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婚族

恐婚族

恐婚是指社會中的一些人,尤其是一些適婚年齡的年輕人因為種種原因,對婚姻有較強的排斥或逃避感。這一人群被稱為恐婚族。恐婚現象在城市的未婚人群中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那些三十歲上下、收入較高的白領。恐婚是一種心理狀態,一般會隨著時間或情況的變化而改變。

基本介紹

  • 別稱:恐婚症
  • 多發群體:25~30歲的年輕人
  • 常見病因:對婚姻質量的高要求
  • 常見症狀:對婚姻有較強的排斥或逃避感
社會背景,恐婚症,根源,因素,社會因素,心理因素,自身因素,恐婚族的調整,恐婚族名人代表,恐婚族六大特徵,六大理由,自由空間,不想結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家庭原因,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無人合適寧缺毋濫,

社會背景

現代社會,一個日益“壯大”的群體:“恐婚族”。張愛玲說,最怕的是,一個有才的女子突然結了婚;朱德庸說,戀愛是兩個人散打,結婚是兩家人群毆。可見,對婚姻的恐懼自古至今一直存在。尤其是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恐婚”更像流行病一樣,“傳染”給不少都市男女。
恐婚族恐婚族
恐婚現象是如今未婚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它多發生於25~30歲這個年齡段,而以30歲上下且收入較高、戀愛(或是同居)時間較長的白領“恐婚”尤為嚴重。
男性和女性恐婚的理由不太一樣,女人說得最多的理由是害怕將來遇到更喜歡的人,而男人說得最多的理由是,在還沒有更好的經濟基礎時,婚姻會令他倍感壓力。
從現代社會來看,這是正常的。當一個社會發展到欲望大肆繁殖的階段,人們對於幸福的安全感也隨之降低。當感情關係都變得不那么穩定時,人們便會開始害怕‘確立關係’。一些人恐婚是因為他們的生活中殘留著一些來自童年記憶的陰影,而不代表婚姻真的有那么糟糕。這部分人首先應該做一些心理輔導,多去接受認識一些積極正面的幸福婚姻實例,慢慢地去樹立一個積極的婚戀觀。
當人們開始恐婚,說明現代婚姻關係和婚姻觀念確實到了一個需要變革的階段。在生活中,曾有過恐婚心理的人很多,但真正選擇獨身的人卻很少。因為獨身的人,尤其是獨身的女人,需要的不僅是勇氣這么簡單,更需要能力,一種能夠獨自一個人應付整個社會的能力。如果你自認沒辦法獨自完成自己的一生,那或早或晚還是要選擇進入婚姻的。當然,在此之前,可以選擇延緩婚期,但一定不要放棄機會,畢竟合適的結婚對象,也並不是經常能夠遇到的。

恐婚症

恐婚症”是一種很有代表性的現代社會心理疾病。社會輿論對婚姻生活的負面宣傳是“恐婚症”的起因之一,媒體經常就如何處理婚姻關係進行各種討論,這種社會氛圍使尚未走入婚姻的人們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對婚後生活的過多考慮在面臨婚姻時的表現形式就是對結婚的恐懼和逃避,很多人因此推遲結婚,甚至寧願獨身,也不願意“受罪”。

根源

恐婚族背後是對婚姻質量的高要求。逼婚和恐婚的人同樣多,並且以男性居多。很多女性都認為30歲前一定要把自己嫁出去,為此她們的做法是多種多樣的,但共同的是缺乏對婚姻的安全感。”他說。他介紹,恐婚的表面理由多種多樣,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因為他們不是出於真心地希望結婚,而是多來自外界壓力。例如對象是親戚朋友介紹的,缺乏感情基礎,又或者結婚是由於對象或明或暗的強烈要求。有些人則可能受到周圍的親人或朋友糟糕的婚姻經歷的不良暗示。
恐婚族出現的背後反映的是現代人對婚姻質量的高要求。和以前的婚姻相比,人們對婚姻有更高的期待,當現實與理想出現反差時就會出現恐懼。
對恐婚族來說,如果並不想奉行不結婚主義,要克服這種心理首先可以先問自己,確定是不是愛對方,其次是在婚前對婚姻生活進行規劃,並和對方多交流,儘量克服對婚姻的恐懼。

因素

社會因素

“恐婚族”多為“80後” 第一是社會因素。要結個婚真的很不容易。買房子幾乎要花掉全部積蓄,還要背上沉重的供樓負擔,又要準備一大筆的結婚費用,這對很多年輕人而言都是一道很高的門檻。如果正好這些年輕人的工作又不穩定,就很容易就把結婚當成一種危途,不願結婚;
2008年年初,中國社科院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2008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指出,中國登記結婚人數在持續減少,初婚年齡顯著推遲。2006年,上海男性初婚年齡平均為31.1歲,女性初婚年齡平均為28.4歲;北京初婚年齡男性為28.2歲,女性為26.1歲。
在此次調查中,將近半數的人(44.4%)認同“恐婚族”多為“80後”,41.4%的人認為“哪個年齡的都有,但人數都不多”。同時,超過半數的人(51.7%)認為“恐婚族”是正常現象,持相反觀點的人數占28.4%。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石林認為,“恐婚族”哪個年齡段的人都會有,但是面臨婚嫁的年輕人主要是“80後”。他們在接受高層次教育的同時,整個“人生”也隨著往後推移。而“80後”獨生子女比較多,由於家庭的寵愛,心理成熟度較之其他年齡層次的人要晚熟,而且因為接觸社會時間不長,生活壓力、工作壓力產生的種種焦慮使他們對婚姻產生恐懼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心理因素

部分未婚男女產生心理陰影,對婚姻失去信心 第二是心理因素。由於社會上婚姻失敗的例子太多,離婚率高,再加上第三者插足、婚外戀、包二奶等現象較多,使得部分未婚男女產生心理陰影,對婚姻失去信心,認為與其結婚後遇到這種情況痛苦萬分還不如選擇不結婚。
在調查中,雖然對社會的婚姻環境並不樂觀,但是高達71.1%的人還是願意“相信白頭到老”。
“‘白頭到老’當然是婚姻的理想狀態。很多‘恐婚族’之所以‘恐婚’,就是擔心自己的婚姻不能達到這樣的理想。”石林認為,“恐婚族”大部分都是責任心很強的人,如果意識不到婚姻意味著什麼,根本就不會恐懼,很輕率的就可以結婚,遇到問題又很輕易就離婚了。“恐婚族”一般對自己很了解,對婚姻很慎重,他們會理智地考慮到結婚之後的情況和後果。
石林建議,如果“恐婚族”想要結婚又“恐婚”的話,就要找出自己“恐婚”的原因所在,在婚前完善自己,讓自己成長,在欠缺的方面做好準備,那么將來進入婚姻就不會遇到麻煩。
“而對於那些因為個人的成長經歷和性格有關的‘恐婚族’,比如父母婚姻不和諧或者單親家庭成長起來的人,就要努力使自己消除人際交往上的障礙,學會愛,學會和對方建立親密關係。”石林說。

自身因素

“好像總也做不好結婚的準備”第三是自身因素。結婚除了情愛、性愛以外,還要承擔很大的責任,受到很大約束,不像單身那么自由自在。那些不想承擔責任,不願被人管的男女,便遲遲不肯結婚。
“現在離婚也太簡單了,咱去吃個飯慶祝一下。”熱播電視劇《奮鬥》里向南和楊曉芸那對“畢婚族”(指一畢業就結婚的大學生)一直磕磕絆絆,結婚還不到1年,他倆拿著結婚證又把婚離了。
2008年《中國社會藍皮書》的調查表明,當前社會結構的轉型已成為影響人們家庭生活的重要力量;在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迅速轉變為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的過程中,中國的家庭結構不但在小型化,而且越來越趨於不穩定。
“結婚,男人要承擔起更多的責任,想到房子、孩子等問題,就感覺壓力很大。想得越多越覺得沒底,好像總也做不好結婚的準備。”北京師範大學在讀研究生張磊和女朋友在一起6年了,但是婚期卻一再延遲。
“當前社會,人變得越來越現實了,面對的誘惑也越來越多。”某外語培訓機構員工陳小麗說,她有時候連自己的感覺都無法確定,更不要說去完全信任對方了。
石林表示,“恐婚”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大城市裡的年輕人很多都是“漂”著的,來自不同文化環境和成長背景的人雖然生活在同一個空間,但很少有機會能深層次互相了解和認同,高速流動的人群也加劇了人際關係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
離婚率越來越高,信任體系的缺失給社會婚姻狀態造成了負面影響。本次調查表明,超過三分之一的人(35.7%)認為當前社會沒有良好的“婚姻環境”。58.8%的人認為在“信任對方”的情況下才會選擇結婚。
適婚男女不結婚不應該成為一種常態。應該說,絕大部分的婚姻都是很幸福的,我們還是希望適婚的男女能創造條件儘早進入婚姻殿堂。畢竟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每個成年男女都應該負起責任來,過上健康、正常、和諧的家庭生活。
不結婚理由:結婚=服刑
不結婚理由:心還很野,擔心無法對婚姻負責
不結婚理由:當愛變成習慣,婚姻就變得令人猶豫。

恐婚族的調整

人是社會性的,婚姻是社會組成的一部分,所以說排斥婚姻,也是一種社會適應不良,對人生的心理發展也會有影響,所以對於婚姻恐懼症,我們要適當的調整與克服。對於婚姻恐懼症的調整,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在將步入婚姻之中時,要有一個開放的態度和良好的溝通,多與對方進行溝通,緩解面對進入婚姻的恐懼與焦慮,增強對婚姻的安全感與信任感。
2、調整不合理的認知,一般來說有婚姻恐懼症的朋友,自己或者說親人與朋友都會有一些失敗的婚姻,而這些婚姻在心中出現了心理陰影,導致對婚姻出現一些不合理的認知。
3、接受心理輔導,向心理諮詢師進行系統的心理輔導,來具體的分析產生婚姻恐懼症的原因,並進行心理輔導來調整。

恐婚族名人代表

女人代表:陳文茜
“婚姻是為60歲以後做準備的,是為了60歲以後相互有個照顧。婚姻對女人大多數是義務。生兒育女的義務,做家務活的義務,唯一的權益是老婆在婚姻中可繼承一半財產,比如王永慶死後,老婆得到了一半財產,而剩下的一半才是二房三房去分。”
男人代表:柏楊
“把兩個會變的動物——一男一女,用婚姻的形式拴在一起,而且一拴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六十年,那簡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冒險。”

恐婚族六大特徵

1、神采奕奕掩蓋內心恐懼
恐婚者總是神采奕奕,風度翩翩,面帶輕鬆的笑容,外表上根本看不出其他恐懼症患者那種眼神驚悚、身材消瘦、肌肉緊張的病態特徵。
2、往往具備優秀個人條件
恐婚者擁有令人羨慕的擇偶條件:思想前衛,個性率真,收入不菲,生活愜意,娛樂豐富,從不為無謂的事發愁;人緣不錯,朋友眾多。
3、周圍總有人勸其結婚
恐婚者身邊總圍繞著許多人喋喋不休:年紀不小了,該結婚了。每到此刻,恐婚者就習慣性地咧咧嘴,把這些話置於腦後。在充實快樂的單身日子裡,結婚是個枯燥而公式化的概念,人生,還沒有教會他未雨綢繆。
4、社交儘量避開誘惑眼光
恐婚男士總在一切社交場合,小心翼翼避開25歲以上的女孩投過來的誘惑眼光,他們自作多情地擔心,如果在交往問題上態度曖昧,一年半載後這些處於敏感年齡的小姐就會以分房之類的藉口提出結婚,故作輕描淡寫地將他騙進家庭的牢籠。
5、常感到婚姻事關重大
恐婚者以各種理由徘徊於圍城外,怕失去自由,怕被老婆孩子套牢,怕婚姻毀了現如今的快樂。也許有一天,他們能咬牙切齒說服自己克服婚姻恐懼症,但心理上的巨大障礙可能產生強烈的失落感。
6、難以揣度未來是否幸福
在恐婚者內心裡,未來幸福與否實在難以揣度。也許,婚姻並沒有想像中那么可怕,可責任和沉悶似一條危險的繩索,仍讓他們感覺壓力和恐怖。

六大理由

自由空間

“我一個人過得挺好,我享受這樣的生活,想不通幹嘛要結婚。”1976年出生的mike說起自己的不婚選擇很坦然。
恐婚族恐婚族
他是獨生子,和父母關係良好,自己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外加不少朋友,戀愛談過幾次,但婚姻對他似乎沒什麼吸引力。mike拒絕婚姻的理由很簡單:“結婚意味著有另外一個人完全介入你的生活,管束你的行蹤,我好不容易擺脫老媽的控制,何必再給自己找個鐐銬呢?”
一位自稱年齡在24-30之間的女青年說:“婚姻是要負責任的一個法律和倫理關係。我是個害怕負責任的人,或者說是熱愛自由的人,不想被婚姻束縛著。”
專家分析:華東師大心理系博士張磊說,mike的不婚屬於“自選動作”,他喜歡自己的生活狀態。因為在青春期到青年前期這段時間,一個人應該建立的親密關係他沒有錯過,所以選擇是一種理性思考的結果。不少看重自由空間的不婚者都屬於這一類型。

不想結婚

“我單身,但不獨身;我有伴侶,但是不結婚。”這種狀態已成為一些時尚人士之選。廣告公司白領lily說:“我們有確定的關係,享受浪漫的愛情,可是結婚後就不一定有這么美好的生活了。”
另一位白領女性告訴記者,尚未跨入婚姻,兩人珍惜在一起的生活,仿佛一直在談戀愛,就算吵架了,也會互相承認錯誤。反觀身邊許多已婚朋友,婚後不僅有瑣碎的家務活要料理,更可怕的是,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事,到時候愛情在一大堆關係、事務面前必然要隱身。
專家分析:張磊表示,在這類不婚者眼裡,婚姻就是一張紙,不要這張紙,愛情美麗的光芒不會褪色。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來自北京的賢菁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獨善其身。”
mike也表示,婚姻太複雜,幸福的因素完全不像單身生活那么好控制,既然結婚不一定幸福,而自己的狀態幸福得像花兒一樣,那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尤其是看了幾個同學、同事上演結婚離婚再婚的“折騰”,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不婚決心。一些大齡青年對記者說,自己過得很好,上班本來就很忙,占用的自己的大部分時間,下班之後的時間可以和朋友吃飯喝茶打牌看電影,也可以享受珍貴的單身空間,自己已經沒有欲望、動力和目的認識新的陌生人了。
專家分析:張磊說,婚姻是和獨身、戀愛完全不同的狀態,這類人對婚姻的不確定性有不安全感,不想犧牲眼前的生活。

家庭原因

從北方城市考入上海名校,又被跨國公司青睞,漂亮女生cathy身邊追求者不斷,轉眼間畢業 7年了,同齡女生幾乎都披過婚紗了,唯獨cathy依然單身。閒言碎語開始出現,大家認為她眼界太高挑花了眼,其實很多人不知道cathy因為童年時期父母三天兩頭吵架,甚至發生家庭暴力,所以她對婚姻充滿了恐懼,總是認為不可能有美滿幸福的婚後生活。
專家分析:張磊表示,眼下適婚青年的父母一代中有一些人受外來思潮影響,婚姻受到衝擊,如果父母婚姻失敗或感情不好,可能會影響孩子對感情和婚姻的態度,孩子可能沒有學會良好的和異性交往的模式。像cathy這種情況是比較嚴重的,更多的人只是對婚後生活有所擔心。

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沒有房子找不到老婆,超過30歲的“剩女”看不上對方對方也看不上自己……不婚族裡有相當一部分人並非不希望結婚,只是,沒有合適的對象,也懶得費大力氣去尋找,對單身的現狀,抱坦然接受的心態。
日本白領女性森下惠美子就是這樣一位超過30歲的獨身女人,她的漫畫《一個人也可以》講述作為一個“熟女”的情感、工作、業餘幸福生活,觸動了許多女人的心,受到了眾多讀者的熱捧。“沒有男朋友,但是也有自己的幸福生活,就一個人吧!”照樣打扮得漂漂亮亮,照樣開心地和朋友去k歌旅遊,惠美子作為一個普通大齡女青年的都市生活感動著同樣處境的女性,也選擇同樣的坦然態度。
專家分析:大齡不婚族裡這個類型的人數並不少,雖然也渴望結婚,但是抱著隨緣的心態,並不強求非要走大多數人都走的這條路。在逐漸適應一個人的過程中,感情生活的空檔被很多其它的生活樂趣所填。

無人合適寧缺毋濫

“媽:結婚是一件大事,你得考慮了,也不小了。
答:這事可大了呢!我一定慎重考慮一輩子!”
這是不婚網友相互開的一個小玩笑。但是在很多大齡不婚女青年的心中,其實還是對愛情充滿憧憬的,只不過她們不願意輕易降低自己相對嚴格的求偶標準,寧缺毋濫。其中一個表示,愛情沒來更不要勉強,不要委屈自己接受偽愛情。繼續做你自己想做的,依自己的內心一直做下去,比愛情和婚姻有意義的事還有很多。學著享受生活而不是為生活而奔波,學著自己給自己快樂、自己給自己滿足、自己給自己希望。不要因為在別人眼裡看起來幸福美滿、自己就去製造和偽裝幸福美滿,要為自己而活。
專家分析:張磊表示,其實現代婚姻和傳統婚姻在很多方面已經有所不同,職業女性經濟地位的上升決定了人格的更加獨立,對男人的依賴也有所減少。婚姻關係中兩人的交集可以不必像過去那樣多,雙方不僅可以適當保留屬於自己的秘密,而且相當一部分生活也是和夫妻以外的人度過。所以,對很多人來說,結婚,照樣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單獨空間,只要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就不難做到。
不管是出於無奈還是主動選擇,中國的“不婚族”隊伍正在逐漸擴大。雖還沒有形成社會問題,但遲早會對婚姻傳統、法律以及社會保險制度等提出嚴峻的挑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