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板凳龍(黃山市休寧縣)

徽州板凳龍(黃山市休寧縣)

徽州板凳龍(黃山市休寧縣)是一種傳統舞蹈,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徽州板凳龍(黃山市休寧縣)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類別:傳統舞蹈
  • 非遺批次:第二批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板凳龍最初起源於宋代,屬徽州民間舞蹈中鼓樂之舞,徽州各地農村均有留存,範圍之廣延伸至江淮之間,現遺存的典型板凳龍表演村落在徽州區潛口鎮範圍之內。

文化特徵

板凳龍是一種流傳於徽州各地的民間舞蹈,除龍頭龍尾由竹篾紙糊扎在木板上外,龍身皆由一塊塊長約1.5米,寬約0.2米的杉木板連線而成。龍頭內安有19盞蠟燭燈火,每節龍身安3盞燈籠,龍尾安有5盞燈火。 板凳龍屬於民間舞蹈,舞龍時必須配有打擊樂器、吹奏樂器及燃放煙花禮炮,板凳龍一般長120餘米,舞龍人加上樂隊,共有100多人參與,舞動時燈火閃爍,禮炮飛揚,煙霧繚繞,人聲鼎沸,場面十分壯觀。

文化軼事

在徽州板凳龍的發展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表現出不同的時代特色,其製作和表演均出自徽州人之手,遵照嚴格的製作程式和表演儀式。 徽州板凳龍緣於徽州人對龍的崇拜,主要動機有三:一是嘈龍盡責管水,二是為了剋火,三是冀兆五穀豐登、四季發財。板凳龍每年農曆正月元宵節開始舞動一天。平時如有喜慶活動、佳節慶典等,舞板凳龍又成了一項必不可少的全民同樂的農村文娛節目,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