速度極快,大約只有五分鐘。隨後,四周便陷入一片黑暗……”
芬蘭、瑞典方面在接到“愛沙尼亞”號緊急呼救信號後,立即向客輪沉沒海域派出了船隻和直升機。1個多小時後,從瑞典果特蘭島起飛的一架直升機首先趕到現場。幾乎是在同時,從赫爾辛基駛往斯德哥爾摩的“馬瑞亞拉”號客輪也經過這裡。隨後,另一艘大客輪“歐羅巴”號也趕到現場,船長利用船上的直升機停機坪,調度指揮相繼從瑞典、丹麥、芬蘭和愛沙尼亞飛來的20多架直升機,展開了一場10多個小時的國際大搶救。由於風急浪大,搶救工作十分艱難。“馬瑞亞拉”號的船長說,他們到那裡時,什麼也看不清。船員身系保險繩下到海中,又發現許多救生筏都是空的,搜尋了兩個多小時,才救出16人。29歲的芬蘭軍官萊阿托寧在出事後兩小時就飛到沉船海域,他原以為能救出一些人,可忙了10多個小時,竟未發現一個活人。瑞典的一位直升機駕駛員說,找到一個人非常難,而且一時也很難確定是死是活,只能先救上來再說。他們找了5個救生筏才救了一個人。
“愛沙尼亞”號沉沒5個多小時後,第一批倖存者被送到芬蘭土爾庫醫院。人們從這些驚魂未定的脫險者斷斷續續的述說中,才知道了波羅的海上那一幕慘劇中的真實場面。
一位瑞典學生說,幾乎是在看到直升機的同時,他看到救生筏旁的海水中伸出了一隻手,拚命地去抓救生筏的邊。他正要伸手過去拉,一個大浪襲來,那隻手再也看不見了。伯蘭格市的45位退休老人結伴組成旅遊團,如今只剩下維爾霍一人。這位56歲提前退休的木匠憑著自己強壯的身體在海上堅持了6個小時。他回憶說,“我的身旁是一對年輕戀人,小伙子緊抱著姑娘,不停地說著,‘堅持住,一定要堅持住。’可姑娘已經咽氣。”
20歲的瑞典姑娘莎拉的遭遇更是具有傳奇色彩。她說,“在甲板上,有個小伙子扔給我一件救生衣,並告訴我,他叫肯特。我們一邊穿救生衣,他一邊說,‘我們一起逃生吧。要是我們能被救出,我想下星期邀您一起吃午餐。’我點點頭,便同他拉著手跳入海中。一個大浪將我倆打開,我拚命地在水中掙扎著。忽然,我覺得旁邊有個人,回頭一看,是肯特!他拉著我爬上一個救生筏。筏中起初有16個人。大浪襲來,筏中的水越來越多,冰冷的海水凍得我們渾身麻木。5個多小時,我們倆緊緊地抱在一起。筏子裡的人一個接一個地死去。終於,我們看見了直升機。但16個人活下來的只有6個。”
脫險者中最小的是12歲的挪威男孩馬茨。他隨全家去愛沙尼亞訪友,爸爸、媽媽、姐姐、妹妹都在海難中喪生,小馬茨在大家的幫助下獲救。因為他年齡最小,大家總讓他呆在救生筏中的最高處,儘可能不受海水浸泡。另一位77歲的瑞典老人,也是在大家的幫助下才獲救的。一個瑞典姑娘說,如果不是你幫我,我幫你,許多人可能都逃不出來。

海難之謎

“愛沙尼亞”號沉沒釀成戰後歐洲最大海難事故。可到底有多少人葬身波羅的海,誰也說不準。雖說電腦中有乘客名單,可有人訂了票沒上船,有的是臨時上船,有的是名字登記錯了。尤其是那些免票的小孩,更無法做出精確統計。一個星期過去了,仍有人說他們的親屬雖未列入失蹤者名單,卻杳無音信。數字每天都在變。據10月5日的統計,船上有乘客和船員1049人,倖存137人,打撈到的屍體80多具,死亡人數總共852人。
愛沙尼亞塔林市海難紀念碑愛沙尼亞塔林市海難紀念碑
沉船的訊息傳出後,人們最關心的是老人、孩子和婦女是否在那緊急的一刻得到了應有的幫助。許多瑞典人看到倖存者名單中,以20歲到50歲的男子最多,都感到非常失望。儘管有不少人說他們是在別人的幫助下逃出的,但船艙中也有另一幕慘劇。斯德哥爾摩警察局的雇員湯姆說,“出事時,走廊里很多人都摔倒在地,後邊就有人踩著他們的身子往前跑。”一位瑞典青年說,他看到一位婦女捂著流血的腿求別人扔給她一件救生衣,可根本沒有人理睬她,旁邊的人都只顧自己逃命。19歲的愛沙尼亞乘客安德魯斯說,有的老人乾脆放棄了逃生的希望,坐在那裡哭了起來。連日來,許多瑞典人打電話到報社、輪船公司去問,為什麼最需要幫助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幫助。對此,許多倖存者的解釋是,沒有人組織大家,船沉得很快,根本沒有時間去考慮別的事。一位醫生說,因為當晚風浪大,許多老人、孩子和婦女都回艙休息,警報發出後,他們無力及時逃出。而即使他們逃出,也難以抵禦冰冷海水長達五六個小時的衝擊。在這種情況下,當然只有那些年富力強或富有海上經驗的人才最有希望脫險。
人們對搶救工作有所延誤有抱怨。與上世紀初著名的“泰坦尼克”號冰海沉船事件相比,如今的海上救護當然比那時要先進許多。但瑞方在“愛沙尼亞”號發出呼救信號後半個小時才收到芬方的確切報告。第一架直升機是在一個多小時後才趕到現場的。芬蘭方面否認了這種指責,他們說“愛沙尼亞”號沒有按常規發出三次信號,只發了一次信號,且十分微弱,芬方需要有時間來作判斷。
許多專家也沒有想到,這艘已航行14年的大型客輪會遭此劫難。法國船級社今年初對該船評定的安全係數為95%,並發放了“安全證書”。9月9日,瑞典專家在進行了例行的檢查後,也認為其“性能可靠”。據脫險船員講,次日零時,底艙綠燈還顯示一切正常,可僅僅20多分鐘後,就發生了這場大海難。
和7年前在北海沉沒的“自由企業先驅”號客輪一樣,“愛沙尼亞”號也是上可載人、下可裝車的客輪。它的船首是一可翹起的鐵殼,其主要作用是抵禦海浪衝擊。裡面是吊橋式的大門,汽車可由此開進底艙。這種輪船裝卸快捷,但車艙大門接近吃水線,如車艙進水就有導致沉船可能。有些專家據此認為,應停止使用此種輪船。從現在掌握的情況看,“愛沙尼亞”號也是因車艙前門進水而沉沒。機器人潛水拍攝的沉船錄像表明,船首脫落,吊橋式大門頂端裂開一米多大的口子。按照設計,船頭本應能抵擋住當時的風浪,可它為何會脫落呢?大體上有4種解釋,一是操作失誤;二是有人破壞;三是缺少保養;四是設計問題。目前,瑞芬愛三國組成的調查組正在沿著“愛沙尼亞”號的航線,尋找脫落的船首,他們希望由此解開沉船之謎。

船舶概況

“愛沙尼亞號“1980年完工,是當時較為現代化的客滾船舶。船長155.4米,寬24.2米,吃水5.6米,滿載排水量15,600噸,航速20節,主機功率22,000匹。船員186人,包括服務人員。船上擁有503個客房,其中8個豪華間,可容納2000名乘客。船上服務設施齊全,6個長廳,8個多功能大廳,4個泳池及桑那室。此外,酒吧、圖書館、商務中心等服務設施一應俱全。
“愛沙尼亞號”能乘運370輛小汽車或38輛拖車。採用首尾開門方式,運送車輛。自1990年6月,“愛沙尼亞號”營運於塔林一斯特哥爾摩航線。1993年1月,“愛沙尼亞號”被塔林海運公司(EsTLINE)購買,並懸掛愛沙尼亞國旗。按船舶建造規範,“愛沙尼亞號”能在任何氣象條件下、任何海區航行。

事故原因

“愛沙尼亞號”海難事故發生後,有關方面組成了關於事故調查的國際委員會。經過長達3年的調查研究,國際委員會於1,97年12月3日向有關方面遞交了長達228頁的事故原因調查報告。報告從各個方面、不同的角度,說明‘愛沙尼亞號”海難事故發生的原因。就船舶本身而言,有設計上的不合理和結構上的缺陷,存在事故隱患;各部門值班人員,存在工作上的疏忽及操作上的失誤。另外,在船舶建造、維修、入級檢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船體結構存在嚴重缺陷
船體結構的缺陷,主要體現在船首、船首艙蓋、船首艙蓋鎖閉系統、吊橋設備及船首艙蓋吊橋設備的機聯接等方面。
船首結構不合理
這表現在,位於橋樓的駕駛員看不到船首的情況。以至於當船首艙蓋在狂風巨浪的作用下鬆動,甚至掉入海中時,駕駛員無法察覺。這是海難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在視覺無法看到的情形下,在橋樓應該有電視監視設備,而在“愛沙尼亞號”上卻沒有這樣的設備。值班駕駛員只能從指示燈獲取船首艙蓋及吊橋設備工作是否正常。當船首艙蓋脫落時,工作指示燈並沒有報警,在這種情況下,值班駕駛員根本不知道船首的情況,也就無法採取正確的措施,避免災難的發生。
船首艙蓋鎖閉系統強度不夠
船首艙蓋鎖閉系統強度不夠,致使首艙蓋在狂風巨浪的衝擊下鬆動脫落,大量海水湧入船艙,是導致這次海難事故的根本原因。作為能在任何氣象條件下航行的船舶,船首艙蓋這樣重要的設備,理應具有足夠的強度,經得住任何狂風巨浪。而實際上,船首艙蓋鎖閉系統的強度,並沒有達到建造規範的要求。國際委員會所做的實驗表明,“愛沙尼亞號”船首艙蓋並不能經受狂風巨浪的衝擊。這也留給人們許多疑問,“愛沙尼亞號”船首艙蓋鎖閉設備,在船舶建造和出廠時是否做了強度實驗?“愛沙尼亞號”能在任何氣象條件下航行的根據是什麼?船級社是如何檢驗的?其他同類型的船舶是否也存在這樣的隱患?
吊橋(渡台)設備安放不正確
“愛沙尼亞號”船首吊橋設備,其長度、水密隔斷及坡度,均違反SOLAS74的要求。“愛沙尼亞號”船首吊橋長度2.2米,而不是SOLAS74所要求的4.7米。有記者問到:“既然在‘愛沙尼亞號’下水時,驗船師已經知道其吊橋不符合規範.為什麼沒有採取任何措施?”“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事故調查委員會這樣解釋到:“這種習慣做
法,出於節省。驗船師的確知曉吊橋長度不符合SOLAS74的要求。但當時公約僅對貨船提出吊橋長度的要求,而沒有對客船沒有制定如此要求。對”愛沙尼亞號”而言這種要求是遲了些…”、“愛沙尼亞號”船首吊橋直與船首艙蓋聯接。這種連線方式,當船首艙蓋脫落時,吊橋隨之打開,海水洶湧而入。這也是導致海難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船員操縱不當、工作上存在疏忽
從事故經過可以看出,“愛沙尼亞號”啟航後,海區風力逐漸增大,海況趨於惡化,沒有做好大風浪航行的準備。從00.55船首艙蓋鬆動進水,到01.15船首艙蓋脫落船舶大量進水,無人發現。在船舶橫傾15°時,沒有查明原因,並盲目載入與轉向,加速了災難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