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標準化學會

德國標準化學會

德國標準化學會。德文名稱: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 e.V.德文縮寫: DIN 。德國最大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公益性標準化民間機構。成立於1917年。總部設在首都柏林。通過有關方面的共同協作,為了公眾的利益,制定和發布德國標準及其他標準化工作成果並促進其套用,以有助於經濟、技術、科學、管理和公共事務方面的合理化、質量保證、安全和相互理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國標準化學會
  • 外文名:German Institute for Standardization
  • 德文名: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
  • 簡稱:DIN
  • 類型:公益性標準化民間機構
  • 成立時間:1917年
  • 總部:柏林
簡介,歷史背景,組織機構,貢獻,

簡介

德文名稱: 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 e.V.
德文縮寫: DIN 1917年5月18日,德國工程師協會VDI)在柏林皇家製造局召開會議, 決定成立通用機械製造標準委員會,其任務是制定VDI規則。同年7月,標準委員會建議將各工業協會制定的標準與德國工程師協會標準合併,通稱為德國工業標準(DIN)。1917年12月22日通用機械製造標準委員會改組為德國工業標準委員會(NDI)。該委員會覽於其標準化活動早已超越了工業領域, 遂於1926年11月6日改名為德國標準委員會(DNA)。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6~1945),該委員會停止活動。1946年10月經四國管制委員會同意,德國標準委員會曾作為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雙方代表組成的機構在全德境內開展工作。1954年民主德國標準化局成立,德國標準委員會就成了聯邦德國的標準化機構,但在民主德國境內仍設有辦事機構,直到1961年才撤銷。 1968年民主德國宣布退出 DNA。自此以後 ,DNA的活動僅限於聯邦德國和西柏林。 1975年5月 21日德國標準委員會改為現稱。同年 6月 5日 DIN與聯邦政府簽訂一項協定:聯邦政府承認 DIN是聯邦德國和西柏林的標準化主管機構,並代表德國參加非政府性的國際和區域標準化機構。 1990年 4月 3日,德國實現統一,民主德國標準化、計量與商品檢驗局(ASMW)停止活動。

歷史背景

DIN最初為德國工業標準(Deutschen Industrie-Normen;DI-Norm)之略稱。 l975年 DNA改名為德國標準化學會(DIN)後, DIN遂成"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 e.V."之縮寫,同時仍作為德國標準(Deutschen Normen)的代號,但已失去了原來的含意。

組織機構

①全體大會: DIN的最高權力機構,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②主席團及其委員會:主席團是全體大會的常設機構,由至少 30名最多 50名委員組成。主席團設主席 1名,副主席 2名,常務會長 1名。主席團下設 5個委員會:標準審查委員會、消費者委員會、德國合格評定委員會、財務委員會和選舉委員會。③總辦事處: DIN的實際工作機構,總部設在柏林,並在科隆設有分部。總辦事處由 DIN會長主持全面工作,下設會長辦公室、標準化部、合格評定部、國際關係部、行政管理與出版部。標準化部主管國內標準化工作。④標準委員會: DIN的技術工作機構,下設工作委員會,工作組以及分委員會。 1998年,共設有標準委員會 88個,工作委員會4 600個。全國約有30 000人參加各級技術機構的活動。⑤德國技術規則信息中心(DITR):對國內外標準文獻進行收集、加工、存儲、諮詢、服務的機構,由行政管理與出版部管轄。DITR是德國的 WTO諮詢點。 1998年 DIN有團體會員 5 700個,沒有個人會員。

貢獻

1918年 3月,德國工業標準委員會制定發布了第一個德國工業標準(DI-Norm l錐形銷)。DIN制定的標準幾乎已經涉及建築工程、採礦、冶金、化工、電工、安全技術、環境保護、衛生、消防、運輸、家政等各個領域。截至1998年底,共制定發布了 2.5萬個標準,每年大約制定 1 500個標準。其中80%以上已為歐洲各國所採用。
DIN於 1951年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由DIN/VDE聯合組成的德國電工委員會(DKE)代表德國參加國際電工委員會( IEC)。 DIN還是歐洲標準化委員會(CEN)、歐洲電工標準化委員會(CENELEC)和歐洲電信標準學會(ETSI)的積極參加國, 並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979年,中國標準化協會與德國標準化學會代表團進行了互訪, 並簽訂了雙邊合作協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