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滴

心滴

《心滴》分上下兩部。《心滴》第一部述說了十六歲的少年赤馬有兒(書中的我)眼中的各色人等,各不相同的求索之旅。小說依靠姝娟復原歷史的才華,密密匝匝又臨摹如真地構架了無量世界的千網萬孔,著力刻畫了東方破和玉庵姑娘之間在凡塵世界與非凡塵世界的進退維谷,糾纏留連,取捨諸色蓮花,痛棄情慾,接引往生的故事。在這裡,東方破是有哲學象徵的一個男人。 《心滴》的第二部以回述的方式,講敘了修行者——赤馬有兒經歷的故事。事件以及修行帶給生命的奇遇及感悟,當然,姝娟未能免俗,讓尊貴老翁,駝背老僧,扎喜伯大和尚,神離子大法師們的業績來續寫傳承。

基本介紹

  • 書名:心滴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頁數:649頁
  • 開本:16
  • 品牌:作家出版社
  • 作者:姝娟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37300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1、這是虛構藝術的修行。——李敬澤
2、這是一部奇書,它植根於有據可查的歷史。——牛玉秋
3、這是一部關於靈魂的小說。——閻晶明
4、她長在人世間,卻說著冰清玉潔的話。——賀邵俊
5、白日夢。出神書。元小說。心靈史詩。極限性寫作。——唐曉渡

一沙一世界而恆河沙數。這盛大、燦爛、幽微、玄奧的想像力由白馬、鳩摩羅什、達摩帶到中土。然後,我們想像,此心此靈,經大千萬象、歷無量劫而不滅,千年以前的一滴淚在千年以後的面頰上靜靜流。
《心滴》所思的,是有和無,是無限小和無限大,是今生今世和地老天荒,是風動幡動和心動,是心動和心不動,是此岸和彼岸、此身和非此身,是如露如電夢幻泡影和頑石堅金……
這是虛構藝術的修行。絕對內視,現空中樓閣,現七寶樓台。此景非世間所有,非尋常眼所能見,原本是境由心生、不假外證,原本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由此成就這荒唐文字,這虛構的奇觀。
——李敬澤

這是一部奇書,它植根於有據可查的歷史,開篇於吐蕃與吐谷渾的一場惡戰,卻讓男女主人公引領著讀者進入了時空交錯、乾坤挪移的混沌之中。往世的記憶,今生的夢境,佛國塵世,幻覺奇景,仙鬼神靈,奇禽異獸,隨著主人公飄忽不定的思緒紛至沓來······

——牛玉秋

冥想者很容易成為小說家。小說家倒不一定非得具有冥想者的素質。這是由小說的萬千形態所決定的。姝娟顯然不是我們習見的小說家。她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這種超然與完整性已經遠遠超越了坐在視窗發獃的層面,她在再造一個獨屬於自己的世界。關於靈魂的小說,其人物、故事和情境全部都脫離煙火氣,任由她自己在其間擺布、抒情和描繪。只有特別有耐心的讀者才能從中看到一點人世間的、歷史的影子。
作為小說形態之一種,姝娟的探索和固執值得認真對待。當然了,她畢竟是生活此岸世界的人,“玄”而“懸”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她對人心與世界的關心。比如小說人物“天生懷有一種強烈且充滿困惑的思鄉感,但是根本不知道家鄉在何方,也不知道一個放棄了故土的寂寞旅人應該去往何方”的那種感傷,就是她依然生活在人群中的表征。
——閻晶明

傳說荷花是王母娘娘身邊一位美麗侍女的化身,我懷疑姝娟就是一株荷花變過來的。她長在人世間,卻說著冰清玉潔的話。因此讀她的《心滴》要耐得住性子,一旦讀進去了,也就會和她一起進入“釀夏”的神境。
——賀紹俊

白日夢。出神書。元小說。心靈史詩。極限性寫作。姝娟憑藉巨大的想像力、廣闊的亞文化知識和傑出的語言修為,在《心滴》中為我們虛構了一種可能的時空,一種或可安頓個體靈魂的啟示性存在。一部無中生有的作品,卻有著宏大的史詩面貌,精確入微的細密畫風格,主要依據對人物心性的刻畫和被原創性托舉的語言自身的魅力而引人入勝,在當代小說中極為罕見。
——唐曉渡

作者簡介

姝娟——
詩人,小說家。
自認為詩隨人,人隨夢。
做夢是一種技術活兒,是在持久的搖搖欲墜狀態中保持平衡。

沉迷於荒僻、閒靜、樸拙之地,出版過《冰月亮》《搖曳的教堂》《紅塵芬芳》等著作。做夢之暇,起而讀書。在書里,向前走一步的同時,也就是向所有的方向走了一步。

樂於探索夢境之玄奧,共業所感,卻未能輕易形諸筆墨,因為弄不好就回不來了。特別是當很多人的面孔,快速交替浮現在同一張臉上時,就知道了:時間是不流逝的,流逝的只是我們。


嘗試無眠,借屍還魂,提壺斷火,覺醒也是徒勞。
一首詩,一盞茶,一紙山水。安住,修持,通透。晴天砍柴,雨天誦經。亦即“堪忍”世界裡的日常生活之寫照。


堅信只有在生命美麗的時候,世界才是美麗的。

媒體推薦

一沙一世界而恆河沙數。這盛大、燦爛、幽微、玄奧的想像力由白馬、鳩摩羅什、達摩帶到中土。然後。我們想像。此心此靈,經大千萬象、歷無量劫而不滅,千年以前的一滴淚在千年以後的面頰上靜靜流。
《心滴》所思的,是有和無,是無限小和無限大,是今生今世和地老天荒,是風動幡動和心動,是心動和心不動,是此岸和彼岸、此身和非此身。是如露如電夢幻泡影和頑石堅金……
這是虛構藝術的修行。絕對內視,現空中樓閣。現七寶樓台。此景非世間所有,非尋常眼所能見,原本是境由心生、不假外證。原本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由此成就這荒唐文字,這虛構的奇觀。
——李敬澤
這是一部奇書,它植根於有據可查的歷史,開篇於吐蕃與吐谷渾的一場惡戰,卻讓男女主人公引領著讀者進入了時空交錯、乾坤挪移的混沌之中。往世的記憶,今生的夢境,佛國塵世,幻覺奇景,仙鬼神靈,奇禽異獸,隨著主人公飄忽不定的思緒紛至沓來。
——牛玉秋
冥想者很容易成為小說家。小說家倒不一定非得具有冥想者的素質。這是由小說的萬千形態所決定的。姝娟顯然不是我們習見的小說家。她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這種超然與完整性已經遠遠超越了坐在視窗發獃的層面,她在再造一個獨屬於自己的世界。關於靈魂的小說,其人物、故事和情境全部都脫離煙火氣,任由她自己在其間擺布、抒情和描繪。只有特別有耐心的讀者才能從中看到一點人世間的、歷史的影子。
作為小說形態之一種,姝娟的探索和固執值得認真對待。當然了,她畢竟是生活此岸世界的人,“玄”而“懸”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她對人心與世界的關心。比如小說人物“天生懷有一種強烈且充滿困惑的思鄉感,但是根本不知道家鄉在何方,也不知道一個放棄了故土的寂寞旅人應該去往何方”的那種感傷,就是她依然生活在人群中的表征。
——閻晶明
傳說荷花是王母娘娘身邊一位美麗侍女的化身,我懷疑姝娟就是一株荷花變過來的。她長在人世間,卻說著冰清玉潔的話。因此讀她的《心滴》要耐得住性子,一旦讀進去了,也就會和她一起進入“釀夏”的神境。
——賀紹俊
白日夢。出神書。元小說。心靈史詩。極限性寫作。姝娟憑藉巨大的想像力、廣闊的亞文化知識和傑出的語言修為,在《心滴》中為我們虛構了一種可能的時空,一種或可安頓個體靈魂的啟示性存在。一部無中生有的作品,卻有著宏大的史詩面貌,精確入微的細密畫風格,主要依據對人物心性的刻畫和被原創性托舉的語言自身的魅力而引人入勝,在當代小說中極為罕見。
——唐曉渡

圖書目錄

引 子
第一部 心滴
第一章 有歌者,聞歌而不思歸
第二章 天左旋、地右旋
第三章 大神和小神
第四章 桃花開了三十遍
第五章 空中無色
第六章 隨喜
第七章 《國記》、拓跋和元
第八章 讓花留在樹上
第九章 佛說
第二部 心滴密碼
第十章 天眼
第十一章 狗洞和鳳凰鳥
第十二章 轉生
第十三章 童年之前二三事
第十四章 七重天花園、父母及大師
第十五章 可汗
第十六章 我與撒的梅
第十七章 淨瓶、藍和光
第十八章 藍的梅與畫像
第十九章 夢以外
第二十章 節日、葬禮及桃園
第二十一章 失蹤
第二十二章 泄密
第二十三章 追殺
第二十四章 羯羅藍身、煉丹術和三十八個七天
第二十五章 姝喜
第二十六章 毀滅
第二十七章 愛無遮
釀夏(代為跋)

後記

釀夏(代為跋)
在神性缺失的情況下,生命會變成巨大的負擔。
自以物質的方式降臨人世起,我一直被引誘著去相信,單純地以物質世界為基礎的科學世界觀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有理論。然而,對於來世、輪迴、靈魂、精神,或永恆的意識等相關問題,常見的科學理論卻無法給出答案。
逐漸地,我與所有存在的核心中深藏的神秘,失去了聯繫。
於是,我開始處於焦慮不安的狀態中,絕望,掙扎,伴隨著重度抑鬱。生活中所有的一切,讓我備覺孤獨、悲傷和憎恨,生命如此醜陋而沒有意義。窮年卒月,我所經歷的“真實”,在生活常識里,已經無處容身。
所以,我寫《心滴》,是別無選擇,是終於熬不住了。
事實上,成長期的遭遇已經否定了我童年時接受但從未消化的教育。熟悉的有形空間,在涵納了豐富存在的同時,也將我與其他存在的時空隔絕開來。我需要更多的獨處時間。只有當我獨處時,才會清楚地意識到,我與萬物同在。
從身體認同到靈魂認同是生命歷程中一個關鍵步驟。七歲生日的前一天,我在一塊美麗的翡翠石板上見到了……眾生的倒影。我一遍,一遍,又一遍地擦拭那塊翡翠石板,讓投影越來越清晰。這個美好的隱微映象,對於一個幼童來說,無疑顯現出奇妙的力量和威儀。不,不止如此,到後來,還有一種令人畏懼到厭煩的無助和無奈。
自此,深宵臨夢,一夜一夜經年做下去,一做就是大半輩子。微有月意的夜晚,翡翠石板上面布滿著各式各樣的名姓,似草木在潭水中。取出,一一真實,放入水中,搖曳蹁躚,仿佛捏造出來的幻象。久而久之,我對此產生一種強烈的依戀,心魂情不自禁地停駐在那些幽暗美妙的人形中,享受著暈柔亮光的魅惑。還算幸運的是,長大的整個過程,我都明白,在天亮之前選擇回到原先的軀體。
於是,有二十幾年的時間,塵仙兩界,一點點阻隔也沒有。發獃、出神、大笑,失聲痛哭:我看見一世又一世的自己,那些生命中的哀傷、背叛和自私等各種殘酷的事實……內心衝突不已,我真的經歷過那些光陰嗎?它們是靈魂暗夜的考驗嗎?
神思恍惚,糾葛扭曲,跟自己爭執,與城市生活格格不入,這些貯存能量的衝突與動盪就在各種情緒、意象、念頭和身體反應中釋放出來。它們自有其運作邏輯,卻是怎樣持久地影響了我的人生。我總是在現實中遭逢夢境的吉光片羽,這股來自軌道外的拉力,讓我愈加覺得自己不屬於這個日常生活所認知的塵世。
我一生都在等待著脫胎換骨。“我再也無法忍受了。”就在我又一次奮力掙扎到極點時,這回,我聽到了來自我內部的回答,“不要抗拒。”突然,我身如潰決之堤,全無半點招架之力,終不再掙扎。我讓自己的心徹底停止忙碌,所有東西都在無限寧靜中分崩離析……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身體沒有任何感覺。我完全不記得之後發生了什麼事情。
醒來時,眼睛仍然是閉著的,但卻淚流滿面。我消失了。我所認知的一切身份都消失無蹤。不動己心,不亂他心。僅只內心的最深處,有一種神聖的、不可測量和不可名狀的東西,正緩慢而溫暖地湧出,宛如次第花開。
陽光透過窗簾照進來,我的身體遼闊無邊,置於光的撫慰中。我起床,身心輕安,一路穿越人群,走過街區花園,走過一團一團的樹蔭,又原路走回來,覺得世事盡可原諒,盡可原諒,雖然不知原諒什麼。
稍得喘息的片刻,我打開電腦,開始錄入三十幾年來翡翠石板向我展示的那些夢境。我知道,那些映象,遠超過我所理解的。回想起來,無以名之,幾近於荒謬。但仿佛不得已,昔日那股幽微的神秘已經開始變得真實可觸,日復一日,亟待解脫,遂以自己所能把握的文字世界,將記憶回溯到最深處,說說“私房話”。
彼時,此生的塵勞心與煙火身——在東方破、撒的迷失和拓跋須卜春秋面前還是純潔的,也只有他們看我仍是純潔的啊。當然,他們對生命形態的選擇過程也是我的選擇過程。《心滴》里的每個人,包括紅袖、綠俏和塔米娜,都經歷過一段無望的感情,後投入修行轉化了內在——轉化內在能使其看見事物的真相,而非詮釋。他(她)們必須依賴一種特殊的活動——比如踏上朝聖秘境的險惡旅途——在刀鋒的邊緣上行走——在生死邊界上悠遊,以從時間、從問題、從思維、從置身自設的陷阱中解放出來。
當然,自身的靈性是所有存在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我找回了對它的關注。
在《心滴》中,與殊勝有關的一切體驗,都發生在“龍居之所”(古代地圖繪製者將渺遠的未知之鄉標示為“龍居之所”)的白日夢中,概莫能外。但是,由於這些可尊敬的先哲有著如此專一渴望的虔敬心,因而創造了“聖地”,甚至迎請了聖者親身示現在自己的感知之中。這其中最美妙、最動人的是,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那些不為人所知的“龍居之所”都有了振奮人心的名字,比如菩提伽耶、鹿野苑和香巴拉……
在近代之前的宗教中,這種神聖感是眾所周知的,而且與人類密切關聯。在不同的語言和人群中,這種神聖感一直被傳誦著。當我們越來越擁有現代文明和高科技的力量之後,世俗的文化則蠶食了這種神聖感。
瞧著電腦里那些朝夕錄入的文字,它們是我的前世今生——最貼近真實的心靈地圖,也像是我杜撰的故事。我是個文學的局外人,寫小說只是做功課,是禪修,是心靈朝聖,非職志於文學。其間偶或被文學界誤認了“自己人”,那便只好勉強自欺……儘管也有過風露幽懷與閒愁萬種,不過如此。
對於我想跟讀者分享的故事,大部分人在骨子裡是抗拒的。畢竟,如果沒有親身經歷,我自己也不會相信這一切。當然,如果談話對象不同,對偉大神聖的探究也會出現不同的答案。生命遠比我們今生了解的內容豐富得多。
現在,我感覺好像在談論著我的另一世或是別人的生活。寫作,是可以成為獲得解脫之嚮導的。在此我作個結論,《心滴》不是實相,充其量是了解實相的工具,《心滴密碼》亦如是。真正永久存在的或者說可以隨身攜帶前往其他世代的,只是一顆優秀的心靈。
信仰,有著至關重要的力量。實際上,它就在我們周圍。當我寫這些文字的時候;當你閱讀這些句子的時候,它都在。靈修生活所面對的真正挑戰不是在深山隱僻處,或意識的超凡脫俗,而是日常生活。對此,我時常想起一個比較嚴謹的藏文用語——“釀夏”。
“釀”的意思是平等,“夏”是不打擾、不碰觸、順其自然。所以說,不管你是坐直、倒立、躺下、在酒吧里搖擺,抑或是在旅途中受苦、在巴黎看時裝秀,還是在電腦前碼字元玩遊戲,只要你可以做到“釀夏”——平等、順其自然,你就是真正在修禪定。
開悟的確存在。萬事萬物盡皆平凡,但同時又澄澈清明。只要機緣到了,每個人都必然覺醒,都有跟自己素麵相見的機會,與自己合二為一,即便經過成千上萬次夢境。
說到這裡,我每天仍須跟作品裡的人物一道,邊殺人邊朝聖,努力對峙那些局限心靈視野的執念和想法。《心滴》並非結束,並非是我最後一次說再見的時候——這時候——在過去心與未來心之間,我得到一個機會,讓我脫離了這個低級的物質世界,進入了造物者高貴的領土。我的心識有生以來第一次處在一個最自由、最赤裸、最有力量的、回歸到一味的狀態。
也許,周遭人會為此認為這個世界上又多了個白痴,但誰在乎呢?
二〇一三年四月九日

序言

求道者或修道者的本質是什麼?
讀過《心滴》及我周圍的人,時常問這樣的問題。《人物索驥》或許能提供一些答案,但是並不完全,因為開悟的境界超越了一切現象界的概念,所有靈修生活的精神轉化都是深不可測的。
另外,當飛鳥和本書的意見相左時,永遠要相信飛鳥。



釀夏(代為跋)
在神性缺失的情況下,生命會變成巨大的負擔。
自以物質的方式降臨人世起,我一直被引誘著去相信,單純地以物質世界為基礎的科學世界觀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有理論。然而,對於來世、輪迴、靈魂、精神,或永恆的意識等相關問題,常見的科學理論卻無法給出答案。
逐漸地,我與所有存在的核心中深藏的神秘,失去了聯繫。
於是,我開始處於焦慮不安的狀態中,絕望,掙扎,伴隨著重度抑鬱。生活中所有的一切,讓我備覺孤獨、悲傷和憎恨,生命如此醜陋而沒有意義。窮年卒月,我所經歷的“真實”,在生活常識里,已經無處容身。
所以,我寫《心滴》,是別無選擇,是終於熬不住了。
事實上,成長期的遭遇已經否定了我童年時接受但從未消化的教育。熟悉的有形空間,在涵納了豐富存在的同時,也將我與其他存在的時空隔絕開來。我需要更多的獨處時間。只有當我獨處時,才會清楚地意識到,我與萬物同在。
從身體認同到靈魂認同是生命歷程中一個關鍵步驟。七歲生日的前一天,我在一塊美麗的翡翠石板上見到了……眾生的倒影。我一遍,一遍,又一遍地擦拭那塊翡翠石板,讓投影越來越清晰。這個美好的隱微映象,對於一個幼童來說,無疑顯現出奇妙的力量和威儀。不,不止如此,到後來,還有一種令人畏懼到厭煩的無助和無奈。
自此,深宵臨夢,一夜一夜經年做下去,一做就是大半輩子。微有月意的夜晚,翡翠石板上面布滿著各式各樣的名姓,似草木在潭水中。取出,一一真實,放入水中,搖曳蹁躚,仿佛捏造出來的幻象。久而久之,我對此產生一種強烈的依戀,心魂情不自禁地停駐在那些幽暗美妙的人形中,享受著暈柔亮光的魅惑。還算幸運的是,長大的整個過程,我都明白,在天亮之前選擇回到原先的軀體。
於是,有二十幾年的時間,塵仙兩界,一點點阻隔也沒有。發獃、出神、大笑,失聲痛哭:我看見一世又一世的自己,那些生命中的哀傷、背叛和自私等各種殘酷的事實……內心衝突不已,我真的經歷過那些光陰嗎?它們是靈魂暗夜的考驗嗎?
神思恍惚,糾葛扭曲,跟自己爭執,與城市生活格格不入,這些貯存能量的衝突與動盪就在各種情緒、意象、念頭和身體反應中釋放出來。它們自有其運作邏輯,卻是怎樣持久地影響了我的人生。我總是在現實中遭逢夢境的吉光片羽,這股來自軌道外的拉力,讓我愈加覺得自己不屬於這個日常生活所認知的塵世。
我一生都在等待著脫胎換骨。“我再也無法忍受了。”就在我又一次奮力掙扎到極點時,這回,我聽到了來自我內部的回答,“不要抗拒。”突然,我身如潰決之堤,全無半點招架之力,終不再掙扎。我讓自己的心徹底停止忙碌,所有東西都在無限寧靜中分崩離析……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身體沒有任何感覺。我完全不記得之後發生了什麼事情。
醒來時,眼睛仍然是閉著的,但卻淚流滿面。我消失了。我所認知的一切身份都消失無蹤。不動己心,不亂他心。僅只內心的最深處,有一種神聖的、不可測量和不可名狀的東西,正緩慢而溫暖地湧出,宛如次第花開。
陽光透過窗簾照進來,我的身體遼闊無邊,置於光的撫慰中。我起床,身心輕安,一路穿越人群,走過街區花園,走過一團一團的樹蔭,又原路走回來,覺得世事盡可原諒,盡可原諒,雖然不知原諒什麼。
稍得喘息的片刻,我打開電腦,開始錄入三十幾年來翡翠石板向我展示的那些夢境。我知道,那些映象,遠超過我所理解的。回想起來,無以名之,幾近於荒謬。但仿佛不得已,昔日那股幽微的神秘已經開始變得真實可觸,日復一日,亟待解脫,遂以自己所能把握的文字世界,將記憶回溯到最深處,說說“私房話”。
彼時,此生的塵勞心與煙火身——在東方破、撒的迷失和拓跋須卜春秋面前還是純潔的,也只有他們看我仍是純潔的啊。當然,他們對生命形態的選擇過程也是我的選擇過程。《心滴》里的每個人,包括紅袖、綠俏和塔米娜,都經歷過一段無望的感情,後投入修行轉化了內在——轉化內在能使其看見事物的真相,而非詮釋。他(她)們必須依賴一種特殊的活動——比如踏上朝聖秘境的險惡旅途——在刀鋒的邊緣上行走——在生死邊界上悠遊,以從時間、從問題、從思維、從置身自設的陷阱中解放出來。
當然,自身的靈性是所有存在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我找回了對它的關注。
在《心滴》中,與殊勝有關的一切體驗,都發生在“龍居之所”(古代地圖繪製者將渺遠的未知之鄉標示為“龍居之所”)的白日夢中,概莫能外。但是,由於這些可尊敬的先哲有著如此專一渴望的虔敬心,因而創造了“聖地”,甚至迎請了聖者親身示現在自己的感知之中。這其中最美妙、最動人的是,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那些不為人所知的“龍居之所”都有了振奮人心的名字,比如菩提伽耶、鹿野苑和香巴拉……
在近代之前的宗教中,這種神聖感是眾所周知的,而且與人類密切關聯。在不同的語言和人群中,這種神聖感一直被傳誦著。當我們越來越擁有現代文明和高科技的力量之後,世俗的文化則蠶食了這種神聖感。
瞧著電腦里那些朝夕錄入的文字,它們是我的前世今生——最貼近真實的心靈地圖,也像是我杜撰的故事。我是個文學的局外人,寫小說只是做功課,是禪修,是心靈朝聖,非職志於文學。其間偶或被文學界誤認了“自己人”,那便只好勉強自欺……儘管也有過風露幽懷與閒愁萬種,不過如此。
對於我想跟讀者分享的故事,大部分人在骨子裡是抗拒的。畢竟,如果沒有親身經歷,我自己也不會相信這一切。當然,如果談話對象不同,對偉大神聖的探究也會出現不同的答案。生命遠比我們今生了解的內容豐富得多。
現在,我感覺好像在談論著我的另一世或是別人的生活。寫作,是可以成為獲得解脫之嚮導的。在此我作個結論,《心滴》不是實相,充其量是了解實相的工具,《心滴密碼》亦如是。真正永久存在的或者說可以隨身攜帶前往其他世代的,只是一顆優秀的心靈。
信仰,有著至關重要的力量。實際上,它就在我們周圍。當我寫這些文字的時候;當你閱讀這些句子的時候,它都在。靈修生活所面對的真正挑戰不是在深山隱僻處,或意識的超凡脫俗,而是日常生活。對此,我時常想起一個比較嚴謹的藏文用語——“釀夏”。
“釀”的意思是平等,“夏”是不打擾、不碰觸、順其自然。所以說,不管你是坐直、倒立、躺下、在酒吧里搖擺,抑或是在旅途中受苦、在巴黎看時裝秀,還是在電腦前碼字元玩遊戲,只要你可以做到“釀夏”——平等、順其自然,你就是真正在修禪定。
開悟的確存在。萬事萬物盡皆平凡,但同時又澄澈清明。只要機緣到了,每個人都必然覺醒,都有跟自己素麵相見的機會,與自己合二為一,即便經過成千上萬次夢境。
說到這裡,我每天仍須跟作品裡的人物一道,邊殺人邊朝聖,努力對峙那些局限心靈視野的執念和想法。《心滴》並非結束,並非是我最後一次說再見的時候——這時候——在過去心與未來心之間,我得到一個機會,讓我脫離了這個低級的物質世界,進入了造物者高貴的領土。我的心識有生以來第一次處在一個最自由、最赤裸、最有力量的、回歸到一味的狀態。
也許,周遭人會為此認為這個世界上又多了個白痴,但誰在乎呢?

二〇一三年四月九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