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承受力(心理承受能力差)

心理承受力

心理承受能力差一般指本詞條

心理承受能力是個體對逆境引起的心理壓力和負性情緒的承受與調節的能力,主要是對逆境的適應力、容忍力、耐力、戰勝力的強弱。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個體良好的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承受力”像“心理素質”一樣,是由生活概念進入到心理學領域的。一般來看,心理承受力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從狹義的角度看,即從生理心理學的角度看,心理承受力與先天的神經特徵有關。按照巴甫洛夫的說法,人的大腦神經系統的耐受性大小、強弱以及興奮和抑制之間的平衡性是不同的。有的人耐受性高、興奮和抑制平衡,他們能夠承受較大的刺激,這樣的人心理承受力強;而有的人則相反,他們不能承受大的刺激,其心理承受力弱。

從廣義的角度看,心理承受力可以理解為個體對挫折、對苦難等非自我性環境信息處理的理性程度。人在一定意義上是我向性的,即人總有自我肯定的傾向,總是自然地以自己的標準作為衡量事物的依據。如果事物不以自己的標準來發展,就會產生否定、排斥的看法。在這個意義上,如果一個人以絕對的我向性來支配自己,他們不能操縱不同於自己的事情,然後出現嚴重的社會不適應,也可以說他的心理承受力弱;相反,如果一個人以可變的、接納的方式處理非我向性事物,他就能夠適應社會,可以促其耐受力增強。在現實生活中,廣義的心理承受力更有現實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裡承受力
  • 外文名:Psychological endurance
  • 定義:逆境的心理影響的承受和調節能力
  • 主要包括:適應力、容忍力、耐力、戰勝力
定義,性質與特點,逆境程度,個體氣質性格,個體的需要,歸因傾向,對受挫者態度,增強承受力,

定義

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軟弱不僅可以給他們帶來各種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造成適應社會的困難,而且可以給他們成年後人格的健全發展及適應日趨激烈的競爭與挑戰的社會生活留下隱患。因此,青少年心理承受的培養不僅是學校而且是家庭與社會必須給予長期重視並有效解決的問題。

性質與特點

壓力源是引起壓力的具體和人事,大致包括非人為的壓力源和人為的壓力源兩種。
非人為的壓力源即自然逆境。自然逆境給人造成的挫折有時是很嚴重的,所以心理軟弱者對這種非人為的挫折源無能為力,表現為對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很低。
當然,對於心理堅強者,面對非人為的自然逆境雖然感到天災不可抗拒,但會另闢蹊徑重新開始,在絕處求生,表現出對挫折極強的心理承受力。例如,傷殘人和絕症病人戰勝殘疾和病魔,頑強地活著、奮鬥著,甚至能創造出健康人都不能做出的奇蹟。
人為的壓力源即社會逆境。社會逆境這種人為的壓力源對人的心理承受力的影響是嚴重的,甚至有些可以置於死地。與非人為壓力源相比,人為的壓力源(社會逆境)更難戰勝,同樣是心理堅強者,在自然逆境面前它能成為強者,但在社會逆境面前,他可能無能為力。
因為要戰勝社會逆境不僅僅需要堅強的心理,還有許多因素是意志解不了的,諸如:政治因素、道德因素、盤根錯節的人際因素、風俗習慣、人心難測等等。可社會逆境這種壓力對受挫者心理承受力的影響是較大的,不論是從挫折的強度、挫折持續時間上,還是改變挫折的可能性上都較嚴重;
所以面對人為壓力源,不少人會變得麻木、冷漠、躲避,這是一種挫折心理承受力的畸變,實際上是一種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弱的表現。

逆境程度

逆境強度是指引起逆境事物的嚴重程度及其對個體的打擊程度;逆境的積累度是指逆境積累的次數;逆境的強度和積累度會導致個體的心理失衡。
心理失衡是指個人在受到外界刺激時,主觀和客觀不統一引起的心理狀態。 每一次心理失衡會產生一次逆境感,心理失衡的次數多了,也就是挫折的積累度增強了,這樣勢必會造成個體對挫折的心理承受力的降低或增強
一般地說,逆境的強度、積累度及心理失衡的程度與逆境的心理承受力之間的關係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在其他因素基本相同的情況下,逆境強度小、積累度大、心理失衡的程度不嚴重,個體對逆境尚有承受能力;相反,逆境強度大、積累次數多、心理失衡的程度嚴重,個體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會降低即承受不了打擊。
另一種情況是,逆境強度大、積累度小、心理失衡嚴重,會使個體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降低或增強。心理承受能力降低是對於神經類型是弱型、心胸狹窄、對未來不抱任何希望或沒有目標可追求的人來說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強是對於神經類型是強型、心胸寬闊的人來說,逆境強度大、積累次數多、心理失衡嚴重,也會使他們的心理承受力增強

個體氣質性格

有關調查材料證明,在人的四種氣質中抑鬱質的人受到挫折易自殺,膽汁質的人容易輕生,只有相對平衡型的粘液質和多血質自殺者少。這說明粘液質和多血質的人比抑鬱質和膽汁質的人更能容忍挫折,即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較強。
這是因為,從神經類型上看,抑鬱質和膽汁質都屬於不平衡型,遇到挫折產生負性情緒,平衡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而粘液質和多血質的人由於其神經類型是平衡型,所以逆境後否定情緒雖然也產生不少,但他們的神經系統自身興奮和抑制的平衡性,使得自身能夠調節、抑制這些不良情緒,避免了不良後果發生,表現了對逆境較強的心理承受力
性格對逆境心理承受力的影響更是密切。尤其是孤僻性格、依賴性格、脆弱性格、抑鬱性格、暴躁型性格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更差。
按照性格的分類;這幾種性格都有情緒型或缺乏意志型性格,而不是理智型性格。因為理智型性格的人比情緒型性格的人更受理智支配,會理智、冷靜地分析逆境原因,尋找戰勝逆境的對策,因而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較強。而情緒型性格者一切受情緒去支配,遇到逆境後必然產生許多否定情緒,如憤怒、悲傷、憂鬱、焦慮等由於情緒型性格的人對這些否定情緒缺乏克制能力和調節能力,必然導致對逆境的承受力較差

個體的需要

1. 心理承受能力的影響
一般來說,當一個人某方面的需要的滿足特彆強烈時,一旦沒有實現特定目標而使需要的滿足受到阻礙,就會產生極強的逆境心理,相反,對某方面不太強烈或可有可無,一旦受到阻礙也不會產生逆境心理。即使產生逆境心理也不會太強烈。但是,當一個人的需要與自己的理想、信念、希望結合時,需要越強烈,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越強。
2. 理想和信念對心理承受能力的影響
一個人對未來事物的需要就是理想,對特別符合自己需要的事物堅信不移就是信念。所以理想和信念都來自需要。一個具有遠大理想和信念的人,對自己理想中的奮鬥目標充滿希望,堅信自己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在逆境前面就不會或絕望而能堅強地挺起來,繼續奮鬥。只有那些無理想和信念的人才會在逆境面前萎靡不振,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較弱

歸因傾向

歸因是指把行為和結果歸於何種原因,歸因理論是說明和推論人的活動及因果關係的理論。美國心理學家韋納提出了成功和失敗的歸因理論
他認為人的行為的成功和失敗可以歸因於四個方面原因:個人努力;個人能力;任務難度;機遇。 這四種因素又可以劃分為三個維度:一是內外因;二是穩定性;三是可控性。從穩定性上看,能力和任務難度是穩定因素,努力和機遇是易變因素;從可控性上看,努力是可控的,而能力、機遇和任務難度是不可控的。另一種觀點認為能力是可控的,通過學習和鍛鍊是可以提高的。
1. 個體把失敗受挫歸因於個人的努力不夠這是個易變、可控的內因。由此,他會增強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因為只要努力,下次就會成功,所以,逆境不會使個體灰心喪氣,只會內疚自己努力不夠
2. 個體把失敗受挫之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不夠這是個穩定的、可控的內因。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1)認為能力是不可控的。個體會認為自己是天生的能力差,就會失去對逆境的承受力。 (2)認為能力是可控的。個體認為自己的能力只是暫時的差些,通過鍛鍊學習,增長知識,能力還能夠得到提高,他就不會因為失敗受挫而灰心喪氣,反而能夠增強對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
3. 個體把失敗受挫歸因於任務的難度
這是個穩定的、不可控的外因。由此,個體就會產生很強的逆境心理,充滿氣憤、抱怨的情緒。認為別人有意給他難度大的任務,會降低以後的工作積極性和努力程度,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降低。但是,如果個體是非常自信又肯於努力的人,就不會被困難的任務所嚇倒,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戰勝困難,再難的任務也難不住他,因而會增加對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
4. 個體把失敗逆境歸因於機遇 這是個易變的,不可控的外因。此種歸因雖然會感到機遇不佳而抱怨,但不會降低對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能夠承受逆境,他或者會繼續等待機遇,或者會繼續努力不等待機遇

對受挫者態度

人生活在社會上,離不開社會其他人的支持和幫助,尤其是遇到逆境時,如果周圍的同事、親人、朋友表示關心、慰問、鼓勵、支持,會使受挫者感到溫暖和力量,因而增強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
相反,當一個人受挫時,如果周圍的人不給鼓勵,而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理不睬,或持一種幸災樂禍的態度,受挫者會感到世態炎涼、人情淡漠,因而心寒無助、孤獨、降低了對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 社會性支持的好壞同一個人的心理適應性是密切關聯的。社會支持良好、及時,個體對外界刺激的耐受性就高,他的心理適應性就良好;反之,社會性支持差,人的心理適應就差,因而很小的刺激就易造成心理問題,產生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較低。可見,社會支持與否,對個體心理承受能力影響很大

增強承受力

1.對學生進行抗壓教育
當前教育的弊端就是注重應試教育,忽視素質教育。孩子們只會考場得分,而不會在生活中做人,更不會頑強地面對挫折。偶遇不如意的事,不是出走就是自尋短見,甚至做出違法犯罪的事,因此,對孩子進行抗壓教育,對於培養其心理承受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們應對孩子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讓他們知道人活著的目的、意義,應學會珍惜、熱愛生命,同時更應教會孩子應付挫折的方法,學會正確處理人際交往中的矛盾衝突,學會客觀認識自我和冷靜評價他人,學會排除消極情感和自我調節方法,讓他們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從而引導他們從應試教育的“獨木橋”轉到素質教育的“立交橋”上來。
2.對學生進行抗壓訓練
孩子心理承受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一項長期、細緻的工作,需要父母、教師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有意識逐步進行訓練。為了使孩子能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帶來的壓力,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心理特徵,從實際出發,有意識地設定一些需孩子努力才可以完成的難題,讓他們“跳一跳,摘果子”,令孩子把學到的對付困難、挫折的方法套用到實踐中去,從而培養其心理承受能力。我想,只要我們以適當的方法,循序漸進,循循善誘,孩子們一定可以應對困難和挫折的挑戰,做生活的強者,做新時代的“弄潮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