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爪龍類

恐爪龍類

恐爪龍類,或恐爪龍下目(Deinonychosauria)是獸腳亞目虛骨龍類演化支,存活於晚侏羅紀白堊紀。恐爪龍類是群肉食性雜食性恐龍,因為它們的第二腳趾類似彈簧刀而著名。在2010年代前,這個演化支通常分為兩科:馳龍科傷齒龍科。但隨後數個研究發現傷齒龍科比起馳龍科更接近鳥類,使得恐爪龍下目成為馳龍科的同義詞而遭廢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恐爪龍類
  • 拉丁學名:Deinonychosauria
  • 別稱恐爪龍下目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蜥形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蜥臀目
  • 亞目:獸腳亞目
敘述,趾爪功能,分類,

敘述

恐爪龍下目是群二足恐龍,以後肢行走、跑動。大部分獸腳類的後肢以三腳趾接觸地面;而足跡化石顯示,當恐爪龍類行走時,大部分恐爪龍類的第二腳趾向上後縮,只有第三、第四腳趾接處地面、承擔身體重量。因此它們在生理機能上也是二趾型動物。第二腳趾具有大型、彎曲、鐮刀狀趾爪。真馳龍類的體型較大,它們的第二趾爪也更大、更為扁平。第一趾爪已演化成小型後趾,朝向身體內側;而現代鳥類的後趾已朝向身體後方。
數個恐爪龍下目的著名成員與人的比例圖數個恐爪龍下目的著名成員與人的比例圖

趾爪功能

恐爪龍類的最著名特徵,是後腳第二腳趾有大型、大幅彎曲的鐮刀狀趾爪,當它們行走、跑動時,第二腳趾往上後縮、不接處地面。真馳龍類的跖骨變短,這是對應大型趾爪的演化特徵。自從發現恐爪龍類化石後,關於第二趾爪的功能,存在著不同的意見。最初理論認為第二趾爪是類似刀片的砍傷用武器,恐爪龍類能使用強壯的第二趾爪來挖開獵物的身體;而恐爪龍的大腿較短,可能有大型肌肉、肌腱,可作出強壯動作,將趾爪刺入、劃開獵物的身體。近年研究認為第二趾爪的外部包覆角質,邊緣並不銳利,很難刺穿、劃開獵物的身體。另一種理論是,第二趾爪可協助攀爬樹幹、大型獵物的身體。菲利普·曼寧(Phillip Manning)曾以現代鳥類與哺乳類作為對照組,研究恐爪龍類的第二趾爪彎曲程度。根據研究結果,趾爪的彎曲程度,與該動物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趾爪大幅彎曲的動物,通常擅於攀爬;趾爪較筆直的動物,通常是在地面生存、活動的動物。研究認為恐爪龍類的第二趾爪彎曲程度,彎曲程度屬於攀爬動物的範圍。
另一項恐爪龍類趾爪研究,也認為第二趾爪無法作出有效的刺穿、劃開獵物身體的動作,並提出第二趾爪有固定獵物功能的理論。這些研究比對不同恐爪龍類、現代鳥類的腳掌結構、趾爪形狀。研究發現,許多掠食性現代鳥類也有大型第二趾爪,當它們獵食小型獵物時,會使用腳掌、趾爪將獵物固定在地面上,用體重施壓於獵物,再用鳥喙吞食這些獵物。不只是掠食性鳥類,其他掠食動物獵食時,也會用趾爪緊握、固定小型獵物。研究發現恐爪龍的腳掌、腳趾應有大型肌腱,第一趾(後趾)偏向後方,這些特徵很符合固定獵物功能的特徵。研究推測,當恐爪龍等進階型物種獵食時,可能會用第二趾爪攻擊、固定獵物到地面上,然後頭低下撕咬、吞食獵物,而尾巴具有平衡身體的功能。它們的牙齒後側才有大型、鉤狀邊緣,比較適合拔出獵物的肉體,而非撕裂。前肢有大型指爪。以上特徵也支持固定獵物功能的理論。
某些原始馳龍科的第二趾爪,還沒有演化成後期恐爪龍類的大型、鐮刀狀趾爪。它們的腳趾關節允許作出更靈活的動作,而後期恐爪龍類的第二腳趾趾能作出向上後縮、向下的動作。這有可能是它們以更小型動物為食,因此不用演化出大型趾爪、強壯腳掌以固定獵物。

分類

馳龍科是個高度多樣化的演化支,包含某些著名的白堊紀掠食動物,例如:恐爪龍伶盜龍猶他盜龍、以及名稱來源的馳龍,此外還有小型、可滑翔飛行的物種,例如小盜龍。馳龍科演化出不同演化支:長口鼻部的半鳥亞科、體型小的小盜龍亞科、體型較修長的伶盜龍亞科、以及體型健壯的馳龍亞科。馳龍科與傷齒龍科的差異在於,頭顱骨與頜部關節等特徵、第二趾爪較大、尾巴結構較不靈活。有理論認為,馳龍科的第二趾爪較大、大腿較短,顯示它們有不同於傷齒龍科的生態位,它們可能是伏擊式略食動物。某些馳龍類的足跡化石呈平行排列,顯示它們可能以小群體集體行動。
小盜龍的標本小盜龍的標本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