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自助:請容許我悲傷

心理自助:請容許我悲傷

《心理自助:請容許我悲傷》是一本有關安慰療愈的好書,記錄了作者與病人、家屬等互動的經驗,以及她在這些經驗中的思考,傳達了與悲傷相處、與失落和解、與死亡對話之道,不但為不同喪親者提供了自我調適的方法,更為助人專業者提供了悲傷輔導的過程及技巧,可以使每個讀者的悲傷找到出口,遺憾漸漸釋懷。

基本介紹

  • 書名:心理自助:請容許我悲傷
  • 類型:心理學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4733366, 754473336X
  • 作者:蘇絢慧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頁數:173頁
  • 開本:16
  • 品牌:鳳凰壹力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心理自助:請容許我悲傷》是第一部關注喪親者無助心靈的書,榮獲台灣金鼎獎社會科學類推薦優良好書。
1.作者是悲傷療愈專家,在這方面很有權威性;
2.《心理自助:請容許我悲傷》所有的內容都是作者的真實體驗,更具說服力;
3.通過一個個溫馨而感人的真實小故事,直指人心。
面對悲傷,善待悲傷,接納悲傷
悲傷,真實地存在於人間,存在於失去所愛的人心中,不能再被否認,也不能再被閃避。
當我們承認軟弱無助,不再偽裝堅強,不再認為自己有能力時,我們的心才能體會到脆弱,也才能承認悲傷的存在。
喪親者需要的是有人溫柔地體會他們的感受、溫柔地容許他們悲傷、溫柔地給予他們時間與空間走自己的腳步、溫柔地傾聽他們所有的聲音。
而我希望,我有這樣的溫柔。
——蘇絢慧
1.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強,關注自己內心的人越來越多了。
2.悲傷與失落幾乎是每個人必經的課題,所以這方面的書籍應該非常有市場。

作者簡介

蘇絢慧,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詢研究所碩士,現為馬偕協談中心心理諮詢師,並在醫院擔任心理諮詢師。已出版《於是,我可以說再見》、《喪慟夢》(金鼎獎社會科學類推薦優良好書)、《生命河流》、《這人生》、《請容許我悲傷》(金鼎獎社會科學類推薦優良好書)、《死亡如此靠近》(金鼎獎文學類推薦優良好書)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寒夜的口琴聲 孫越
推薦序善待悲傷的重要 李開敏
推薦序讓悲不再傷 吳庶深
自 序悲傷,是因為愛
楔 子
第一部靠近孩子的心
來人間兩年的小天使
我一個人很寂寞
爸爸,我捨不得你
不論何時都能與媽媽見面
媽媽會爬梯子上天堂去
好好地向爸爸告別
學會疼愛爸爸
我很想念弟弟
第二部敞開心與悲傷共處
媽媽的淚
未竟的愛
隱藏的脆弱
悲傷不曾離去
第三部悲傷關懷的提醒
你可以為悲傷的人做些什麼
悲傷者的需要
陪伴孩子面對喪親的溫柔提醒

序言

善待悲傷的重要
李開敏
認識絢慧是在安寧照顧基金會的工作坊,她的年輕、才氣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年,她在安寧病房的心靈手記《死亡如此靠近》一書出版,把在病房協助癌症患者和家屬的實戰錄整理成短文,纖細的筆觸、敏銳的觀察以及從容的最後陪伴,十分動人,也真實呈現了安寧病房的而貌。
《請容許我悲傷》是絢慧的第二本書,她很清楚地表白,這樣的書寫,除了希望在悲傷教育工作上傳遞“善待悲傷”的重要信息外,透過書寫和面對,也能幫助她從童年失去依靠的內在困境中復原。
誠然,真實地面對,就是回首審視“失落”在生命斷裂處所留下的傷痕,這需要很大的勇氣。《請容許我悲傷》正是訴說每個當事人在修通(WORKthrough)的路上所必須完成的這項功課,也提醒所有關心當事人的親友,允許和尊重這樣的需要。國外醫院內設定喪慟室(bereayement room),就是提供一個空間,讓喪親者在隱秘、安全的環境中流淚、告別、面對、沉思,照顧內心的喪慟。
然而,每個社會文化中都充滿了各種“惡待”悲傷的實例,往往反映的是大環境中所瀰漫的對死亡的恐懼失措或焦慮難安,就像《來人間兩年的小天使》中的小韋韋,因瀕死被家庭排拒;或《我一個人很寂寞》中的阿宏,如此敏感地配合母親掩蓋對父親病重的擔心和自己的悲傷;或像《悲傷不曾離去》中冬冬的老師,對冬冬喪母的粗魯對待。死亡是如此難被正視、接受或分享討論的一個禁忌。這本書正是希望邀請讀者以更開放、坦然的心接納悲傷,簡言之,容許心中的悲傷有一個位置存放。
本書集結了十餘個喪親的故事,有絢慧在工作上服務的患者及家屬、團隊友人,也有親人等,也有遺族的父母、孩子、朋友。絢慧工作的對象不一,她充分利用不同手段,如兒童繪本、玩偶、畫圖、說故事等,來協助當事人表達情緒,這些方法是死亡教育中被廣泛討論的。音樂、藝術、閱讀、書寫等療法,都是藉由不同的管道,讓內在深層的情緒、困惑被觸動引發,或得到共鳴、舒緩。
書中示範的另一項重要安寧照顧是完成遺願,如《楔子》中最後去酒吧過生目的男孩,(《爸爸,我捨不得你》中在父親節前安排的全家聚會。“鼓勵道別”也是生死相安的功課,絢慧多次提醒孩子要記得父母的愛,把握最後時間來道謝,承諾會好好照顧自己。
讀完全書,我非常欣賞絢慧的用心以及對喪親議題的持續關注。在現實環境中,安寧的心理照顧仍有許多社會文化層面的阻礙,反應在大環境(小區)和小環境(醫院)的重重限制,如資源不足、父母拒談等。書中的實例讓我們更親近安寧病房現場所發生的一切,在極度欠缺本土生死教育素材的台灣,絢慧的努力值得喝彩與鼓勵,相信普羅大眾可從書中開啟“容許悲傷”的一扇心靈之窗。至於專業工作部分,我在此提出三點補充:
第一,“悲傷”在家庭系統內的運作。絢慧說得很對,家庭最重要的次系統是父母,因此幫助孩子的前提是強化父母的功能,在安寧病房,保護在死亡巨大壓力下被忽視的兒童,格外重要。基於這一點,面對個案時,我們會期待能更多地做父母的工作,鼓勵他們把握時間陪伴孩子。道別時,除了正向的交代,也要表達遺憾,甚至抱歉。因為孩子失去父母時,常常的解讀為“被棄”,因此可能有潛藏的憤怒、內疚。提醒他們父母的愛雖然重要,但是面對真實的內在矛盾也同樣重要。過於強調要求孩子熱愛父母,承諾對自己的照顧,也是某種角色錯置,忽略了孩子在家庭系統內是弱小待保護的。
第二,未解決的“悲傷”對個人、家庭的傷害。《我一個人很寂寞》中的阿宏目睹父親逝世後,媽媽的酗酒、割腕,以及他不慎將剪刀插入弟弟的肚子,反映的正是喪親後的個人及家庭解組。其實阿宏的畫中已透露了很多求助的信息,認同父親而躺在地上的他,說他和父親是同一國的,父親死了,那他呢?他要去死那一國,還是留在生這一國?八歲的他理解的死亡是什麼?這些都是寂寞的阿宏等待被陪伴和了解的。當他說“我不要說,我要把我的悲傷放在心裡,媽媽已經很難過,我不要讓她看到我難過”,那時我們需要告訴他:他還是個孩子,他想保護媽媽,可是他太小了,他需要大人保護。我們也要提醒媽媽看到孩子的負擔,在家族系統中找到其他的支持,當母子都出現攻擊、破壞、毀滅能量的現象時,心理治療的資源必須及早引進。
第三,特殊形式的死亡所引發的悲傷歷程有所不同。書中提到的“猝死”,(《我很想念弟弟》中的澄澄、《楔子》中的父親都是無預警的死亡。對遺族而言,會因毫無心理準備、死亡可能可以預防等因素而使哀悼變得複雜。在悲傷輔導的工作中,需要和安寧病房慢性、有預期的死亡有所區別,陪伴喪慟之外,要對創傷後壓力反應的動力有所了解和敏察。
“真正讓人感到恐怖與受傷的不是死亡,而是周遭人的態度與反應。”希望讀者能體會其中的深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