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懷特·戴維·艾森豪(美國第34任總統)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美國第34任總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美國第34任總統(1953年1961年在任),政治家,軍事家。

艾森豪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丹尼森的一個已經破產的基督徒家庭,他在艱苦生活中磨礪了意志。1915年畢業於西點軍校,畢業時在班上排在第61名,只得到軍士長的軍銜。後在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第19步兵師服役,少尉軍銜。然而後來他卻成為了10位五星上將中晉升“第一快”,出身 “第一窮”,也是美軍統帥最大戰役行動的第一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1944年至1945年裡負責計畫和執行監督進攻維希法國納粹德國的行動。1948年2月退役,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至1953年(但從1950年起一直缺席而擔任北約司令)。1952年作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總統獲勝,成為美國第34任總統,1956年再次競選獲勝,蟬聯總統。1969年3月28日在華盛頓因心臟病逝世。

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28名。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早年生活,軍旅生涯,登入北非,遠征歐陸,輝煌戰績,競選總統,韓戰,白宮歲月,麥子落地,家庭成員,主要成就,生平逸事,成就榮譽,社會評價,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的祖先是德國人,1732年移居美國。他的家族最初在賓夕法尼亞州居住,1878年自他祖父起,在堪薩斯州阿比林定居。祖父是一個虔誠的傳教士,每日除管理自家的農莊外,就是講經傳道。
艾森豪童年時的照片艾森豪童年時的照片
艾森豪的父親性情懦弱,優柔寡斷,事業上毫無成就。在上大學時和同學艾達·勒孔頓小姐結婚,畢業後經商破產,隻身到德克薩斯州的丹尼森另謀出路。不久妻子帶著兩個兒子來這裡與他團聚,一年後艾森豪誕生在這裡。後來全家又返回故鄉阿比林。母親的性格和父親截然不同。她精明能幹,對七個兒子管教很嚴,經常鼓勵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發奮圖強,後來兄弟七人,除老五幼年夭折外,其餘六人都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就。老大阿瑟成了銀行家,老二埃德加是位律師,老四羅伊是個藥商,老六保羅當了工程師,老七密爾頓當了大學校長。艾森豪排行第三,做了美國總統。他們都把自己的成就,歸功於母親的培育。
艾森豪1890年10月14日生,小名艾克,這個名字用了一生。小時候,他頑皮、好鬥,不用功讀書,衣著邋遢,而且對同學們的譏笑毫不在乎。放學後常出去打零工,或幫母親幹活。1904年他上中學以後,學習無大長進,但體育課的成績非常突出,是學校足球隊出色的中鋒。由於球藝高超,他還當過一段時期的職業足球隊員。在各門功課中,英語不錯,歷史最好。他長於記憶年代日期,對名人軼事尤有興趣。同學們都以為他將來可能成為一個歷史教師,誰也沒想到他會成為一個軍人。

軍旅生涯

艾森豪進入軍界確實出於偶然。中學畢業後,他結識了一個叫黑茲利特的朋友,此人極力慫恿艾森豪和他一起報考軍校。艾森豪認為軍校是公費,又有機會踢足球,便欣然同意。1911年,他同時報考了西點軍校和安那波利斯海軍學校,結果均被錄取。由於他已超過海軍學校的入學年齡,便進了西點軍校
西點軍校是美國培養軍事人才的搖籃,造就出不少著名將領。艾森豪這一屆畢業生更是將星閃耀,168名畢業生中有56人晉升為將軍,因此被稱為“將星雲集之班”。在西點的四年里,艾森豪的學習成績平平,操行成績很差,常常違反校規,受過幾次記過處分。但他的球藝超群,是西點足球隊里最好的中鋒。1915年西點畢業時,他年滿25歲,是班上年齡最大的學生。畢業後被分配到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的第十九步兵師工作,少尉軍銜。
他到職不久,在一次朋友的家庭宴會上,與瑪米·杜德小姐相識。兩人一見鐘情,第二年便結了婚。她是一位富商的女兒,從小嬌生慣養,不會操持家務,但性情溫和,婚後努力適應軍隊里單調枯燥而又艱辛的生活。一年後他們生了一個男孩,可是這個男孩在三歲時因病死去。後來又生了約翰,這是他們唯一的孩子。由於戰爭,許多同學都去法國參戰,他卻被留在國內從事訓練工作,赴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任職。1916年晉升為少校。1920年7日,艾森豪的永久軍銜為少校。1921年從陸軍坦克學校畢業,他創辦了美國陸軍的第一所戰車訓練營。1922年艾森豪轉到巴拿馬運河區,在福克斯·康納少將手下工作,幫助他處理公務。康納將軍經常給艾森豪講軍史,與他討論軍事和國際問題,使艾森豪對軍事的興趣大增。1925年,由於康納的鼓勵,他到參謀學校學習,於1926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因成績優異,又被保送到陸軍作戰大學深造。1928年畢業後,政府為了蒐集整理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歐洲的作戰資料,成立了一個“戰爭紀念物調查委員會”,委派他參加。他的任務是編輯一部“戰地手冊”。在編寫過程中,他蒐集了美國遠征軍在戰略、戰術以及軍事調動方面的詳細資訊,半年後彙編成功,受到該委員會主席約翰·約瑟夫·潘興將軍的賞識。
艾森豪夫婦,1916年艾森豪夫婦,1916年
艾森豪的簽名艾森豪的簽名
1929年,艾森豪被派到陸軍部助理部長辦公室工作。1933年2月調到陸軍參謀長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手下,幫助起草檔案,撰寫報告。1935年麥克阿瑟到菲律賓任軍事顧問,他擔任其助手。艾森豪為人隨和,不似麥克阿瑟那樣傲慢,常和菲律賓總統曼努埃爾·路易斯·奎松玩橋牌,兩人關係很好。奎松表示願意以高薪聘他在菲律賓擔任要職,但後來他以久留異鄉,升遷無望,於1939年返回美國。
回國後,在陸軍第三師任中校參謀長,1941年升為第九軍上校,在一次重大軍事演習中,他表現出色,指揮有方,受到了軍界的注意。大演習後,調任第三軍參謀長,並晉升為準將。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軍基地。8日,美國對日本及所有軸心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第5天,馬歇爾電召艾森豪速回華盛頓。這固然與艾森豪熟悉菲律賓和太平洋地區軍事問題有關,但更主要的是他有豐富的參謀工作經驗。他先任戰爭計畫處副處長,不久計畫處升格為作戰廳,又被任命為作戰廳長,幾星期後便升為少將。這是他步入統帥部與馬歇爾長期合作的開始。這時的艾森豪,雖然還沒有資格參加那些有關同盟國戰略問題的高層會議,但他卻能站在最高統帥的角度,代表美國利益來指導全球性的戰略行動。艾森豪注意到,當美國朝野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太平洋戰場的時候,羅斯福和馬歇爾卻把歐洲戰場放在優先的地位。他贊同這種戰略觀點,在1942年3月就和作戰廳的參謀們一起提出了如何進行戰爭的基本構想:把大量美軍集中在英國,而且拒絕將他們化整為零地用在任何周邊性的攻擊之中,在歐洲上空應獲得空中優勢,然後從英國渡過海峽,直指法國和德國。對這一基本構想,英國人雖然原則上同意,但在許多具體問題上存在著分歧意見。

登入北非

在這之前,他並未單獨指揮過作戰,然而他就任後的第一次重大使命卻馬到成功,英美聯軍在北非登入進展順利。這證明馬歇爾慧眼獨具。艾森豪也因此名聲大振。艾森豪在指揮盟軍進行北非、西西里島和義大利作戰中,在實現與盟國的合作中,都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政治、外交才能,被譽為“軍人政治家外交家”。他堅定、果斷、寬宏大量、對部屬充分信任。布魯克蒙哥馬利等人曾看不起艾森豪,甚至時而發出一些尖刻的批評,他仍然寬宏大量,努力使英美合作成為現實。1942年11月8日,艾森豪率領美英聯軍10萬人分三路在法屬北非殖民地登入。在強大的空軍掩護之下,分別占領了阿爾及爾奧蘭摩洛哥卡薩布蘭卡。接著向西挺進,對退入突尼西亞德意聯軍形成東西夾擊之勢。
1942年的艾森豪1942年的艾森豪
艾森豪曾不顧可能產生的政治批評,決定承認正在北非的法國維希政府海軍上將達爾朗為該地區的法國最高統帥,從而避免了阻力,加速了盟軍在北非的進展。1942年底,凱塞林隘道之戰失利,他毫不動搖,及時採取措施,派巴頓將軍接替了不稱職的第2軍軍長費里登達。1943年3月下旬,美英聯軍在艾森豪的指揮下,對突尼西亞南部發動總攻。經過20餘日的激戰,將德意軍隊驅趕至突尼西亞北部。4月20日決戰開始,5月6日和7日兩天,美英聯軍就突破敵人的防禦,登上海岸,占領了突尼西亞市。於此同時,在北部進攻的美軍占領了比塞大。德意軍隊處於進退維谷的境地,他們無法撤退,於5月13日25萬人全部投降。至此,在非洲的法西斯軍隊全部被肅清。
艾森豪準備進攻西西里島,並立即著手制定義大利戰役的計畫。他不顧參謀部成員的意見,認為首先必須讓橫在西西里和北非之間的班泰雷利亞島上的駐軍投降。6月上旬,約有300噸炸彈落在這個面積約為50平方公里的島嶼上,揭開了西西里島戰役的序幕。參加這次戰役的有1000艘艦艇,登入的人數是15萬。為了可以靠近作戰地點,艾森豪於7月7日抵達馬爾他。登入戰役的一切都已準備就緒,但天氣突變,風大浪急,對海軍、空軍作戰極為不利,許多參謀人員要求更改登入日期。艾森豪不為所動,堅持盟軍按原計畫行動。7月9日夜,蒙哥馬利指揮的英國第8集團軍和巴頓指揮的美國第7集團軍開始登入和空降。8月17日盟軍攻克墨西拿,占領全島,西西里戰役至此結束。盟軍傷亡失蹤約2.3萬人;德意軍隊傷亡3.2萬人,13.5萬人被俘,另有10萬人撤退至義大利本土。
艾森豪與馬歇爾、邱吉爾共商作戰計畫艾森豪與馬歇爾、邱吉爾共商作戰計畫

遠征歐陸

在1943年11月開始的德黑蘭會議上,美國和英國再次明確表示1944年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決心、蘇聯則希望儘快確定此次作戰的盟軍最高司令人選。艾森豪在會後被任命為指揮“霸王”行動的盟軍最高司令。
艾森豪艾森豪
經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同意,艾森豪任命特德為副司令,史密斯為參謀長,布萊德雷為美國地面部隊司令,蒙哥馬利為英國地面部隊司令,拉姆齊為海軍司令,利馬洛里為空軍司令。按照艾森豪設計的體制,上述軍種司令擔負著雙重角色:一方面,軍種司令是最高司令部成員,參與最高司令部制訂計畫的工作;另方面,軍種司令是整個軍事行動中指揮具體作戰的司令,擁有各自的司令部。為了獲得諾曼第地區的制空權,艾森豪將在英國的戰術與戰略空軍完全置於其控制之下。他把首批登入部隊由三個師增加到五個師,其它細節交由蒙哥馬利和布萊德雷去負責處理,自己則去關心他認為更為重要的問題。艾森豪意識到,制空權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問題。他要求英國的空軍應在他的控制之下進行諾曼第之戰。這個決定遭到英國戰略空軍司令哈里斯的反對,這使一貫處事謹慎,態度和藹的艾森豪大動肝火,他於3月23日宣布:“如果這個問題不能獲得滿意的解決,我將呈請辭職。”英國的參謀總長不得不同意把戰略空軍交由艾森豪指揮。美國空軍和其他有關國家的空軍也都作了同樣的安排。接著,他與法國人又達成了忍受損失的協定。這樣,制空權的問題就被艾森豪解決了。早在1943年3月,盟軍就在倫敦成立聯合參謀機構,研究和擬制歐陸作戰計畫。艾森豪在原有計畫的基礎上主持制訂的“霸王”作戰綱要包括:在諾曼第海岸登入並突破敵軍的防禦陣地;用兩個集團軍群實施寬大正面追擊,重點是在左翼取得必需的港口,進逼德國邊境並威脅魯爾,右翼要同從南面進攻法國的兵力相連線;取得比利時布列塔尼以及地中海的港口,以便沿著德國占領區的西界建立新的基地;按照兩翼包圍魯爾的方式發動最後進攻,重點再次放在左翼,隨後朝著當時決定的特定方向直接突入德國;攻擊發起日定為1944年6月5日。與此同時,集中於英國的盟軍加緊進行以兩棲登入作戰為重點的協同作戰演練,相當數量的登入艇、特種坦克等逐步裝備部隊;空軍頻繁出動,以重創德國空軍,掌握制空權,孤立突擊地帶;情報部門通過“超級”和“魔術”破譯機構獲取德軍情報,氣象部門則密切注視氣候變化;開始製造人工港和防波堤,敷設通過海峽的輸油管道,採取軍事欺騙措施,使德國最高統帥部判斷失誤。“霸王”行動實施前夕,盟軍在英國共集中兵力38個師(287萬),坦克5000餘輛,艦艇9000餘艘,飛機13000餘架。處於防禦地位的倫德施泰特的德軍西線部隊(轄隆美爾的B集團軍群和布拉斯科維茨的G集團軍群)共59個師;施佩勒的空軍第3航空隊和克蘭克指揮的西線海軍集群,力量明顯薄弱。令人費解的是,倫德施泰特隆美爾頗受限制:無權向施佩勒或克蘭克下達命令;未經最高統帥部批准,無權調動任何裝甲師;戰鬥行動地域及防守沿海地區的所有陸軍部隊管轄的範圍,縱深不得超過20英里。此外,倫德施泰特、隆美爾和最高統帥部之間在防禦計畫方面亦有較大分歧。6月4日,在盟軍作戰會議上,艾森豪根據氣候形勢的變化,果斷地決定將攻擊發起日改為6月6日。1944年6月6日凌晨.“霸王”作戰開始實施。聯軍的傘兵和空運部隊首先開始在諾曼第著陸,接著是海空軍進行炮擊轟炸,6時30分,4000多艘戰艦載運的五個師12萬人在海空軍的火力掩護和特種坦克的引導下向諾曼第海灘發起衝擊,到深夜就取得了初戰勝利,登入成功。灘頭爭奪戰時期,盟軍(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群,轄美國第1集團軍和英國第2集團軍)主要通過激戰來鞏固和擴大登入場。7月,盟軍在攻占瑟堡岡城之後,登入場擴大為正面寬100公里、縱深過50公里的地帶。7月25日至30日,美軍的“眼鏡蛇”戰役實現了對德軍防線的突破。8月1日,布萊德雷指揮的第12集團軍群(轄美國第1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組成,隨後,美軍橫掃布列塔尼。盟軍挫敗莫爾坦反攻後,發現可在法萊斯形成對德軍的包圍圈。艾森豪命令實施圍殲德軍的作戰。自8月8日起,盟軍通過機動兵力從北、西、南對法萊斯形成包圍態勢。至20日,德軍被俘5萬,死亡1萬。諾曼第戰役至此結束,德軍損失約40萬人,盟軍損失約21萬人。
艾森豪與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視察戰情艾森豪與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視察戰情
諾曼第登入戰役諾曼第登入戰役

輝煌戰績

1945年3月,艾森豪與蒙哥馬利就盟軍主要突擊方向發生分歧,蒙哥馬利主張向柏林快速突擊,先於蘇軍攻占柏林;艾森豪則認為主要突擊方向為萊比錫德勒斯登(考慮到蘇軍距柏林遠比盟軍近,雅爾達會議規定柏林處於蘇占區,必須爭取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因而據此通知蘇聯協調行動。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德國代表到駐法國蘭斯的盟軍司令部洽降。5月7日和8日,德國代表在蘭斯和柏林簽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艾森豪戰時的主要活動就是組織、協調並指揮盟軍作戰,而盟軍聯合作戰上是這場大戰的顯著特點。艾森豪以其良好的軍人素質、豐富的理論知識、高超的指揮藝術而獲得成功。8月,盟軍“鐵砧-龍騎兵”作戰開始。9月,實施“霸王”和“鐵砧-龍騎兵”作戰的盟軍勝利會師。德弗斯的第6集團軍群開始隸屬艾森豪。
艾森豪與邱吉爾在法國北部地區艾森豪與邱吉爾在法國北部地區
在此前後,美軍解放夏隆、蘭斯凡爾登等地,強渡馬斯河,英軍則解放亞眠里爾布魯塞爾。艾森豪決定盟軍採取“寬大正面戰略”,使德軍首尾不能相顧而加速崩潰。4日,艾森豪命令阿登以北部隊必須占領安特衛普,突破齊格菲防線,然後奪取魯爾區;阿登以南部隊必須突破齊格菲防線,然後奪取法蘭克福。英軍攻克安特衛普後,盟軍在齊格菲防線前受阻。12日,艾森豪晉升為五星上將。1944年12月16日,德軍在阿登地區發動反攻(通稱突出部戰役),企圖攻占列日和安特衛普,迫使美英同意和談。德軍從聖維特地區出發,向西攻至美國第1集團軍的南部。最後進抵馬斯河畔的迪蘭特。與此同時,德軍實施“格賴夫計畫”。組成能講英語的連隊,換穿美軍制服,突入美軍防區製造混亂。17日,艾森豪對形勢作出正確判斷並採取相應措施。19日,艾森豪召開作戰會議,決定:北側盟軍先取守勢,待機轉入進攻;南側盟軍則應儘早向北進攻。南側盟軍於22日發動進攻,迫使德軍由進攻轉入防禦;北側盟軍直到次年1月才發起進攻。1945年1月,盟軍在會師,將德軍趕過初始防線。在突出部戰役中,盟軍傷亡7.7萬,德軍傷亡12萬。在突破齊格菲防線之後。盟軍攻占薩爾,將德軍趕過萊茵河,並搶占雷馬根地區的魯登道夫大橋,繼而控制萊茵河東岸,對魯爾實施兩翼包圍。4月18日,德國B集團軍群(32萬餘人)投降。他為人隨和,沒有將軍架子,喜歡和士兵們在一起,對繁文縟節不以為然。戰事間隙,常到前沿陣地看望部下,了解情況,幫助解決問題。士兵們說他是個“通情達理的上司”,記者們稱頌他為“平民將軍”。德國投降後,他於1945年6月自歐洲飛回華盛頓,在機場受到數萬人的熱烈歡迎,他由機場直接到了白宮,接受杜魯門總統授予的優異服務勳章。
歐洲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歐洲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

競選總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艾森豪曾任美國駐德占領軍司令。1945年回國,接替馬歇爾任美國陸軍參謀長。主要忙於辦理部隊的復員事宜,但他認為當時的國際形勢只是“武裝休戰”,主張美國應繼續保持龐大的軍隊,並普遍實行軍訓。1948年是他一生中的轉折點,他辭去了陸軍參謀長職務,結束了近40年的軍事生涯,接受哥倫比亞大學的邀請,出任該校校長。一位職業軍人出任大學校長,許多人感到驚異。就他本人而言,他不留在軍界擔任高職,而且回絕了許多大公司的高薪聘請,自有他更長遠的打算。當時,艾森豪的聲望相當高,國內要求他出任總統的呼聲強烈。1947年的一次民意測驗表明,只要他本人願意,兩黨都會提名他作為本黨的總統候選人,艾森豪考慮到自己在政界,商界的根基不深,表示無意進入政界,可是擁護他的力量有增無減。支持他的這股勢力是大有來頭的。據美國一家雜誌透露,洛克菲勒摩根、杜邦和梅隆等大財團都看中了他,因為他戰後發表的擴軍備戰、向外擴張的政策主張符合大財團的利益。最早出來推舉他的是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總經理湯姆斯·約翰·沃森。此人在美國財界很有影響,當過摩根保證信託公司的董事。支持他的還有洛克菲勒財團的首腦人物、大通銀行董事長奧爾德里奇,以及公平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帕金斯。沃森是哥倫比亞大學董事會董事,為了使艾森豪有一個“文職”身份,他親手導演了將軍出任校長這幕戲。
杜魯門授予艾森豪獎章杜魯門授予艾森豪獎章
艾森豪一生與軍人為伍,與教育界無緣。他只上過軍校,沒有進過正規大學。一些報刊譏諷他是哥倫比亞大學第一個“胸無點墨”的校長。他當時還兼有總統顧問的頭銜,經常被召到華盛頓商討國事,因此在學校的時間很少。教授們難得見到他,對此,多有怨言。但他做校長完全是為“名義”,並不領取學校的薪金,所以他對那些抱怨不以為意。不過,他依仗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影響,為學校募集到不少錢。他喜歡到學校體育館去看學生們的球賽,有時也去和他們玩兩下,學生們都喜歡他,說“過去的校長都是道貌岸然的學者,不像艾克那樣用我們的語言和我們談話”。1948年秋季他的大戰回憶錄《歐洲十字軍》出版了,成為當年非小說類的暢銷書。
1950年12月,杜魯門任命他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盟軍統帥,艾森豪又恢復了軍職,向哥倫比亞大學“請長假”暫離,舉家搬到法國居住。這樣,他和學校的距離更遠了。一位教授說,“艾森豪對哥倫比亞大學的影響等於零,他在任期間,學校實際上等於沒有校長。”艾森豪在歐洲任職時,他的支持者們繼續在國內製造輿論,用他們控制的報紙、電台等輿論工具,為他大力宣傳。一些與國際金融有關係的資本家,特別是那些與西歐有密切聯繫的富豪,在擁護艾森豪的運動中尤為活躍。隨著大選年的來臨,兩黨的競爭逐漸進入高潮。因為艾森豪不屬任何黨派,成為兩黨爭取的對象。他感到經過三年經營,時機已經成熟,遂於當年5月,再次卸去軍職,回國參加總統競選活動。當時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部不好,由於杜魯門使美國陷入韓戰,稅收加重,生活費用高漲,戰後的“經濟繁榮”已不復存在,人民對政府不滿,把希望寄托在共和黨身上。在經過幕後幾番密商之後,艾森豪參加了共和黨。同年7月,在共和黨舉行的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
艾森豪聞聽當選總統歡喜情形艾森豪聞聽當選總統歡喜情形
杜魯門與繼任者艾森豪參加就職典禮杜魯門與繼任者艾森豪參加就職典禮
在激烈的競選運動中,他的支持者利用老百姓崇拜英雄的心理,大力宣傳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豐功偉績”。他向選民許下的停止韓戰的諾言,對選民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儘管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史蒂文森一再批評他沒有政治經驗,對國際形勢缺乏“深遠的理解”,不具備作為總統的智慧和能力,他仍然在大選中獲勝,結束了民主黨執政20年的局面。1956年,他連選連任,前後主持白宮共八年之久。

韓戰

1952年是美國總統大選之年,此時美國發動侵朝戰爭已兩年。兩年中,美軍遭到了沉重的打擊。美國在朝鮮一年的兵員和物資的消耗比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年消耗多一倍。其物資消耗平均每月為85萬噸,幾乎相當於當時美國援助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一年半的數量。本來美國全球戰略重點在歐洲,可是它卻在侵朝戰爭中動員了全部陸軍的1/3,空軍的1/5,海軍的1/2,還動員了英、法等國一部分軍隊,由入朝時的42萬增至69萬。這在戰略上是輕重倒置,主次倒置。雖然如此,仍感兵力不足。再往朝鮮增兵已十分困難。英、法等國則更不願意再往朝鮮增兵。美國付出代價如此巨大,勝利十分渺茫,和談亦不見希望。這引起美國人民強烈不滿,反戰、厭戰情緒日益高漲。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艾森豪乘機抓住朝鮮問題攻擊民主黨的杜魯門政府。
1952年12月2日,艾森豪視察朝鮮前線1952年12月2日,艾森豪視察朝鮮前線
1952年10月,艾森豪在底特律發表演講,聲稱如果他當選總統的話,將親自前往朝鮮尋求解決衝突的辦法。他後來還許諾:“只要還有一個美國士兵在朝鮮面對敵人的炮火,那么,光榮地結束韓戰,尋求體面的世界和平,就必須是新政府第一位的、緊迫的和毫不動搖的目標。”正是靠了這些誘人的保證,艾森豪最終贏得了總統大選。
但艾森豪從朝鮮回到美國以後,態度馬上發生大轉變。他在1952年12月14日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聲稱:“對我們所面對的一個敵人,我們不能期望用言語打動它,無論言語是怎樣娓娓動聽,而只能用行動——在我們自己選擇的情況下實行的行動。”
為了給中國施加全方位的壓力,迫使中國在談判桌上讓步,艾森豪上台後採納了國務卿杜勒斯提出的用“三齒耙”遏制中國的戰略:一根齒從朝鮮出來,另一根從台灣出來,第三根從印度出來。第一根齒,就是要在朝鮮發動更大的攻勢。從台灣出來這根齒,是利用逃到台灣的蔣介石的力量給新中國製造麻煩,即所謂“放蔣出籠”。在去朝鮮的“海倫娜”號巡洋艦上,艾森豪決定,解除杜魯門政府的所謂“台灣海峽中立化”的規定,鼓勵蔣介石對中國大陸發動牽制性的進攻。艾森豪說,這一決定的目的是“提醒中國共產黨注意,僵持的日子不長了,韓戰或結束,或者擴大到朝鮮以外”。所謂第三根齒,是通過印度方面警告中國,如果再不讓步就要大打,甚至要使用核子彈。艾森豪對核政策的變化,是因為美國武器庫中增添了一種意義重大的新的核武器。1953年1月中旬,新墨西哥州核試驗場的科學家們激動地報告,一種適於大口徑火炮發射的核子彈第一次爆炸成功,這意味著核武器既可用於戰略目的,又可用於戰術目的。這一訊息使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立即重新考慮核政策。當時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他們思想出現了本質變化。報告說,在推進美國與朝鮮有關的目標時以更小的努力換取更大的成果的過程中,原子武器所起的作用表明有必要重新估計限制在遠東使用核武器的政策。
艾森豪與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艾森豪與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
儘管艾森豪的核打擊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沒有變成現實,但其間的跌宕起伏驚心動魄時至今日仍不免讓人直冒冷汗。對於自己核政策的效果,艾森豪在回憶錄中得意地寫道:中國在朝鮮之所以作出最後的讓步,乃是美國核威脅起到了“抑制的作用”。當然,歷史的發展表明,艾森豪的觀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白宮歲月

艾森豪政府的特點之一是,政府的重要職位幾乎都被大財團的代表人物占據。洛克菲勒基金會主席約翰·福斯特·杜勒斯當了國務卿,杜邦通用汽車公司的總經理查爾斯·歐文·威爾遜、副總經理凱斯分別出任國防部長和副部長。威爾遜持有通用汽車公司200多萬美元的股票,在參議院討論他的任命時,發生了周折。議員問他如何處理國家和公司的關係時,他回答說:“我認為對通用汽車公司有利的,對美國也有利,反之亦然。”後來這句話成了美國的一句“名言”,常常被人引用,它赤裸課地道出了政府和財團之間的緊密聯繫。在其他內閣部長中,除勞工部長是工會負責人外,其餘也都由企業家擔任,被戲稱為八個百萬富翁和一個管子工的內閣。等到勞工部長馬丁·P·杜金辭職後,更是清一色的大企業主,甚至在白宮裡面,資本家也占了主要地位。因此美國報紙把他的政府稱之為“大企業家集團”。艾森豪執政以後,繼續推行侵略擴張政策。他根據50年代初社會主義陣營力量日益壯大、歐洲經濟迅速恢復、發展以及美國霸主地位不斷下降的新形勢,提出實行“新面貌”的外交戰略。在軍事上,他停止了韓戰,認為社魯門的“遏制”政策使美國力量過於分散,負擔過重。主張把軍事力量集中在美國附近地區,把主要打擊力量放在核武器上,當美國“遭到打擊”時,能對“侵略者進行大規模報復”。這種以核武器為威懾力量,對別國進行核訛詐的戰略,就是大肆渲染的“大規模報復政策”。他重視加強與西歐盟國的合作,加強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力量,主張建立強大的歐洲,聯合對付蘇聯。在亞洲,他吸取美國陷入韓戰的教訓,積極推行拼湊軍事集團的政策。在1954年一年之內,就先後和日本簽訂了《共同防禦互助條約》,同英、法、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簽署了《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還和台灣國民黨政府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美國通過這些區域性條約加強了對這些地區的控制,減少了美國在海外的駐軍和開支。在印度支那,越南抗法鬥爭勝利後,美國加緊扶植南越吳庭艷政權,積極插手寮國、高棉的內政,用培植親美勢力,建立傀儡政府的辦法,企圖控制印度支那。對中東地區,他主張填補由於蘇伊士運河危機英法勢力撤出而出現的“力量真空”。
艾森豪宣誓就職艾森豪宣誓就職
1957年1月,艾森豪提出:美國要搶在蘇聯之前,填補“真空”。他說,“如果失去中東,西歐將遇到危險,亞洲也將處於嚴重危險境地,對美國經濟、政治前景將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他要求國會授予他可在中東使用武力的特權,兩年內額外撥款4億美元向中東國家提供經濟“援助”。當時,正值英、法侵略埃及的第二次中東戰爭失敗,美國企圖利用這個計畫,一面以武力威脅為手段,一面以經濟援助為誘餌,用反共作幌子,進一步排擠英、法等國勢力,以實現其獨占中東的陰謀。後來,艾森豪主義也被用於中東以外的地區。艾森豪主義遭到中東各國人民的反對。埃及、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約旦四國政府兩度發表聲明,拒絕接受艾森豪主義。但是伊朗和伊拉克等國均獲得了“美援”。從此,美國勢力進一步擠進中東地區。
對中國,他繼續推行杜魯門政府的敵視政策,除和國民黨政府締結《共同防禦條約》外,還企圖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50年代後期,美國發生了較嚴重的經濟危機,國力進一步衰落。艾森豪提出了“和平取勝”的新戰略,主張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向蘇聯,東歐進行滲透,促其“和平演變”,以和平方法“戰勝”共產主義。1959年他邀請赫魯雪夫訪問美國,舉行了戴維營會談,開始了美蘇又爭奪又想搞緩和的新局面。赫魯雪夫也邀他訪蘇,後由於美國U-2間諜飛機侵犯蘇聯領空被擊落,因而取消了對他的邀請。在內政方面,艾森豪主要抓了平衡預算和減少對農產品的補貼以解決農產品過剩問題。因為這種補貼使農場主不怕虧損,促使他們擴大生產,造成了農產品的過剩。他花了三年時間實現了預算平衡,但由於日益增長的軍費和援外費用,最後又出現了赤字。大農場主反對政府取消對農業的補貼,並對國會施加影響,要議員對政府的動議不予支持。在種族問題上,他對學校的種族歧視等問題採取過一些行動,還成立了專門機構研究種族歧視問題,但遭到南方種族主義者極大反對,致使問題拖而不決。1957年爆發了小石城事件,他派兵平息了這場騷亂,引起了人民的不滿。
艾森豪艾森豪
在工作作風上,他仍帶有不少軍人特色。如要助手把送來的檔案壓縮在一頁紙上;與別人談話時喜歡直來直去。他只抓重大決策,把許多具體事情交給他信任的助手處理。他把他們稱為“我的參謀長”,因此有人批評他把
艾森豪與繼任甘迺迪艾森豪與繼任甘迺迪
軍隊的參謀制度搬到了白宮。在外交事務上,他主要依靠杜勒斯。杜勒斯為人苛刻、冷酷,但諳熟外交,工作努力,能力強,很受總統的信任,其反共反華的反動主張對艾森豪有很大影響。
他任內生過兩次大病。1955年夏天,他在岳母家度假,白天打了一天高爾夫球,晚上心臟病發作,被送到醫院,作了手術。1957年又得了一次中風,但很快痊癒。

麥子落地

1960年,根據1951年2月批准生效的憲法修正案第23條關於總統只連任一屆的規定,艾森豪宣布不再競選總統。離開白宮後,他搬到葛底斯堡農場,除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外,集中主要精力撰寫回憶錄。他的獨子約翰幫助他處理具體出版事宜。艾森豪的回憶錄出版後十分暢銷。
艾森豪的葬禮儀式艾森豪的葬禮儀式
由於他不是專業作家,免收所得稅,所以發了一筆財,成了百萬富翁。
1965年他心臟病復發過一次,此後身體明顯衰弱,經常住院休養,很少公開露面,但聲望未減。在1968年底的一次民意測驗中,仍被列為美國最受敬慕的人物之一。1969 年3月28日,78歲的艾森豪心臟病再度發作,搶救無效逝世。他的傳記記者寫了個標題《落地的麥子不死》,遺體被運到首都華盛頓供人瞻仰。有87個國家的總統、首相、特使前去參加葬禮。4月2日安葬於故鄉阿比林城。他的臨終遺言是:“我始終愛我的夫人,我始終愛我的兒子,我始終愛我的孫兒,我始終愛我的祖國。”主要著作有《遠征歐陸》、《白宮歲月》和《艾森豪的戰爭經歷》。
艾森豪之墓艾森豪之墓

家庭成員

妻子:瑪麗·吉尼娃·杜德·艾森豪。

主要成就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回國,歷任營長、師參謀長、軍參謀長、集團軍參謀長。因工作成績優異,受陸軍參謀長G.C.馬歇爾賞識。1941年9月晉準將。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任陸軍參謀部作戰計畫處副處長、處長,負責組織向太平洋戰場增調防禦力量。1942年3月任作戰處處長,支持"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主張集中兵力於英格蘭,儘快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沿最近路線攻入德國本土。1942年6月任歐洲戰區美軍司令,為在法國登入做準備。11月作為北非遠征軍總司令,指揮實施北非登入戰役。1943年2月任地中海戰區盟軍總司令,組織實施突尼西亞戰役,結束北非戰事。隨後指揮西西里島登入戰役和義大利南部戰役,迫使義大利投降並對德宣戰。12月任盟國歐洲遠征軍最高司令。
艾森豪艾森豪
1944年6月組織實施諾曼第登入戰役,指揮盟軍將德軍逐出法國,直搗德國腹地。同年12月晉陸軍五星上將。他具有卓越的組織領導能力,精於計畫,善於協同,指揮果斷,處事有方,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重要貢獻。1945年7月任美國駐德國占領軍總司令。同年12月任美國陸軍參謀長。1948年5月退役後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1950年再次服現役,任北大西洋條約組織武裝力量最高司令。1952年11月當選為美國第34任總統。任內大力發展核武器和空軍,推行大規模報復戰略和戰爭邊緣政策。1954年12月與台灣當局簽訂共同安全條約。1957年1月連任總統,提出插手中東事務的"艾森豪主義"。1958年7月出兵干涉黎巴嫩。

生平逸事

十字時間計畫
畫一個十字,分成四個象限,分別是重要緊急的,重要不緊急的,不重要緊急的,不重要不緊急的,把自己要做的事都放進去,然後先做重要而緊急那一象限中的事,這樣以來,艾森豪的工作生活效率大大提高。此事成為美國成功學家們所津津樂道的美談。
諾曼第登入
1944年,美軍五星上將艾森豪指揮三百多萬盟軍官兵、二萬多艘戰船,經過一晝夜的激戰,在諾曼第成功搶灘登入,拉開了盟軍反攻的序幕,也為二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艾森豪艾森豪
第二天,艾森豪威爾在電台發表了一份激情澎湃的演講:“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登入戰,這是盟軍的偉大勝利,這是全體官兵浴血奮戰的結果,法西斯德國的墳墓將就此挖掘。”
演講完畢,電台工作人員在整理文稿時,卻無意中發現了艾森豪威爾的另一份演講稿。這也是為諾曼第登入準備的演講稿,內容卻截然相反:“我悲傷地宣布,我們登入失敗。這次失敗完全是我個人決策和指揮失誤造成了,我願意為此承擔全部責任……
一個事件,兩份演講稿。一份為勝利而準備,一份為失敗而準備。艾森豪在讓人看到他天才的戰略戰術的同時,也讓人感受到了他勇於接受失敗的豪情。
競選總統
艾森豪與甘迺迪艾森豪與甘迺迪
艾森豪第一次競選總統的口號是I Like Ike(我喜歡艾克),這是他的暱稱,軍中士兵常這樣稱呼他。而他第二次競選總統的口號是I Still Like Ike(我仍喜歡艾克)。對華政策
戰後美國第二任總統艾森豪繼續推行敵視和遏制新中國的政策,支持和控制退守台灣的以蔣介石為首的中華民國政權,阻止新中國解放台灣,由此引發了兩次台海危機,它加劇了遠東的緊張局勢,進一步惡化了中美關係,並在韓戰中威脅對中國試用核武器,而這一舉動之前麥克阿瑟也曾提出過,但遭到杜魯門總統的堅決反對,並撤銷了麥克阿瑟的司令職位。這些舉動使得中美關係長期處於敵對狀態,同時也正是由於美國的干涉,使台灣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化, 台灣問題至今仍是中美關係的癥結所在
正確對待錯誤
1960年艾森豪訪問台灣1960年艾森豪訪問台灣
每當美國總統艾森豪即將執行一個計畫時,他總會把那個計畫拿給他的最善於吹毛求疵的批評家去審查。他的批評家們常常會將他的計畫指責得一無是處,並且告訴他該計畫為什麼不可行。有人問他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將計畫給一群批評家們看,而不把計畫拿給那些贊同他的觀點的謀士看。艾森豪則回答說:因為我的批評家們會幫助我找到計畫中的致命弱點,這樣,我就可以把他們糾正過來。哥倫比亞大學校長
1952年,二戰期間的盟軍司令,時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艾森豪,在一次會議上請拉比教授(194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演講,說:“在眾多雇員里,您能夠獲得如此重大的獎項,學校深以為榮。”拉比教授當即回敬:“尊敬的校長,我是這個學校的教授,您才是學校的雇員。我們就是哥倫比亞大學。”
熱衷高爾夫
艾森豪是一位狂熱的高爾夫球迷。艾森豪上任後在白宮裡修建了一個推桿果嶺,這間接讓他之後的美國總統均熱衷於這項運動。他提出這個建議時,很多人反對,因為從建設費用到維護費用,全部開支都得政府掏錢,但最終艾森豪還是力排眾議,如願建成了這個“第一果嶺”。他的高爾夫球名言是:“高爾夫會讓你平靜。任何時候,只要你打球,你的腦子裡剩下的就只有那顆球。你們知道,只要我一有時間,我就會去打球。”
根據一本專門描寫美國總統打高爾夫的書——《發球檯的第一人》的記載,艾森豪在1953年元月宣誓就職時,美國總共有320萬高爾夫人口,當他離任時,這個數字翻了一番。“如果沒有艾森豪,泰格·伍茲如今可能正在打網球。”一位專欄作家曾下過這樣的結論。前高爾夫球巨星、1974年入選高爾夫名人堂的阿諾德·帕默這樣評價道:“很難找到其他任何一個人對高爾夫球普及的貢獻能比得上艾森豪總統,無論在美國國內還是世界範圍內。他的知名度、對這項運動的熱愛,激發成百上千萬人開始接觸高爾夫運動。現在,所有與高爾夫球有聯繫的人,都應該對他懷著感激之情。”
據統計,艾森豪8年白宮生涯一共打過800輪18個洞。不過,直到1968年2月6日,在他去世前1年,艾森豪高爾夫球生涯最期待的一桿進洞才得以實現:在棕櫚泉的七湖鄉村俱樂部,104碼的第13洞,他用9號鐵徑直把球打進了洞裡,實現了這個“終生夢想”,當時他已經77歲。
2009年6月26日,在美國前總統艾森豪逝世40周年之後,美國高爾夫球協會宣布,鑒於艾森豪在其8年總統任上對高爾夫球運動普及的貢獻,決定將他選入世界高爾夫球名人堂,艾森豪因而成為第一位入選高爾夫球名人堂的美國總統。

成就榮譽

艾森豪是二次世界大戰中北非和歐洲戰區的重要指揮者,對掃除法西斯非洲軍團,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戰勝納粹德國貢獻了巨大力量。他一生獲得的軍事榮譽有:
陸軍服役優異勳章(Army 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 with four oak leaf clusters)
軍團優異勳章(Legion of Merit)
巴西南十字勳章(Order of the Southern Cross)
最高榮譽巴斯勛位(Order of the Bath)
功績勳章(大英國協)(Order of Merit)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National Order of the Legion of Honour)
蘇聯勝利勳章(俄語:Орден Победы)

社會評價

艾森豪是個戎馬半生,戰功卓著的美國總統。現代戰爭需要各方面的知識和人才。要使各方面的作用充分發揮,而不互相摩擦、自我消耗,就要有人從中協調。艾森豪在具體戰役指揮上可能不如巴頓蒙哥馬利,但在協調各方面關係上極具才能。他以堅定、鎮靜而又平等待人的態度贏得了廣泛的信賴和支持。他還善於發現人才,所以蒙哥馬利巴頓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將,都能為他所用。雖然艾森豪擔任總統時支持度不高,但自1980年代迄今,艾森豪的歷史評價逐漸升高,他經常被評選為美國最好的總統前十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