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怨(唐代王昌齡七言絕句)

忽見陌頭楊柳色一般指本詞條

這是唐代詩人王昌齡描寫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變化的一首閨怨詩。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人們“覓封侯”的重要途徑。詩中的“閨中少婦”和她的丈夫對這一道路也同樣充滿了幻想。

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三句急轉,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無餘。

從詩作主旨看,此詩深刻地描畫了少婦微妙的心理變化軌跡: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觸愁—悔愁。詩也抓住天真爛漫的少婦於登樓眺覽春光時,頃刻間的感情波瀾,表現了世俗榮華不如朝夕相愛的思想。全詩先抑後揚,耐人尋味。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字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鑑賞評價,作品賞析,作品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閨怨1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2,春日凝妝3上翠樓4
忽見陌頭5楊柳6色,悔教7夫婿覓封侯8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1. 閨怨:少婦的幽怨。閨,女子臥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婦。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以此題材寫的詩稱“閨怨詩”。
  2. 不知愁: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註:“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與凝妝上樓,忽見春光,頓覺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貫而有力。
  3. 凝妝:盛妝,嚴妝。
  4. 翠樓:翠樓即青樓,古代顯貴之家樓房多飾青色,這裡因平仄要求用“翠”,且與女主人公的身份、與時令季節相應。
  5. 陌頭:路邊。
  6. 柳:諧留音,古俗折柳送別。
  7. 悔教:後悔讓
  8. 覓封侯:覓,尋求。從軍建功封爵。

白話譯文

  • 直譯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妝飾,登上高樓。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湧上心頭。她後悔當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 韻譯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
春來細心打扮,獨自登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新綠,心裡難受;
呵,悔不該叫夫君去覓取封侯。

創作背景

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
“閨怨”也是一種傳統題材。梁代何遜有《閨怨》詩二首,抒發閨人“枕前雙淚滴”和“獨對後園花’’的孤獨感傷,唐代貞觀(627—649)初,以賦著稱的謝偃,《全唐詩》收其詩四首,其中一首題作《樂府新歌應教》,其詩云:“青樓綺閣已含春,凝妝艷粉復如神。細細輕裙全漏影,離離薄扇詎障塵。樽中酒色恆宜滿,曲里歌聲不厭新。紫燕欲飛先繞棟。黃鶯始咔即嬌人。撩亂垂絲昏柳陌,參差濃葉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園明月輪。”不難看出,王昌齡的這首《閨怨》受到了謝詩的影響。

鑑賞評價

作品賞析

王昌齡善於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這首《閨怨》和《長信秋詞》等宮怨詩,都是素負盛譽之作。
題稱“閨怨”,一開頭卻說“閨中少婦不曾愁”,似乎故意違反題面。其實,作者這樣寫,正是為了表現這位閨中少婦從“從曾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說應該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青春年少,還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裕(從下句“凝妝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於那個時代的風氣。在當時“覓封侯”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從末句“悔教”二字看,這位少婦當初甚至還可能對她的夫婿“覓封侯”的行動起過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對生活、對前途充滿樂觀展望的少婦,在一段時間“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點出“不曾愁”,第二句緊接著用春日登樓賞景的行動具體展示她的“不曾愁”。一個春天的早晨,她經過一番精心的打扮、著意的妝飾,登上了自家的高樓。春日而凝妝登樓,當然不是為了排遣愁悶(遣愁何必凝妝),而是為了觀賞春色以自娛。這一句寫少婦青春的歡樂,正是為下段青春的虛度、青春的怨曠蓄勢。
第三句是全詩轉關。陌頭柳色是最常見的春色,登樓覽眺自然會看到它,“忽見”二字乍讀似乎有些突兀。關鍵就在於這“陌頭楊柳色”所引起的聯想與感觸,與少婦登樓前的心理狀態大不相同。“忽見”,是不經意地流目矚望而適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頭楊柳竟勾起她許多從未明確意識到過的感觸與聯想。“楊柳色”雖然在很多場合下可以作為“春色”的代稱,但也可以聯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聯想起千里懸隔的夫婿和當年折柳贈別,這一切,都促使她從內心深處冒出以前從未明確意識到過而此刻卻變得非常強烈的念頭——悔教夫婿覓封侯。這也就是題目所說的“閨怨”。
本來要凝妝登樓,觀賞春色,結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這變化發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難以理解。詩的好處正在這裡:它生動地顯示了少婦心理的迅速變化,卻不說出變化的具體原因與具體過程,留下充分的想像餘地讓讀者去仔細尋味。
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說。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從而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

作品點評

唐詩解》:傷離者莫甚於從軍,故唐人閨怨,大抵皆征婦之同也。知愁,則不復能“凝妝”矣,凝妝上樓,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見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遙,離索之情亟也。蟲鳴思覯,南國之正音;萱草痗心,東遷之變調。閨中之作,近體之《二南》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因見柳色而念及夫婿,《卷耳》、《草蟲》遺意,得之真乎!從來無人道得。周珽曰:情致語,一句一折,波瀾橫生。
《唐詩摘鈔》:先反喚“愁”字,末句正應。感時恨別,詩人之作多矣,此卻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後二句,語境一新,情思婉折。閨情之怍,當推此首為第一。此即《國風》婦人感時物而思君子之意,含情甚正,含味甚長。唐人絕句實具風雅遺音。
《圍爐詩話》:《風》與《騷》,則全唐之所自出,不可勝舉。“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興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比也。“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賦也。
《唐詩箋要》:觸景懷人,精采迸射,卻自大雅。
《而庵說唐詩》:此詩只看“閨中少婦”四字,通首於此上描寫。“忽見陌頭楊柳色”,用“色”字妙。柳色自黃而綠、綠而育,猶女兒時面色黃,婦人面色紅冶也。
網師園唐詩箋》:“不知”、“忽見”四字,為通首關鍵。
《詩境淺說續編》:凡閨侶傷春,詩家所習詠,此詩不作直寫,而於第三句以“忽見”二字陡轉一筆,全首皆生動有致。絕句中每有此格。
《唐人絕句精華》:詩人筆下活描出一天真“少婦”之情態,而人民困於征役,自在言外,詩家所謂不犯本位也。
王昌齡極善言情,其詩則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煉的語言、新穎獨特的構思,含蓄委婉的筆法,留給人們悠長的藝術享受。詩貴曲而忌直,一覽無餘不是好詩。王昌齡的這首七絕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敘別情而不著別字,言離愁而無愁字,寫法極經濟,意韻極深婉,可以說以最少的文字容納了最多的語意。
此詩流傳廣泛,膾炙人口,其特色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有來歷,二是有新意。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人,一說山西太原人。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
王昌齡王昌齡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殷璠《河嶽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故被冠之以“七絕聖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後人推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