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嫁女

恨嫁女

恨嫁女,網路上的流行語,一般適用於年齡三十以上,沒有伴侶的女性,並且在家人或者身邊朋友的影響下,又希望能夠儘快的找到另外一半,與之結合為終身伴侶的女性、希望快點把自己嫁出去、找到合適的人、馬上就結婚的女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恨嫁女
  • 含義:有成家欲望但未有適婚對象的女性
  • 主要特點:受過高等教育理念的影響
  • 來源: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做嫁衣裳
定義,出現,原因,擇偶標準,所處的環境,心理,影響,與恐婚的區別,

定義

“恨”源於廣東話(粵音),有“渴望”的之意。“恨嫁”就是非常想嫁人,恨不得早日出嫁。“恨嫁女”就是指那些已經達到或超過晚婚晚育年齡,自己及身邊人認為符合為人妻母的條件,主觀有成家欲望,但尚未有合適婚配對象的女性。主要特點是受過高等教育理念的影響,工作穩定,生活規律。不必借婚姻改變經濟狀況但又希望借婚姻改變生活狀態的女性人群。也有一種說法“恨嫁”來源於詩句“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做嫁衣裳。”

出現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每天都匆匆忙忙的,忙著事業,忙著工作,忙的不知道忙什麼,轉眼到了奔三的年齡了。忽然身邊就多了很多多管閒事的人,這些介紹人,見過兩個,就是隨緣吧,而且明顯緣分還沒到。
所謂車子所謂房子,提起這些就萬分同情男人們,好像沒房子的男人連結婚的權力都沒有了,還不能是貸款。身邊也有很多結婚一起貸款買房還貸過日子的,確實不寬裕,但也沒到毫無生活質量的程度吧,莫非真的是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思想了,還想著同甘共苦才是感情最好的證明?各種年齡的、各種經歷的女人的各種說法,每天生活在這些中間,有時真的覺得要迷失自我了,應該堅持什麼,應該要求什麼,有的是什麼,希望有什麼,每個人都應該看清自己才能再去要求別人!一些女人到了奔三的年齡了,開始著急,怎樣才能把自己嫁出去,成了一個大塊的心病,也成了大齡剩女!!有的人說,“恨嫁女”是被男人製造出來的。有的人說,“恨嫁女”不是被製造,而是“自造”。

原因

擇偶標準

至於那些想結婚、卻又找不到合適對象的“恨嫁女”們,也很難說是完全“被迫”。事實上,擇偶標準從來都是相對的,關鍵在於你是否準備接受一個不完美的選擇。世上怎么可能有“完美”的事呢?那些高素質的未婚男女,絕對具有足夠的智商和理性來理解這個道理,但大家還是不願意接受現實,不願意將就湊合,寧缺毋濫,這種堅持本身,一方面是結婚的願望並不真的那么強,另一方面也在於自己有這個獨立的基礎和本錢,有條件才能如此“任性”。在這個意義上,還是那句老話:藝高人膽大。至於那些真是因為各種客觀條件所限,找不到結婚對象的人,確實存在,但這種情況任何時候都有,也不是今天的特殊現象。

所處的環境

“如果從國內男女出生比例來看,未婚的同齡男青年數量應該更多”,男性的社交能力一般都強於女性,所以他們的交友、擇偶渠道更廣,而不一定要通過參加聯誼活動;而平時社交活動較少的女性,其中很大部分對傳統的相親又比較牴觸,於是,輕鬆好玩的白領聯誼活動就成為她們的很好選擇。
另一方面,同齡的青年男女面臨的壓力也大相逕庭:三四十歲的男人正是他的黃金期,思想成熟、事業有成,是最受女性歡迎的,不怕找不到對象;而三十歲對於女性來講就是一道坎,到了這個年紀還是單身的,精神壓力會很大,所以她們交友、擇偶的需求更為迫切。
還有有些女人充實的幹勁追求高層次的生活質量,遠大的理想,出類拔萃的另一半。出類拔萃的男人是不會在他們背後默默付出的。要做好她們背後的男人,壓力太大。這樣導致長時間感情生活不協調,遲遲徘徊在婚姻的殿堂外。隨著年齡增長,也就在社會上剩了下來,所以成為了剩女。

心理

女人實際上是一些理想主義者,她們所期待的是一種完美的生活。而事實上哪一種生活都要付出代價,有得到就會有失去,有失去才會有得到,沒有哪一種選擇得到的更多,只是哪個對於你來說更重要。很多女人之所以會對單身生活抱殘守缺,是已經把這種生活的缺陷視為常態,因此婚姻生活就顯得災難深重。其實,結婚需要你拿出的只是改變生活的勇氣,而不是讓你付出生活的幸福,更不存在單身生活比婚姻生活更幸福一些的情況。當明白這些的時候才發現,周邊的好男人都已經錯過了,而自己卻鮮有問津,成為了“恨嫁女”。

影響

單身人數增加,總的來說,跟社會急劇變遷、城市化、現代化、人的個性張揚、生活精緻化和注重自我感覺等等都有直接關係。社會的發展,造成人們對自己、對他人都提出更為苛刻的要求,也造成人們越來越難以接受一些與自己不符合的東西,特別是在私生活領域。我們不能把這種現象簡單歸結為“西方影響”。事實上,中國今天的婚戀和性別關係的變異和開放程度,在很多方面超過歐美、日本等已開發國家,這固然是中國社會轉型期總體上倫理道德弱化的一部分,但也具有某種“傳統復興”的成分。在中國的社會傳統中,本來就潛伏著這種非主流的、彈性的、開放的生活方式的因素。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盛世”中,都會興起這種看似“放浪”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和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區。而今天,形形色色的“新”的生活方式與傳統有著深刻的傳承關係,只不過今天不一定以男權為中心,女性也要獲得這種“權利”,但婚姻和性別關係的開放性,是古已有之的。
單身現象對於單身者,並不是太大的“危”,很多情形下,更意味著“機”。對於社會來說,大規模的單身,確實存在某些“危險”,其中最直接的,是人口結構的危機。中國由於執行計畫生育政策,年輕人口本來已經呈現驟降趨勢,如果這一代人中結婚率低,不生兒育女,下一代人口又會減少,可能形成人口年齡結構倒置,年輕人口不足。另一方面,這種大量單身的存在,可能導致色情業的泛濫,如果處理不當,也可能造成性病、愛滋病傳播等問題。
同時,家庭仍然是社會的基礎結構,一般來說,有家庭的人,更傾向於穩定的生活,而單身者可能傾向於隨意變換生活內容,因此,單身增加,可能意味著基本的家庭制度面臨挑戰,進而造成基於家庭倫理的社會基本道德秩序的動搖,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但這種“危險”,也不是不可能通過一些制度設計和創新來化解。比如發展各種自發社團、興趣團體等來滿足人們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需要,又比如可以隨著需求增加,發展一些新興的專門適應單身生活方式的社會服務等等,事實上,這些新的社會生活形態的雛形,已經在民間自發發展出來,只不過由於社會常規習俗和某些倫理的制約,還沒有成為主流。中國深厚的文化傳統和紛繁複雜的微觀結構,注定會生成很多全新的觀念和社會體系,來適應這種單身人口增加的趨勢。

與恐婚的區別

只要婚姻這種兩性關係的模式還存在,我們的歡樂和痛苦就和它息息相關,如影隨形一門心思只想嫁出去的女人,她們大多根本沒有想過婚姻是怎么回事,對“嫁”這種儀式的嚮往遠遠超過對嫁的結果——婚姻的嚮往。也就是說她們所謂的想結婚,只是想得到“嫁”這樣一種儀式,而不是嫁過之後的婚姻生活。
常聽到恨嫁的女人抱怨自己沒有人愛,在她們看來,沒有人想娶就是沒有人愛,男人對女人最大的肯定就是把她娶回家做老婆。這種說法某種意義上是正確的,但她們忽略了一點,大多數男人會對一心只想結婚的女人極度恐懼。他們擔心的是當自己還沒有下決心結婚的時候,已經被一個女人牢牢套死。在巨大的風險面前,男人會採取惹不起躲得起的態度,乾脆不同恨嫁的女人交往。任何男人都不願意為一種假定的幸福,失去自己現有的幸福——自由。
當一個女人極度缺少什麼的時候,她會覺得全世界的女人都擁有,只有自己沒有。這樣導致她越發地想得到。而且可能發展到偏執的狀態。女人在這種狀態里,會失去對男人的判斷能力,她們會將能嫁不能嫁的男人混為一談,最終只能落得想娶的男人不敢來,而表示願意娶的往往是一場騙局。因此,常見的現象是越想嫁的女人越嫁不出去。
恨嫁的女人如果不肯放棄自己內心堅持的標準,那么她是絕對不可能達成結婚的心愿的。有一種情況是,為實現自己對“嫁”這種儀式的追求,放棄自己的選擇標準。這將導致很多女人成熟以後,對自己所選擇的婚姻極其不滿。她們會陷入對婚姻無休止的改造之中,妄圖將男人改造成理想中的模樣。當這種嘗試以失敗告終時,女人開始對婚姻進行反抗,或者自甘沉淪而終生滿懷怨恨。
總之,在恨嫁狀態下選擇的婚姻帶有極大的盲目性,往往不會有什麼好結果。過去的時代,迫於環境壓力的成分還存在,當我們已經有了堅持自己的自由時,卻依然有人被自己內心的某種東西牽制。因此,恨嫁實際上是內心脆弱的標誌,也就是說你沒有能力和環境抗爭,也沒有能力承受寂寞和孤單。
恐婚與恨嫁的女人則恰恰相反,她們是對“嫁”這種儀式的後果想得太多,恐懼“嫁”將會帶來的那種生活。因為這種女人洞悉了婚姻的種種無奈和悲哀,能描摹出一幅“嫁”之後生活圖畫。所以,她們往往覺得與所承受的孤單寂寞比起來,面對婚姻的無能為力更讓她恐懼。
恐婚的女人往往只想到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沒有想到嫁也可以產生一種正面效果就是——你對一個男人擁有了某種特殊的權利。打一個簡單的比方,我們說婚姻生活瑣碎到你要為一個男人洗襪子,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他享受到你為他洗襪子的待遇,就必須承受你不高興時的抱怨。抱怨不失為一種發泄情緒的好途徑。而如果你只給自己洗襪子,就永遠沒有機會抱怨。
恐婚的女人之於男人來說,比恨嫁的女人容易受到青睞。因為男人在跟女人交往的初期,對這種沒有婚姻壓力的關係感覺輕鬆自在。但一旦發展到他想談婚論嫁的時候,他對一個拒絕婚姻的女人表現出來的耐心也極其有限。一個女人對嫁給他表示猶豫,他首先想到的是這個女人是不是愛他。男人的矛盾在於,一方面渴望女人愛他愛到樂於嫁,一方面又對婚姻的約束強烈恐懼。他們需要的是他對這個女人的喜愛足以想到婚姻,而這個女人對他的約束又恰到好處。往往能夠把握好這個約束分寸的女人都是些恐婚的女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