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嶺山水庫

德嶺山水庫

德嶺山水庫地處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大草原,距烏拉特中旗海流圖鎮20km,省道S212(一級公路)經過景區,距烏拉特機場28公里,南臨國家二級公路固查線。國家3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

景區重點文物古蹟:秦漢長城、烽火燧、匈奴古城、陰山岩畫、蘆草溝關塞、棗樹口關塞、匈奴古墓群、嶗溫敖包......

景區自然風景有:同和太草原、德嶺山水庫及水庫大壩、蘆草溝、奇石林......

發生在這裡的歷史故事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蒙恬修長城、胡漢和親、昭君出塞、頭曼單于建立匈奴帝國、冒頓單于鳴鏑弒父、西漢抗匈名將--衛青、大漠驃騎--霍去病、蔡文姬歸漢等著名歷史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德嶺山水庫
  • 地理位置:內蒙古烏拉特中旗
  • 占地面積:62.29平方公里
  • 景點級別: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
  • 門票價格:30元/人
  • 著名景點:烏拉特草原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景點特色,所獲榮譽,旅遊信息,地圖信息,

發展歷史

1971年烏拉特中旗人民政府為保護下遊人民免遭洪水災害,在海流圖河與阿祁爾河交匯的匈奴古城西牆的“紅泥潭”建設一座以防洪為主,兼有灌溉、養殖、旅遊等綜合效益的重點中型水庫,並將這裡命名為“德嶺山水庫”。
德嶺山水庫屬國有公益水庫,隸屬烏拉特中旗水務局管理,地處烏拉特中旗同和太牧場。水庫土地面積15.28km,水庫壩址建在海流圖河與阿祁河交匯處,大壩上游流域面積為1971平方公里,興利庫容2300萬立米。大壩東山上就是匈奴古城--單于庭。下游為蘆草溝,距秦漢長城2.8km。
2003年國家水利部批准德嶺山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工程總投資2504.44萬元,除險加固後總庫容8670萬立方米,工程規模為中型,工程等別為III等,主要建築物大壩、溢洪道、輸水洞級別為3級,其設計洪水標準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1000年一遇。水庫大壩為粘土心牆土壩,壩頂高程為1144.21m,壩頂長218m,壩高22.4m,壩頂寬4.5m,上游壩坡比1:2.75,下游壩坡比1:2.5,上下游均為乾砌石護砌。水庫保護下游12個村,1.7萬人和10萬畝農田,保護範圍內有烏拉特中旗工業園區、固查線省道、通訊電力線路等重點骨幹工程及其農田配套設施。
德嶺山水庫水生動植物分布量大,飼料資源豐富,水產養殖發展迅猛。鰱魚、鯉魚、鯽魚、鱅魚四大品種,肉質好,味道鮮,是極佳的無公害綠色佳肴,成就了聞名河套的“草原水庫魚”。

主要景點

德嶺山水庫匈奴古城德嶺山水庫匈奴古城
一、匈奴古城遺址
在德嶺山水庫東山上,有一座匈奴古城,在衛星地圖上清晰可見。
2017年6-9月,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德嶺山古城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
古城依山而建,平面呈不規則性,山上構築石牆,近平地處則夯築土牆,周長5850米。發掘區域集中於古城東半部。因水土流失,揭開地表即暴露文化層,遺蹟均開口於表土層下,打破生土。城內布方清理居住址5座,灰坑一座,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器形多為罐。對東城牆打探溝作了解剖,城牆土夯而成,寬2.4米,殘高1.4米,夯層厚約10厘米。距牆體外6米處有護城壕,壕溝剖面呈鍋底形,上口處寬6米,深0.5米。
通過調查與發掘,專家認為:其一,古城東南1.3公里處為東西橫亘的漢代朔方郡長城,古城雖位於漢長城以北,但占據長城外側孤山,與漢長城能夠起到一體的防禦作用;其二,古城出土陶器的時代集中於東漢時期,部分裝飾具有匈奴等北方民族文化特徵,如陶器肩部、腹部多裝飾弦紋和波浪紋,陶器近底處器壁上有小孔,陶器底部有方形戳印等;其三,城內的居住址,有北方民族軍營的特色。
古城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城北是遼闊的烏拉特草原,城西臨海流圖河,北臨阿祁河,水源充足。南有巍峨的陰山山脈為屏障。城東為緩坡地帶便於馬隊出行,出入陰山有險峻的蘆草溝關塞。從蘆草溝出陰山就是富庶的河套平原。古城周邊的陰山里留下匈奴人繪製的大量岩畫和石壘墓。這裡有山、有水、有草原,山坡平緩,溝壑崎嶇,便於遊牧民族安營紮寨,馬隊出行,是遊牧民族最理想的集聚之地。
、秦漢長城
德嶺山水庫秦長城德嶺山水庫秦長城
陰山山脈在德嶺山蘆草溝一帶山勢漸趨平緩,陰山北麓是廣袤地烏拉特草原,正北與蒙古國接壤,陰山南麓是黃河流域的河套平原,陰山是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分水嶺。蘆草溝是連線大漠南北的紐帶,是溝通大漠南北的交通要道。
秦漢長城為防禦匈奴所建,修築在山巒北坡,依山就險、因坡取勢、殘留的長城外壁高度在1-3米不等,基寬2米,頂寬1.5米左右,以石築見。這段長城在烏拉特中旗地界從狼山-德嶺山-石哈河南山都有遺址,且都在陰山北坡,經考證,為秦利用趙長城並將其加高加寬進行維修而形成。
三、烽燧
古城南山的山峰上有多處高大的石頭堆,像一座方形的石頭房,四周的牆壁清晰可見,經專家鑑定是戰國、秦漢時期的烽燧。烽燧的邊牆大多已經坍塌,從這些坍塌的石堆中仍可找出它原來的四周牆壁,根據殘留部分推斷,牆壁邊長約5~7米。烽燧周圍有兵營遺址,長城從烽燧北坡經過。匈奴古城在烽燧和長城的北方。站在高高的烽燧上一覽無餘,遠眺可以看到前旗、五原。烽燧周邊的岩石上有完整的岩畫。從周圍的環境可以明顯看出這裡是軍事要塞,兵家必爭之地。
德嶺山水庫烽火燧德嶺山水庫烽火燧
秦漢烽燧,是秦漢時期邊塞觀敵報警系統。“燧”,是設在邊塞上的一種亭。以候望敵情和報警為主要職責。烽是燧報警所用的主要信號中的一種,“烽燧”一詞既可以用來指邊塞亭燧,也可以用來指邊塞報警的信號。
漢代邊塞的行政系統,是都尉府統轄候官(長稱候)。候官統轄部(長稱候長),部統轄燧(長稱燧長)。燧是最基層的單位。一般相隔數里便設一燧,但里數似無嚴格的規定。燧除燧長外,一般有燧卒三四人。報警的主要信號,白天是舉烽和燔積薪,夜裡是舉炬火和燔積薪,有時還用表、煙、鼓等輔助。所以古人常稱邊塞報警的信號為“烽火”、“烽煙”。發現敵情時,主要根據敵人的數量和入侵情況等,發出相應的信號。關於在不同情況下所應發的信號的規定叫“烽火品約”,掌烽火的吏卒必須熟記。發出的信號由各燧依次傳遞,以達都尉府。據《漢書·趙充國傳》記載,漢代北邊自敦煌至遼東,乘塞列燧,有吏卒數千人。
從漢簡看,烽多用繒或布製作,大概是類似表的一種東西。報警時,用設在高台上的桔槔(俗稱“吊桿”“稱桿”,古代漢族農用工具。是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或用轆轤把它舉到空中,讓遠處能夠看到。天黑後改用炬火(捆綁的芨芨草把) 。舉炬火時大概仍用舉烽的工具,所以廣義的“烽”也可以包括炬火。“烽”字從“火”當與此有關。
四、蘆草溝
德嶺山水庫蘆草溝德嶺山水庫蘆草溝
荒漠的烏拉特草原一望無垠,海流圖河與阿祁爾河集水面積2000多平方公里,每當夏季潺潺的流水滋潤著平坦乾渴的河床,兩岸草綠花紅,林木茂盛。像兩條濃綠飄帶蜿蜒曲折地鑲嵌在無垠的草原上。娟娟溪流平緩南下,流經同和太草原,匯入蘆草溝,穿過陰山流入黃河。
由於兩條河流多年的沖刷在陰山北麓的同和太草原上形成一片平緩的沙洲,生長著萬畝野生枳芨(芨芨草)林。清風吹來穗頭擺動,遙望如碧波蕩漾,牛羊在草叢中悠閒,仿佛一片綠色海洋,漂泊著片片白雲,一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牧人景色。
雄偉的陰山山脈是河套平原的天然屏障,阻擋著北方的寒流,成為農耕與草原的分水嶺。蘆草溝是陰山河套段最大的通道,兩岸懸崖絕壁,怪石重生。溝底蘆葦青青,花草奇異,紅、黃、蘭、綠百花爭艷,一派神奇。悉心近觀更有蜂飛蝶舞,蜻蜓嬉戲,野兔奔逐,牛馬悠悠。望天空鴻雁展翅高飛,鳥兒歌喉婉轉。呈現一幅人間仙境的美麗畫面。
這裡當真是仙山福地,黃家所居。優美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匈奴的苑囿,匈奴單于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在這裡建造了他的幕南王廷—匈奴單于庭,以這裡為中心建立了偉大的匈奴帝國,雄霸整個蒙古高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統一蒙古高原的偉大民族。
五、德嶺山水庫陰山岩畫
德嶺山水庫岩畫德嶺山水庫岩畫
烏拉特中旗的陰山岩畫聞名中外,在溝壑交錯的陰山山脈中,岩壁與陡坡中石頭上鐫刻著各種各樣形象逼真的圖畫。早在5世紀時,就被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發現,並在《水經注》中予以記載,是陰山岩畫最早的記錄。
在德嶺山水庫周邊5km的山區範圍內,有1700多幅陰山岩畫。每幅畫面由若干個單體畫組成,包括有北山羊、盤羊、駱駝、麋鹿、虎、狼、飛禽等動物。還有人物生殖交媾圖案案、人類的狩獵、乘騎、放牧、舞蹈、征戰、巫師做法、以及日月星辰、圓穴等大量的符號、標記等。這些岩畫多採用磨刻的手法,圖案刻痕較寬,線條略顯笨拙,畫面清晰,保存較好,初步推算主要是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匈奴部落的文化遺存。還有兩幅交媾岩畫,一幅上有二人,另一幅上竟有三人,還有八羊圖,雙三狼圖、牽馬圖等等。德嶺山水庫周邊的岩畫群於2010年10月被國家文物局統一評定為“呼仁敖包陰山岩畫群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專家們認為,這些岩畫距今約2000-3000年,屬於青銅器時代。它為研究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遷徙和圖騰崇拜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匈奴族在陰山南北活躍的五百多年裡,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遊牧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中國北方陰山及河套一帶是匈奴帝國的最初活動中心。在西漢中期以前,這裡區被匈奴帝國控制。西漢中期以後,這裡是漢朝安置歸附的匈奴人的主要地點。到東漢以後,整個黃河上游地區又成為南匈奴的駐牧地。可以說,匈奴民族從興起、強盛到衰弱的整個過程中陰山河套一帶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陰山河套一帶見證了匈奴民族輝煌的歷史。
六、古老的嶗溫廟
德嶺山水庫嶗溫敖包德嶺山水庫嶗溫敖包
敖包祭祀
德嶺山水庫南山有一座古廟遺址,叫“嶗溫廟”,亦稱“老本廟”或“太廟”,據《烏拉特中旗史料》記載:老本廟為清代建築,曾經這裡的住持喇嘛是堪布呼畢勒罕,另有普通喇嘛22名。民國二年(1913年)蒙古叛軍侵犯巴彥淖爾市一帶,發生陶什陶之亂。外蒙古西路叛軍進犯中公旗烏拉特草原,經蘆草溝襲擊河套地區,叛軍首領就居住在嶗溫廟,把這裡作為作戰指揮部,焚燒附近德嶺山烏鎮18家商號。晉軍陳希義受命為晉北(防蒙)東路軍司令兼第四旅旅長,進駐陶林(今呼和浩特一帶),派兵前往鎮壓。反擊叛軍,焚燒此廟。
嶗溫廟遺址坐落於蘆草溝下游,距德嶺山水庫大壩約3km處,兩邊山勢險要,在河道的東邊有一處非常平坦的高台,嶗溫廟遺址就散落在這個平台上,只留下一片廢墟,一戶牧民在這裡放牧,圈養。
嶗溫廟雖然已經坍塌廢棄,它的基礎還是清晰可見,嶗溫廟占地約4600多m,總建築面積大約1060m。其中東殿160m,西殿320m,北邊有一排生活用房數間約560m,西北角有一處小房子約20m。房子為石頭砌築。部分牆體還可以看出被焚燒過的痕跡。嶗溫廟南臨一條小河,在河的對岸有一些土牆,無存考證。
在嶗溫廟的北山有一座嶗溫敖包,經歷多年風雨侵蝕,人為破壞已成為一個石頭堆。2015年5月內蒙古綠野山水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經民族宗教部門批准,由希熱廟佛教高僧開光,重新規劃修建嶗溫敖包,建成後佛教高僧對這座敖包又融入了符咒,實屬擁有“靈性”的正宗敖包。敖包直徑16m,高8.66m,共用石料1000多立方。敖包近臨水庫,巍峨莊嚴,守護者一方淨土,為這裡的百姓祈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每年陰曆五月十三,是這座敖包傳承已久的大型祭日,整個祭祀儀式依然按照傳統禮儀進行。每年陰曆五月十二,要對敖包進行全面裝飾,將象徵敖包魂魄的蘇力德古格力(蒙古語馬鬃)重新整理,敖包頂上插上鮮樹枝,拉起五彩拉鏈等裝飾一新。祭日這天,祭祀這座敖包的牧民穿著節日盛裝,扶老攜幼,一大早就從四面八方湧來,把從家帶來煮熟的全羊和奶制食品擺在祭祀台上,然後每家的戶主焚香舉燈,並在彩色拉鏈上拴上憧憬美好吉祥的哈達,意味著向敖包神靈報導。
祭祀儀式開始後,一邊由佛教大師擊鼓跳躍出場,吟唱佛教傳承的祭天詩文,祈求長生天恩澤於大地富庶生機、遠離邪惡,一邊由喇嘛們奏樂誦其藏經“納木達格桑”,祈禱天下安泰、福滿人間。此刻,牧民們無比虔誠地向天地萬物神靈祈求:風調雨順、人畜興旺,而且頻頻舉起手中的招福桶或焚香或替代食品,順時針方向搖晃著,齊聲高呼“呼瑞艾”(天賜吉祥福祿惠顧於你我他和天下萬物生靈)。 祭祀儀式結束時,所有民眾舉著招福桶或焚香,繼續呼喊“呼瑞艾”,按順時針方向繞敖包轉三圈,意思是敖包神靈使他們與天地取得了心靈上的溝通,再次親近了大自然,示意感激之情。
七、神奇的“紅泥潭”
德嶺山水庫紅泥潭德嶺山水庫紅泥潭
烏拉特草原上的海流圖河與阿祁河向南而來最終匯聚到古城腳下的蘆草溝形成一個天然湖泊,與周圍的紅泥山相互映襯人們都稱它為“紅泥潭”。這裡有山、有水、有草原,山坡平緩,溝壑崎嶇,便於遊牧民族安營紮寨,馬隊出行,是遊牧民族最理想的集聚之地。
戰國末年,趙國衰敗,中原戰亂。生活在烏拉特草原的匈奴部落在頭曼單于率領下進攻河套地區。他們經蘆草溝南下越過陰山趙長城奪取了河套“河南地”(今鄂爾多斯、榆林一帶)。匈奴頭曼將鄂爾多斯、榆林一帶交於牡羊河南王統轄。頭曼部落在河套以北的陰山蘆草溝的紅泥潭旁建造了行政中心頭曼單于庭。頭曼單于以這裡為中心建立了北方民族第一個國家政權--匈奴國。
據班固《漢書》記載:陰山地區當年就是匈奴頭曼單于、冒頓單于的根據地之一。這裡有匈奴的支就城、頭曼城、 河城。其中的頭曼城,乃是冒頓單于之父頭曼單于會見貴人、接待使者、處理政務、決斷軍機的衙署所在地。
頭曼城緊鄰紅泥潭,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城北是遼闊的烏拉特草原,西臨海流圖河,北臨阿祁河,水源充足。南有巍峨的陰山山脈防禦。城門向東南緩坡地帶便於馬隊出行。出入陰山有險峻的蘆草溝和棗樹口關塞。陰山南就是富庶的河套平原。
紅泥潭是匈奴曾經的天堂,作為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他們隨季節變化而遷徙的,冬季寒冷時往南是富庶的河套平原水草充足。夏季酷熱蚊蠅難耐時去北地的烏拉特草原避暑。陰山南北自由遷徙這裡正是他們的宜居之地。他們在這裡休養生息,漸漸壯大,統一了整個蒙古高原,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
據有關水利典籍記載:烏拉特中公旗扎薩克(輔國公 )恭格喇布坦,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選定這裡為部落永久定居點。烏拉特部族王爺學習漢族治水的經驗,進行局部生態治理。在“紅泥潭”上遊河槽兩側河灘地上修建了水壩攔截地表徑流,開發成可灌溉的肥沃土地。蒙古王爺拉森甲壩將開發出的土地租給漢人耕種,漢人用所種糧食繳付地租,並將秸稈送給當地牧民,既解決了蒙古族牧民的口糧問題,又提供了牲畜過冬的飼草,這就是史籍上所稱的“蒙地漢租”(又叫甲壩地)。

景點特色

一、同和太草原旅遊
二、水上娛樂:
水上娛樂項目有快艇、竹筏、飛魚、觀光船、情侶船、碰碰船、水上浮橋、水上腳踏車等各種活動項目。可同時接待遊客300多人,是遊客最喜歡的活動項目之一。
三、摸魚池:
摸魚池是人工建造的混凝土建築破面池,建築面積600m,平均水深60cm,水質清澈透底,裡面遊動的大小不一的鰱魚、鯉魚、鯽魚等各種魚類,是大人小孩戲水的最理想的去處。摸魚池的周邊是沙灘和涼亭、燒烤亭,供遊客休閒消遣。
摸魚池緊鄰大海一眼望去心曠神怡。這裡經常舉辦摸魚比賽,人們在水中嬉戲,相互追逐,開心吶喊,笑聲不斷。同時也是同學聚會,旅遊團體活動的絕佳活動項目。
四、兒童水上娛樂場:
建築面積600平米,娛樂設施有水滑梯、水上跳跳床、大黃鴨、水狗、飛魚、水槍、水氣球等。
五、餐飲住宿蒙古包群:
景區規劃設計蒙古包群100頂,現已建成蒙古包60頂。
1、餐飲包群有30頂,其中有直徑21m的大型蒙古包1頂,建築面積650m,內有LED大屏舞台,燈光音響俱全,同時容納300人就餐,是大型團體活動的理想場所。有直徑11m的蒙古包4頂各包同時容納50聚餐,是小型聚會的好場所。另有直徑7m的豪華蒙古包15頂。餐飲區建築面積1630m,可同時接待遊客1000人就餐。
2、住宿包30頂,每個蒙古包可住宿7-10人,內有榻榻米,衛生間、電視機、空調、淋浴等標準實施。可容納200人同時住宿。
六、草原篝火晚會:
草原旅遊最令人嚮往、最熱鬧的活動項目之一。人們一邊欣賞傳統的蒙古族歌舞表演。一邊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糙米、奶茶激情奔放。熱情洋溢的蒙古族姑娘與遠道而來的客人手拉著手跳起傳統的安代舞。滿天星空,歌聲蕩漾把每一位客人帶入這熱情的篝火晚會當中,共同度過這難忘的草原之夜。
六、釣魚活動
景區有庫釣區和池釣區,庫區水面5000多畝,池釣區有水面107畝,水深2米。魚的種類有鏞魚、白鰱、鯉魚、草魚、鯰魚、鯽魚及螃蟹等。這裡是內蒙古自治區釣魚協會指定釣魚基地,是巴彥淖爾市釣魚協會和烏拉特中旗釣魚協會所在地,每年舉辦多場釣魚比賽,2015年8月19日成功的舉辦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二十三屆釣魚比賽。
七、水庫“冬捕節”:
德嶺山水庫冬捕節,是一種傳統的漁業生產方式。很久以前,德嶺山水庫就開始冬季捕魚了。雖然歲月更迭,打冰洞、穿桿、走線、下網、拉網、起魚....冬捕的神秘與神聖依舊。
娛樂項目:冰雕展、魚王爭霸賽、頭魚拍賣、滑冰比賽、冰上陀螺比賽、冰上垂釣、冰上保齡球、冰爬犁等。
八、迎賓、歌舞表演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北方遼闊的大草原上,自古以來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鷹圖騰,他們創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氣息的、具有遊牧民族特色的舞蹈---蒙古族舞蹈。蒙古族舞蹈以其豐富的內容、獨特的草原風格大放異彩,深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蒙古族熱情好客,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擺在客人面前,端上一碗滾燙飄香的奶茶,請客人們品嘗。在問候和笑聲中開始敬酒,主人手捧哈達,托著銀碗、齊眉舉盤,把美酒敬獻在您的面前。用歌聲、哈達、美酒來表達他們對客人的深厚感情。
九、草原那達慕(騎馬、摔跤、射箭)
摔跤、賽馬、射箭是蒙古族的主要體育項目,蒙古語稱“額仁古日班那達慕”(男子三項競技),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草原“那達慕”大會的主要內容。
景區北區是廣袤的同和太牧場,遼闊無邊的大草原像是一塊天工織就的綠色巨毯,綠草與藍天相接處,牛羊相互追逐,牧人舉鞭歌唱,這裡可以騎馬乘駝暢遊草海,可以坐“勒勒車”環湖漫遊,可以臨湖垂釣,盡享草原風光。這裡每年都要舉行草原那達慕大會和各種大型體育、文藝活動。

所獲榮譽

景區榮譽:
2007年7月國家文物局授予“秦長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10月國家文物局授予“陰山岩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9月國家水利部授予“國家水利風景區”榮譽稱號;
2016年11月國家農業部授予“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榮譽稱號;
2016年11月榮獲“內蒙古自治區無公害漁業產品產地”;認證德嶺山水庫魚為無公害產品;
2017年10月國家農業部授予“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榮譽稱號;
2017年12月“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榮譽稱號;

旅遊信息

地圖信息

地址: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