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侯伐鄭

息侯伐鄭

《息侯伐鄭》是一個歷史典故,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該典故主要是指春秋時期,息國國君因為和鄭國國君一言不合,就帶兵攻打鄭國結果自取其辱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息侯伐鄭
  • 出處:《左傳·隱公十一年》
  • 參加:鄭國 息侯
  • 時期:古代
歷史典故,戰況延伸,

歷史典故

《左傳·隱公十一年》:“(前712年)鄭、息違言,息侯伐鄭。鄭伯與戰於竟,息師大敗而還。君子是以知息之將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征辭,不察有罪,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戰況延伸

息侯與鄭伯一言不和,息侯就帶兵討伐鄭國,結果在鄭國的邊境被打得狼狼大敗。很多人因此嘲笑息侯,說從這一點得知息國將要滅亡,因為息侯作為一國之君,不量德量力,不審時度勢,不能與親戚搞好關係,也不能明辨是非真假,卻想以武力威脅別國,自討其辱,活該! 鄭與息都是姬姓國,但鄭國處於中原,國力較強,多與諸侯親近,息國地處大別山界,淮水之濱,古稱淮夷的地方,周圍是盡羅、黃、江、英、鄧、隨、申等小國,還數蔡國強大些,且與息同為姬姓,所以親近些。但此次伐鄭,蔡國並未出兵相助,可見蔡息也是泛泛之交。或許,當時的蔡侯並不贊成息侯的這種維護尊嚴的行動?但不管怎樣,這次爭鬥的失敗,在息人的心中留下了極大的陰影,此後幾十年中,再無值得史官一書的戰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