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勝療法

情勝療法

以情勝情療法簡稱情勝療法,是一種根據中醫髒象學說五行生剋的理論用正常的情緒活動來調整另一種不正常的情緒活動。其機理就是情緒具有相互制約的作用,是具有濃厚東方傳統文化特色的心理治療手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情勝療法
  • 機理:情緒具有相互制約的作用
  • 類型:激怒療法  喜樂療法等
  • 所屬:心理治療手段
基本概念,激怒療法,喜樂療法,悲哀療法,驚恐療法,思慮療法,

基本概念

情勝療法,是用一種正常的情緒活動來調整另一種不正常的情緒活動。 是根據中醫髒象學說五行生剋的理論來治療病人的。人有七情,分屬五臟,五臟及情志之間存在著五行相制。不良的情志活動會導致人體陰陽偏盛偏衰,使心理活動失去平衡,從而引起疾病的發生。而正確運用情志之偏,補偏救弊,則可以糾正陰陽氣血之偏,使肌體恢復平衡協調而使病癒。但實際上,情勝療法與情志之間陰陽屬性的對立互制密切相關,也就是說,情緒變化有陰陽屬性之分,有對立而言,當情志活動出現了陰陽的偏盛偏衰,只要採用與之相對的情志之偏,即可進行矯正,而並不一定拘泥於五行相制理論。如怒與恐、悲與喜、驚與思、樂與愁、喜與怒等,都是彼此相反的情感活動,它們可互為調節控制,使陰陽重新趨於平衡。

激怒療法

憤怒有忘思眠、解憂愁、消鬱結、抑驚喜之效,在治療中有廣泛的套用。中醫認為,肝木之志為怒,脾土之志為思,木克土、怒勝思。憤怒雖然是一種不良的情緒,但它屬於陽性的情緒變動,因此對憂愁不解而意志消沉、驚恐太過而膽虛氣怯等屬於陰性情緒變化所致疾病,均可用激怒療法治之。子思夫,日夜思慮,思之過度則傷脾,這在當時社會中,對女子是莫大的羞辱,因此該女子大哭大怒,怒則思解,使病得治。
據《呂氏春秋·至忠》記載:“齊王疾有,使人之宋迎文摯。文摯至,診王之疾,謂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雖然,王之疾已測必殺摯也。’太子曰:‘何故?’文摯對曰:‘非怒王則疾不可治,怒王則文摯死。‘……(文摯)與太子期,而將往而不當者三,齊王固已怒矣。文摯至,不解履登床,履玉衣問王之疾.王怒而不與言。文摯因出辭,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王之疾乃遂已。”這則醫案,是中醫心理療法的較早記載。從‘非怒王則疾不可治”、“以重怒王,王叱而起”可以看出,齊王患的是因情志而致的病,或因思、或因郁,而怒可以治思在克郁,所以文摯故意激怒齊王,王一怒之下,“疾乃遂已”。
激怒療法的案例甚多,幾乎歷代的醫家著作中都有記載,如清代學者陳夢雷所著《醫部全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案例:“一女子病不食,而北臥者且半載,醫告術窮。翁(作者註:指元代名醫朱丹溪)診之,肝脈弦出寸口,曰:‘此思男子不得,氣結於脾故耳。’叩之則許嫁丈夫人廣且五年。翁謂其父日;‘是病惟怒可解,蓋怒之氣擊而屬木,故能沖其土之結,今宜觸之使怒耳。’父以為然。翁人而掌指面者三,責其不當有外思。女子號泣大怒,怒已進食。翁復潛謂其父曰:‘思氣雖解,然必得喜,則庶不再結。’及詐以其夫有書.旦夕且歸。後三月,夫果歸,而病不作。”

喜樂療法

心之志為喜,肺金之志為悲,火克金、喜勝悲。喜為良性情緒變化,因而可以治療因憂怒、思慮、悲哀等不良情緒活動所致病變以及與喜樂相對立的表現為陰性情緒狀態所致疾病。
據傳清代有位八府巡按,久病而憂其疾不愈,醫者多人不見其效。後請一名醫,診之斷曰:月經不調。巡接見之大笑,以後每想到此事,即自然發笑,其病不覺漸愈。笑屬心志,喜可勝憂,男子豈能有月事?巡按思及此即笑,常笑則憂解,故病不覺而愈。
清代名醫魏之秀所著《續名醫類案》中亦有喜樂療法的記載;“張子和治項關令之妻,病飢不欲食,常好叫呼怒罵,欲殺左右,惡言不輟。眾醫半載無效。張視之曰:‘此難以藥治。’乃使二媼,各塗丹粉,作憐人狀,其婦大笑。次曰,又令作角牴,又大笑。其旁令兩個能食之婦,常夸其食美,其婦亦索其食,而為一嘗之。不數日,怒減食增,不藥而瘥。”此案病人所得狂症,與現代醫學之歇斯底里頗為類似。此症“叫呼怒罵”,為發在肝。怒氣沖逆,攏神明則狂,克脾土過甚則不食。張子和令媼作伶、角牴,逗以戲嬉,使婦大笑。大笑,喜之極也。喜則氣緩,耗消心氣。上逆之氣,得下消之喜氣,又誘以美食,故怒平食增,不藥而愈。

悲哀療法

悲哀屬於陰性消極情緒,但在一定條件下,悲哀可平息激動、控制喜悅、忘卻思慮,從而轉化為積極的治療作用。肺金之志為悲,肝木之志為惡,悲則氣消,怒則氣上,金能克木,悲可勝怒。喜與怒同屬陽性亢奮情緒,與憂悲相對立,故悲哀療法亦可治療狂喜。
《續名醫類案》中亦有悲哀療法的案例:先達李其性,歸德府鹿邑人也。世為農家,癸卯獲俊於鄉,伊父以喜故,失聲大笑,及春舉進士,其笑彌甚。歷十年擢諫垣,遂成病疾。初猶間發,後宵旦不能休。大諫甚憂之,從容與太醫某相商,因得所授。命家人給父云:“大諫已歿。”及父慟絕幾殞。如是者十日,病漸瘳。伴而為郵語云:“趙大夫治大諫,絕而復醒。”李因不悲,而症永不作矣。喜性心志為火,過喜則傷心。心主神明,一旦有病,就會出現意識障礙,喜怒無常。李父過喜傷心,以致笑病發而不止。突獲其子死訊,悲恐萬分,恐傷腎,腎主水,以恐制喜,即水克火。故病可愈。

驚恐療法

即以驚恐手段制止病人的病態情緒的一種療法。腎水之志為恐,心火之志為喜,水能克火,恐可制喜。驚又可氣亂、氣散,從而解除因憂思而導致的氣機鬱結、閉塞,故利用使人驚惶之類的刺激方法,可以治療某些憂慮症。
據清代大醫徐靈胎所著《徊溪醫書》中載:某殿選新以狀元及第,告假以歸。至淮上而有病,求某名醫。醫曰:“疾不可為也幾日必死,可速歸,疾行猶可抵里。”殿選嗒然氣沮,兼程而歸,越七日而無恙,其仆進日:“醫有一柬,囑門而呈現之。”殿選拆視,中言:“公自及第後,大喜傷心,非藥力所能愈,故仆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今無妨矣。”殿選大佩服。此殿選狀元新及第,喜樂至極,正氣耗散,難以藥治。名醫以死相詐,懼死戀生,人之常情,新狀元悲憂氣結,上焦氣閉不行,下焦回還不散,耗者得益,散者得斂,故能不藥而愈。
現代醫家何時希所著《歷代無名醫家驗案》中載:“有病人因驚而厥,兩目上竄,經治療,它恙俱愈,而瞳仁上翻不能下,病人終日但見屋頂,不能行步及一切生活。有醫者今病人坐高座,匿人於座下,於靜中大聲鳴金,病人大驚,瞳仁遂下如常人。”中醫認為,目為肝竅,驚氣人肝,此屬因驚肝經陰血受損,而致目系失養所致。醫者驚因驚治,令患者坐高座,下匿人突然敲鑼,病人受驚,驚而下視,瞳仁遂下。上者下之,升者降之,故疾愈。

思慮療法

思慮療法就是以思則氣結而收斂由於驚恐、狂喜所致渙散之神氣,並通過思生理智,使病人主動排除某些不良情緒的一種療法。脾土之志為思、腎水之志為恐,思則氣結,恐則氣下,土能克水,思能勝恐,故驚恐、狂喜之氣散之症,均可以思慮療法治之。
《晉書·樂廣傳》載:(樂廣)嘗有親客,人鬧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於是河南所事壁上有角弓,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杯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及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頓愈。因疑致疾,古今皆有之。杯弓蛇影,是其典型之例。對於此類疾病,醫者只要弄清病由,對症解之,病者自會疑去意解,疾除人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