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III號中型坦克

德國III號中型坦克

三號中型坦克是德國20世紀30年代發展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到廣泛使用的一款中型坦克的通用名字。它的官方名字是三號裝甲戰鬥車輛(簡稱Pzkpfw III)。它的生產目的是和其他裝甲戰鬥車輛一起作戰,或者和步兵一起支援四號中型坦克。但是,他很快變得過時了,它所扮演的角色大部分都被增強了火力的I四號中型坦克所代替,但仍然有一些三號中型坦克繼續被用於步兵支持直到戰爭結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號中型坦克
  • 英文名稱:Panzerkampfwagen III
  • 前型/級:二號輕型坦克
  • 次型/級:四號中型坦克
  • 研製時間:1935年
  • 服役時間:1937年
  • 定型時間:1936年
  • 國家:納粹德國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研製歷程,生產裝備,技術特點,基本設計,火力設計,防護設計,通訊設計,性能數據,服役動態,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1935年,由德軍將領古德里安提出的“裝甲部隊構想”進一步明確化,這一構想的主要內容包括需要研製兩種基本型的中型坦克。其中一種陸軍兵器部擬定了一些計畫,即生產一種最大重量為24000千克,最高速度為35千米/小時的中型坦克。它的目的是作為德國裝甲師的主戰坦克,有能力與敵方坦克交戰並摧毀它,這就是後來定型生產的三號中型坦克。

研製歷程

裝甲部隊構想制定之後,德國武裝部將這兩種基本型戰鬥坦克的研製任務傳遞給柏林的萊茵鋼鐵-博爾西格、埃森的克虜伯、紐倫堡的MAN和柏林的戴姆勒-賓士4家公司,由他們競標研製。同時為了掩人耳目,在研製過程中將三號中型坦克稱為ZugfuhrerWagen(ZW)牽引引導車,或“排指揮車”或“中型拖拉機”。
“排指揮車”在剛剛進入設計階段的時候,武裝部和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在主炮的設計上產生了很大的分歧。武裝部傾向於37毫米主炮,而古德里安和其他一些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則主張使用50毫米主炮。基於德國步兵大量裝備37毫米反坦克炮(37mm Pak 35/36 1,/45),從彈型統一考慮“排指揮車”最終選擇了37毫米主炮。並且如果坦克安裝同樣口徑的火炮,則只需要生產一種火炮和炮彈。同時,“排指揮車”保留了大直徑的炮塔座圈,這一方面可以安裝更重的火炮,因為新的車輛是被用來做先頭部隊的攻擊坦克編隊;另一方面也便於將來進一步改造升級,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使得三號中型坦克的使用時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延長,將退役期推遲了兩年以上。
1936年,柏林的戴姆勒-賓士公司生產出第一輛原型車(ZW)。幾乎與此同一時間,亨舍爾和MAN與提供了他們設計的原型車。1936年到1937年間,他們的樣車和賓士公司的原型車在卡馬斯道爾夫和烏爾姆進行了廣泛的地面測試。測試結果證明,戴姆勒-賓士公司的設計是最好的。1937年初,賓士公司從武裝部那裡拿到了第一型車(0系列)的訂單。

生產裝備

1937年5月,戴姆勒·賓士公司生產了第一輛三號中型坦克A型,這輛底盤編號為60101的坦克開啟了屬於三號中型坦克的新時代。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三號中型坦克A型只有15噸重,裝甲厚度僅15毫米,裝備37毫米炮,屬於輕型坦克範疇,但它開創了5名乘員的編制標準,為日後枝繁葉茂的三號中型坦克車族奠定了基礎。
後來在三號中型坦克原型車(A型)的基礎上,德軍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和摸索,發展出了前期的短身管E-H型、使用長身管的J-M型等3個系列型號。
只有一小半部分三號中型坦克參加了1939年入侵波蘭的戰鬥。但在1940年5月8日,已有349輛三號中型坦克在第十九裝甲集團軍服役,並在“黃色計畫中”承擔了對阿登森林地區的突破任務。

技術特點

基本設計

三號中型坦克設計有一個速射主炮(37毫米反坦克步兵炮改進型),大大增強了其戰鬥時對步兵的支援能力。此外,五名成員的設計也使得坦克內部分工較為合理,而無線對講系統的配備,則方便了成員的內部交流。動力方面,110馬力變速箱的設計為三號中型坦克提供了充足的行駛速度,但同時懸掛和車輪系統也因之被屢次大幅度改進。
裝甲厚度的設計在不同型號的三號中型坦克上各有不同,但總體而言都沒有超出車重的合理範圍。

火力設計

三號中型坦克最初打算是作為德國的主戰坦克,特別是用來對抗大部分敵軍坦克的。但是,當它碰上KV-1T-34坦克的時候,其外觀設計被證明處於劣勢。為了滿足不斷發展的需要以對付這些坦克,三號中型坦克裝備了50毫米 KwK 39L/60火炮,並使用了更厚的裝甲,因為T-34確實是一個很厲害的對手,這仍然未能解決這一問題——對抗KV-1坦克。因此,在1942年,三號中型坦克N型使用短身管75毫米KwK 37L/24 火炮,低速的設計是為步兵和近距離作戰提供支援工作。
三號中型坦克炮管特寫三號中型坦克炮管特寫

防護設計

三號中型坦克A型到C型在四周都裝有15毫米、略為傾斜的均質鋼裝甲,頂部和尾部分別是10毫米和5毫米的裝甲。這很快就被確定厚度不足,其後的D、E、F和G型的裝甲厚度增加到30毫米,H型另外有一塊30毫米的表面硬化裝甲安裝在車體前部和尾部。三號中型坦克最初的J型的前方與後方擁有更堅實的50毫米鋼板,而後期的J、L、M型號擁有另外一層20毫米的裝甲前方船體和炮塔。這個額外的正面裝甲在1941年和1942年對於三號中型坦克來說是比較有效的,因為當時的大多數英國和前蘇聯的反坦克炮都是從前方開炮,但是兩側還是有可能遭受到敵人的反坦克炮的攻擊。異常沉重的後方裝甲對於三號中型坦克來說是一個問題,因為這與其作戰價值是不相稱的。

通訊設計

三號中型坦克乘員5人,分別為車長、炮手、裝填手、駕駛員和通信員。需要指出的是,三號中型坦克是第一輛在坦克內部裝備通信聯絡系統從而實現內部通信的坦克。同時,新式的聯絡系統大大方便了車內成員之間的相互溝通,這為坦克之間的協同作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由於這個原因,後來所有的坦克都配備了這種系統,這也證明了這種裝備是非常有效的,該類型系統最終發展成為未來所有新型坦克的標準配置。

性能數據

項目
說明
總重
22噸
全長
5.52米
乘員
5人(車長、炮手、裝填手、駕駛員、通信員)
裝甲厚度
70mm
主要武器
Kwk36/37 mm坦克炮(A-F型);Kwk38/50 mm坦克炮(F-J型);Kwk39/50 mm坦克炮(J-M型);Kwk37/75 mm坦克炮(N型)
次要武器
兩挺MG34/42機槍
輸出功率
295匹馬力
推重比
12匹/噸
最大速度
40千米/小時(平地)

服役動態

三號中型坦克主要是用於對波蘭法國前蘇聯北非的戰爭上,還有一些在諾曼第和1944年荷蘭阿納姆戰鬥中使用。
黨衛軍第三“骷髏”裝甲師被損毀的三號中型坦克黨衛軍第三“骷髏”裝甲師被損毀的三號中型坦克
三號中型坦克被設計為專對付敵方裝甲戰鬥車輛,並與支援步兵的四號中型坦克並肩作戰,大量使用於德軍戰爭較為活躍的1941年至1942年。從1936年至1943年,德國共生產約5700輛三號坦克,並以其與底盤為基礎的更加發展出大名鼎鼎的三號突擊炮,並一直生產使用到戰爭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