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國軍隊

德意志帝國軍隊

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德意志帝國軍隊隨之誕生,普魯士皇家陸軍成為德意志帝國陸軍的核心,普魯士海軍和北德意志邦聯海軍(Norddeutsche Bundesmarine)構成德意志帝國海軍

一戰戰敗後,陸軍解散,海軍最後大部分在一戰西線中損失與在英國斯卡帕灣集結時,在德國海軍軍官發起的彩虹行動中自沉。

在1919年6月,凡爾賽條約終於結束了戰爭。簽訂和約的地方,正好是凡爾賽的鏡廳,也就是德意志帝國成立的地方。德國割讓土地給法國,比利時以及剛剛復國的波蘭等國。德國尚需賠款,並要為戰爭負上全責。因此,許多德國軍人認為他們被背叛,他們認為德國事實上根本不應該輸,這也是後來納粹德國成立的原因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意志帝國軍隊
  • 外文名:German Imperial Army
  • 別名:德國軍隊、德軍
  • 存在時間:1871年至1918年
  • 參與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
陸軍,海軍,公海艦隊,東亞分艦隊,

陸軍

一戰爆發,1914年西線德軍的攻勢在馬恩(巴黎北方)停滯,此後西線雙方形成塹壕戰,僵持狀態直到1918年春季。在東線,雖然占領大片土地,但沒對俄軍取得決定性勝利。
1917年11月,俄國爆發十月革命。1918年3月3日,俄國與德意志帝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戰爭。芬蘭和烏克蘭取得獨立,德意志帝國得到大片土地。
1918年春夏,德軍在西線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攻勢,巴黎再次危急。但德軍最後仍然無法取得勝利。1918年11月11日,停戰和約簽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海軍

德意志帝國海軍伴隨著德意志帝國的成立而發展、興盛直至隨之衰亡。在其存在的48年間,德意志帝國海軍由一支以近海防禦為主的小艦隊最終發展成大洋上唯一一支可以抗衡大英帝國海軍的力量,也最終伴隨著斯卡帕灣的“第十一節”信號在英國落下帷幕。

公海艦隊

(德語:Hochseeflotte)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一支主力艦隊,其締造者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海軍上將計畫將其建設成一支足以挑戰英國皇家海軍海上霸權的力量。德皇威廉二世亦是艦隊的擁護者,將其視作德國取得海外殖民地、晉升為全球強權的工具。
公海艦隊主要由戰列艦組成,1907年創建時僅有2支戰列艦分艦隊,而到1914年時額外增加了第三分艦隊。1906年,無畏艦的出現極大地影響了艦隊的組成,艦隊中的24艘前無畏艦一瞬間就變得過時而急需汰換, 到了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僅僅兩支分艦隊(第一、三分艦隊)才完全換裝無畏艦(第三分艦隊直至1915年初國王級服役才構成完整編制),而8艘最現代化的前無畏艦構成了第二分艦隊。另外還有兩支由舊式軍艦組成的分艦隊在戰爭爆發後才編組而成,戰爭結束後即解編。

東亞分艦隊

(德語:Ostasiengeschwader)
東亞分艦隊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在1890年至1914年間活動於太平洋的一支巡洋艦分隊,也是德國海軍最為龐大的海外派遣艦隊,1912年馬克西米連·馮·施佩海軍中將出任該艦隊司令。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馮·施佩中將派遣埃姆登號輕巡洋艦單獨前往印度洋襲擊商船,自己則率領其餘艦艇前往太平洋東部和南美洲。
1914年11月1日,施佩艦隊在智利中部城市科羅內爾附近海域遭遇英國西印度群島艦隊,在交戰中,施佩艦隊擊沉英國好望角號和蒙茅斯號兩艘裝甲巡洋艦。1914年12月8號,當施佩艦隊試圖經過大西洋返回德國本土時在福克蘭群島附近遭遇了前來截擊它的英國皇家海軍戰列巡洋艦分隊,隨之爆發福克蘭群島海戰。戰鬥中,戰列巡洋艦充分體現了其巡洋艦殺手的作用,兩艘德國裝甲巡洋艦在戰列巡洋艦的高航速、大口徑主炮面前完全喪失了抵抗,短短4小時內,施佩艦隊的主力即遭到毀滅。
1915年3月13日,辛免於難的德勒斯登號輕巡洋艦也在英國皇家海軍的夾擊下自沉於智利領海,至此,德國東亞分艦隊全軍覆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