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發展階段

性心理發展階段((Psychosexual Development):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提出的一個概念,是心理學理論的核心概念。它包括5個階段: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性心理發展階段
  • 套用學科:心理學
理論背景,發展階段,理論發展,

理論背景

性心理發展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提出的一個概念,是心理學理論的核心概念。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裡,性慾有著廣義的含意,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欲望,性本能衝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器期。

發展階段

1、口唇期:出生-1歲 性本能的主要區域集中在口唇,因為嬰兒從吮吸、咀嚼、咬等口唇活動中可以獲得快感。餵食是特別重要的。例如,嬰兒突然斷奶或斷奶太早,後來可能會過分糾纏配偶或者過分依賴配偶。
2、肛門期:1-3歲 自發排便是滿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大小便訓練可能引起父母與兒童之間大的衝突。父母創造的情緒氛圍有持久影響。例如兒童如果因上廁所時發生的意外而受到懲罰,就可能會變得抑制、骯髒或浪費。
3、性器期3-6歲 愉快來自於性器官的刺激,兒童對異性父母有亂倫的願望(戀母情節或戀父情節)。這種衝突引發的焦慮,會導致兒童內化性別角色的特徵,和與之競爭的同性父母的道德標準。
4、潛伏期5-11歲 性器官的創傷引起性衝突的壓抑,性衝動轉移到學習和充滿活力的遊戲活動中。隨著兒童在學校獲得更多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對社會價值的內化,自我和超我持續不停地發展。
5、生殖器期:12歲以後 青春期的到來喚醒了性衝動,青少年必須學會以社會可接受的方式表達這種衝動。如果發展是健康的,婚姻和撫養孩子能夠滿足這種成熟的性本能。

理論發展

弗洛伊德認為成人人格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前三個發展階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兒童的早年環境、早期經歷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成人的變態心理、心理衝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結。
弗洛伊德在後期對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納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欲望而鬥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鬱,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