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士奇

惠士奇

惠士奇(1671-1741) 清經學家。字天牧,一字仲孺,晚號半農,人稱紅豆先生。江蘇吳縣人。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官編修、侍讀學士,曾典試湖南,督學廣東。雍正間,以召對不稱旨,罰修鎮江城,以產盡停工削籍。乾隆初,再起為侍讀。傳父惠周惕之學,撰《易說》、《禮說》、《春秋說》,蒐集漢儒經說,徵引古代史料,加以解釋,方法較宋儒為縝密,但較拘泥。

基本介紹

  • 本名:惠士奇
  • 別稱:紅豆先生
  • 字號:字天牧,一字仲孺
    號半農,一號豐農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江蘇吳縣
  • 出生時間:1671年
  • 去世時間:1741年
  • 主要作品:《易說》《禮說》《春秋說》《紅豆齋詩文集》等
生平,清史記載,

生平

惠士奇,清學者、文學家。字天牧,又字仲孺,號松崖,又號豐農,學者稱紅豆先生,吳縣人。惠周惕子,惠棟父。康熙五十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兩次擔任會試同考官。康熙五十九年,充湖廣鄉試正考官,接著提督廣東學政,倡導讀經。雍正初年,命惠士奇留任。應召入對,雍正不滿意,罰他去負責修築鎮江城,資金不濟停工,削籍歸里。乾隆元年(1735)恢復為侍讀,免除修城欠款。叫他纂修《三禮》。過了四年,告老回鄉,卒於家。士奇師承家學,盛年在繁雜的政務之暇,兼治經史。晚年,對“經學”尤有研究,極力矯正漢儒王弼以來空疏說經的弊病;在註疏禮制方面,在古音古字上,不讓以往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再出現,並援引諸子百家之說,來相互引證所以這樣制定的深刻涵義。對《春秋》、《大學》等都有深入、獨到的研究。他的著述很多,有《易說》六卷、《禮說》十四卷、《春秋說》十五卷、《大學說》一卷、《交食舉隅》三卷、《琴笛理數考》四卷。長於賦,清聖祖嘗問廷臣誰工作賦,蔣廷錫以王頊齡、湯右曾與士奇對。其詩沈德潛謂為“近唐人,以自然為宗。”著有《紅豆齋詩文集》。
惠士奇半身像惠士奇半身像

清史記載

惠周惕,字元龍,原名恕,吳縣人。父有聲,以九經教授鄉里,與徐枋善。周惕少從枋游,又曾受業於汪琬。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科,丁憂,不與試。三十年,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密雲縣知縣,有善政,卒於官。
周惕邃於經學,為文章有榘度,著有易傳、春秋三禮問及硯溪詩文集。其詩說二卷,謂大、小雅以音別,不以政別。謂正雅、變雅美刺錯陳,不必分六月以上為正、六月以下為變;文王以下為正、民勞以下為變。謂二南二十六篇,皆房中之樂,不必泥其所指何人。謂天子諸侯均得有頌,魯頌非僭,其言並有依據。清二百餘年談漢儒之學者,必以東吳惠氏為首。惠氏三世傳經,周惕其創始者也。
惠士奇蘇州石刻像惠士奇蘇州石刻像
子士奇,字天牧。康熙五十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兩充會試同考官。聖祖嘗問廷臣,誰工作賦,內閣學士蔣廷錫以王頊齡、湯右曾及士奇三人對。五十七年,孝惠章皇后升祔禮成,特命祭告炎帝陵、舜陵。故事,祭告使臣,學士以上乃得開列,士奇以編修與,異數也。五十九年,充湖廣鄉試正考官,尋提督廣東學政,以經學倡多士,三年之後,通經者多。又謂:“校官古博士也,校官無博士之才,弟子何所效法?”訪得海陽進士翁廷資,即具疏題補韶州府學教授,部議格不行。聖祖曰:“惠士奇所舉,諒非徇私,著如所請,後不為例。”
雍正初,復命留任。召還,入對不稱旨,罰修鎮江城,以產盡停工削籍,乾隆元年,復起為侍讀,免欠修城銀,令纂修三禮。越四年,告歸,卒於家。
惠士奇惠士奇
士奇盛年兼治經史,晚尤邃於經學,撰易說六卷,禮說十四卷,春秋說十五卷。於易,雜釋卦爻,以象為主,力矯王弼以來空疏說經之弊。於禮,疏通古音、古字,俱使無疑似,復援引諸子百家之文,或以證明周制,或以參考鄭氏所引之漢制,以遞觀周制,而各闡其製作之深意。於春秋,事實據左氏,論斷多采公、谷,大致出於宋張大亨春秋五禮例宗、沈棐春秋比事,而典核過之。大學說一卷晚出,“親民”不讀“新民”。論格物不外本末終始先後,即絜矩之不外上下前後左右,亦能根極理要,又著交食舉隅三卷,琴笛理數考四卷。子七人,棟最知名。
棟,字定宇。元和學生員。自幼篤志向學,家多藏書,日夜講誦。於經、史、諸子、稗官野乘及七經毖緯之學,靡不津逮。國小本爾雅,六書本說文,餘及急就章,經典釋文,漢、魏碑碣,自玉篇、廣韻而下勿論也。乾隆十五年,詔舉經明行修之士,陝甘總督尹繼善、兩江總督黃廷桂交章論薦。會大學士、九卿索所著書,未及呈進,罷歸。
惠士奇
棟於諸經熟洽貫串,謂詁訓古字古音,非經師不能辨,作九經古義二十二卷。尤邃於易,其撰易漢學八卷,掇拾孟喜、虞翻、荀爽緒論,以見大凡。其末篇附以己意,發明漢易之理,以辨正河圖、洛書、先天、太極之學。易例二卷,乃鎔鑄舊說以發明易之本例,實為棟論易諸家發凡。其撰周易述二十三卷,以荀爽、虞翻為主,而參以鄭康成、宋鹹、乾寶之說,約其旨為注,演其說為疏。書垂成而疾革,遂闕革至未濟十五卦及序卦、雜卦兩傳,雖為未善之書,然漢學之絕者千有五百餘年,至是而粲然復明。撰明堂大道錄八卷,禘說二卷,謂禘行於明堂,明堂法本於易。古文尚書考二卷,辨鄭康成所傳之二十四篇為孔壁真古文,東晉晚出之二十五篇為偽。又撰後漢書補註二十四卷,王士禎精華錄訓纂二十四卷,九曜齋筆記、松崖文鈔諸書。嘉定錢大昕嘗論:“宋、元以來說經之書盈屋充棟,高者蔑古訓以訁夸心得,下者襲人言以為己有。獨惠氏世守古學,而棟所得尤精。擬諸前儒,當在何休、服虔之間,馬融、趙岐輩不及也。”卒,年六十二。其弟子知名者,余蕭客、江聲最為純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