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亞洲研究院

微軟亞洲研究院

微軟亞洲研究院是微軟公司在海外開設的第二家基礎科研機構,也是亞洲地區僅有的兩個基礎研究機構之一(另一個是微軟印度研究院)。微軟亞洲研究院是微軟公司在亞太地區設立的基礎及套用研究機構,也是微軟在美國本土以外規模最大的研究機構。

微軟亞洲研究院從事自然用戶界面、新一代多媒體、計算機科學基礎等領域的研究,致力於推動計算機科學前沿發展,著眼下一代革命性技術的研究,助力微軟實現長遠發展戰略。微軟亞洲研究院提倡開放、自由、平等的學術風氣,承諾為研究人員提供豐富的研究資源和長期的支持,鼓勵研究人員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富於冒險的精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微軟亞洲研究院
  • 外文名:MSRA
  • 投資時間:1998年11月5日
  • 投資方微軟公司
  • 地點:北京
機構簡介,機構發展,公益事業,管理團隊,科研環境,網路設備,伺服器,研究方向,各組職能,用戶界面,互動設計,機器學習,數據智慧型,自然語言,語音,微軟數字,系統研究,無線網路,平台元件,網路圖形,視覺計算,網路媒體,搜尋挖掘,自然語言,理論組,微軟合作,大事記,榮譽實力,

機構簡介

1998年11月5日,微軟公司投巨資在北京成立微軟中國研究院, 並於2001年11月1日將其正式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微軟亞洲研究院是微軟公司在海外開設的第二家基礎科研機構,也是亞洲地區第一家基礎研究機構。這一戰略投資顯示了微軟公司對中國及整個亞太地區經濟發展潛力的巨大信心和對本地區信息產業發展的鄭重承諾。
微軟亞洲研究院微軟亞洲研究院
微軟研究院的使命是使未來的計算機能夠看、聽、學,能用自然語言與人類進行交流。在此基礎上,微軟亞洲研究院正以最大的熱情,為滿足亞洲特別是中國市場在未來5-10年對於計算技術的需求奠定堅實的科研基礎而努力。同時,微軟亞洲研究院還積極配合亞洲各國政府的科技產業政策,為促進信息產業和網際網路技術在亞洲地區的發展、推動整個地區的技術創新和進步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微軟亞洲研究院提倡開放、自由、平等的學術風氣,承諾為研究人員提供豐富的研究資源和長期的支持,鼓勵研究人員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富於冒險的精神。

機構發展

自1998年11月5日成立以來,微軟亞洲研究院發展極其迅速。已經擁有在數字多媒體、多通道用戶界面、無線及網路及數字娛樂等領域的200多位優秀的科研技術人員。他們中的許多領軍人物是從海外歸來的、在各自的學術領域有很高造詣的年輕學者。研究院成立到2004年共在國際一流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000多篇,並已有多項技術成功轉移到微軟公司微軟的核心產品當中,如Office XP、Office System 2003、Windows XP、Windows XP Media Center Edition、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以及微軟下一代作業系統Longhorn。
微軟亞洲研究院微軟亞洲研究院
2003年11月4日,在慶賀微軟亞洲研究院成立5周年的歷史時刻,微軟研究院在亞洲的另一重要職能機構--微軟亞洲工程院宣布成立。微軟亞洲工程院將以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科研成果為依託,創造關鍵技術、為微軟亞洲研究院核心技術的孵化提供有力保證。同時,微軟亞洲工程院還將嘗試開發滿足亞太區用戶"特殊"需求的技術和產品,改善和提升亞太區用戶使用計算機的體驗。
自1998年到2008年,微軟亞洲研究院一直努力營造一種奮發、進取與和諧的科研環境,始終強調自由、真誠和平等,強調成員之間的相互信賴、相互尊重與相互協作。研究院承諾為每一位才華橫溢的研究員提供長期性的支持,這種支持包括充裕的科研經費、豐富的研究資源以及開放自由的科研環境。研究院鼓勵研究人員樹立長遠眼光和富於冒險的精神;鼓勵研究人員要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在第一時間接觸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傾聽產業先驅的聲音,並與高校和研究機構進行持久而有效的合作。

公益事業

微軟亞洲研究院一直極為關注中國的教育事業的發展。到2003年,微軟亞洲研究院代表微軟公司為中國高校捐贈了價值達3000萬元人民幣的軟體,作為" 微軟長城計畫"的具體實施者,微軟亞洲研究院在微軟"長城計畫"實施近兩年時間裡,與國內60餘所高校在學術交流、研究合作、教師培訓、教材編寫、義務授課、人才培養、軟體學院支持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2004年 和2005年,中國教育部分別授予微軟亞洲研究院"捐資助教特殊貢獻獎", 以感謝微軟公司在支持中國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與此同時,微軟亞洲研究院也一直關注著整個亞太區的教育事業發展,已和台灣、香港、新加坡、韓國、日本、澳大利亞國家和地區的許多著名高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合作關係。
人員人員
微軟亞洲研究院支持北京大學70餘項科研合作項目,涉及圖形圖像、人工智慧、新媒體、軟體工程、自然語言處理等多個研究領域,先後有近80餘名北京大學的老師及200多名學生參與其中。此外,已經有500多名北京大學優秀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到微軟亞洲研究院訪問實習,他們在微軟開放的學術環境和傑出的研究員的指導下,短時間內取得了學術上的重大進步。而微軟亞洲研究院也有超過40餘位研究員參與到和北京大學聯合開設的多門創新技術課程中。雙方還多次聯合舉辦在亞太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交流活動。

管理團隊

院長 洪小文博士
洪小文博士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負責研究院在網際網路搜尋、數據挖掘、語音技術,及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系統、無線與網路、平台器件以及媒體通信等領域的研究管理工作。洪博士同時還負責搜尋技術中心(STC)及MSN/Live在中國搜尋產品的開發。
回到中國之前,洪博士曾擔任微軟公司自然互動服務部門的架構師,在架構和技術層面上對微軟語音伺服器、自然用戶界面平台和微軟支持平台等諸多獲獎產品的開發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洪博士1995年加入微軟總部任高級研究員。此前,洪博士曾任蘋果公司的Apple-ISS研究中心的技術總監,帶領其團隊研發出蘋果中文聽寫機產品並獲得多項工業界大獎。
洪小文博士是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Fellow)和《Communication of the ACM》期刊的編委,在多種國際著名學術刊物及大會上發表過100多篇的學術論文。洪博士畢業於台灣大學,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之後繼續深造於卡內基梅隆大學,並先後獲得計算機科學碩士及博士學位。
常務副院長 馬維英博士
作為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常務副院長,馬維英博士負責帶領研究團隊從事網際網路搜尋和數據挖掘、自然語言計算以及人機互動等領域的研究工作。過去幾年裡,馬維英博士的研究團隊已經有大量的核心技術轉化進微軟搜尋和線上服務產品中。他的團隊還在國際重要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發表了許多高水平論文,包括國際信息檢索大會(SIGIR)、國際網際網路大會(WWW)和國際多媒體大會(ACM Multimedia)等。在馬博士的帶領下,他的團隊在網際網路搜尋和數據挖掘以及多媒體信息檢索等研究領域的突出成就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
在2001年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之前,馬維英博士從1997年開始一直在美國加州的惠普實驗室工作,從事多媒體自適應傳輸和移動網際網路的分散式多媒體服務系統的研究。從1994年到1997年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馬維英博士參與了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Alexandria數字圖書館(Alexandria Digital Library)項目,在此過程中,他開發的網際網路圖像檢索系統Netra被其他研究人員廣泛引用,並且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圖像檢索系統之一。
馬維英博士是ACM信息系統學刊(TOIS)和ACM/Springer多媒體系統學報的編委。同時,他是第17屆國際網際網路大會(WWW)的程式委員會聯合主席,2007環太平洋多媒體大會(PCM)的程式委員會主席,2008亞洲信息檢索研討會(AIRS)聯合主席。馬維英博士曾經擔任過2005國際多媒體建模大會 (MMM) 、2005國際圖像和視頻檢索大會 (CIVR) 的聯合主席。另外,他還參與組織其他許多國際重要會議並擔任程式委員會成員,比如ACM Multimedia, SIGIR, CIKM, KDD, 和WWW等學術大會。迄今為止,馬維英博士已經在網際網路搜尋、信息檢索、基於內容的圖像檢索、數據挖掘、自適應內容傳輸和移動訪問等領域發表了250餘篇論文。
馬維英博士於1990年本科畢業於台灣清華大學電氣工程系,之後於1994年和1997年分別獲得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UCSB)電氣和計算機工程系碩士和博士學位。
常務副院長 郭百寧博士
郭百寧博士現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主要從事網路圖形學技術、基於網路套用的虛擬環境技術、幾何模型、基於圖像的模型和繪製、紋理合成、真實感圖形圖像技術等領域的研究。
郭百寧博士是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視覺及計算機圖形學會刊的副主編。他曾經擔任過國際程式委員會的委員,參加過多屆國際圖形學大會,包括美國計算機學會舉辦的國際計算機圖形學大會(ACM SIGGRAPH),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舉辦的國際計算機可視化大會(IEEE Visualization),歐洲計算機繪製技術大會(Eurographics Symposium on Rendering),亞太計算機圖形學大會(Pacific Graphics),美國計算機學會舉辦的虛擬現實軟體與技術大會(ACM Symposium on Virtual Reality Software and Technology),美國計算機學會舉辦的固體與物理建模大會(ACM Symposium on Solid and Physical Modeling)。郭博士在國際著名雜誌和學術會議上發表了七十多篇學術論文並擁有四十多項技術專利。
郭百寧博士於1999年加盟微軟中國研究院(亞洲研究院前身)。此前他是美國英特爾公司矽谷總部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負責下一代圖形系統的研究。郭百寧博士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在北京大學獲得學士學位。
常務副院長 趙峰博士
趙峰博士,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主要負責機算機系統、無線與網路、硬體計算、軟體分析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在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之前,趙博士是微軟總部雷德蒙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員,負責網路嵌入式計算組。他領導開發了微軟研究院感測器塵粒、微型網路服務、SenseWeb和SensorMap、數據中心基因組、焦耳計量器以及GAMPS數據壓縮。 藉助多項趙博士研發的技術,如今的微軟數據中心被譽為全球儀表化與監控最為密集的雲計算基礎架構。
趙博士是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 Fellow),《美國計算機學會感測網路彙刊》(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的創刊總編輯,並且撰寫或合作撰寫了超過100篇技術論文和書籍,其中包括摩根考夫曼出版的《無線感測器網路:信息處理方法》(與Leo Guibas合著)。趙博士獲得過許多獎項,其中包括美國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青年研究獎(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與美國海軍研究局青年研究獎(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ONR)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他的研究曾被BBC國際頻道,商業周刊及科技評論等著名新聞媒體報導。
趙博士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並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 獲得電機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在加入微軟之前趙博士曾在位於矽谷的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擔任首席科學家工作,領導該中心的感測器網路研究,並任教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史丹福大學
技術戰略總監 張益肇博士
張益肇博士於1999年7月加盟微軟亞洲研究院,從事語音方面的研究工作。 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資深技術戰略總監,負責研究項目溝通,智慧財產權資產管理,新的研究課題管理。履任微軟亞洲研究院新職位之前,張博士任微軟亞洲工程院副院長,是2003年工程院的創建者之一。在工程院,他帶領團隊開發Windows MobileWindows的產品,並建立起一支多學科技術產品孵化的團隊。在加入工程院之前,張博士曾擔任研究院語音組主任研究員和高校關係總監,他的團隊成功的把漢語國語語音識別引擎轉化到了中文版Office和Windows中。
他曾是Nuance Communications公司研究部的創始人之一,該公司是電信領域自然語言界面研究的先驅。在Nuance工作期間,他曾從事自信度分析,聲學建模,語音檢測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他領導研究人員開發了 Nuance產品的日文版本,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開放式日語語音識別系統。他還曾在麻省理工的林肯實驗室開發出了新的語音識別算法,在東芝 ULSI 研究中心發明了一種新的電路最佳化技術,在通用電氣公司的研發中心開展了模式識別方面的研究。
張博士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獲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他在國際著名的雜誌和學術會議上發表了多篇關於語音技術和機器學習方面的論文,是多項專利的擁有者。
副院長 李世鵬博士
李世鵬博士於1999年5月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現任副院長、首席研究員及多媒體計算組主任研究員。李博士同時負責協調微軟亞洲研究院多媒體領域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興趣為信號與圖像處理、媒體內容分析、圖像與視頻編碼、高畫質電視技術、多媒體在無線與網路上的通信與線上播放技術、可伸縮媒體編碼技術、套用層網路技術、數字著作權管理、無線通信與網路、P2P網路技術、新媒體格式及系統、多媒體廣告技術、數字醫療及用戶意向挖掘等等。
從1996年10月至1999年5月,李博士在美國Sarnoff公司(前身為David Sarnoff研究中心及RCA實驗室)多媒體技術實驗室任研究員。李博士致力於廣泛的多媒體領域的研究工作。他對MPEG-4和H.264國際標準里圖像和視頻編碼技術作出重大貢獻。1998年他發明和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個高質量低成本的高畫質電視解碼器。早在2000年他就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發起了P2P傳輸流媒體的研究工作。他帶領他的團隊在2001年率先成功地研發了橫跨太平洋的基於可伸縮視頻編碼的流媒體系統原型。他是可伸縮編碼的倡導者並對H.264/AVC國際標準里的可伸縮擴展標準的制定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他於2006年首先提出5“D”的多媒體2.0概念,對新一代網際網路多媒體的研究和發展指出了方向。他在圖象/視頻處理、壓縮和通信、數位電視、多媒體及無線通信領域寫作和合著超過200多篇國際學術論文,還擁有60多項被批准的和90多項正在被批准的相關美國專利。他合著了Marcel Dekker出版的專著《多媒體系統、標準和網路》(2000)、Wiley & Sons出版的《Wiley通信大百科全書》(2003)、Academic Press出版的《IP與無線網路中的多媒體》(2005)中的有關多媒體編碼的章節。他合編了SPIE出版的《視覺通信及圖像處理專刊》(2005)以及Springer出版的《計算機科學講座:多媒體信息處理進展》(2008)。
李博士是IEEE電路和系統協會視頻信號處理和通信委員會秘書長、多媒體系統與套用委員會會員,IEEE通信協會多媒體通信委員會委員,IEEE信號處理協會多媒體信號處理委員會歷任委員。他現任《IEEE視頻技術的電路與系統》期刊及《視頻通信和圖像表達》期刊的副主編。他擔任過IEEE PCM2000特殊程式主席、IEEE PCM2001會務主席、VCIP2005程式主席、Packet Video 2006大會主席、ICME 2006領域主席、IEEE ISM 2006宣傳主席、IEEE PSIVT 2006主題主席、IEEE SiPS 2007評獎主席、IEEE ICME 2007特殊程式主席、PCM 2008的程式主席、及ISCAS 2009領域主席。他還擔任著VCIP 2010和CIVR 2010的大會主席。李博士同時還在幾十個國際多媒體大會上擔任過技術委員會委員。
李博士是山東大學四川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的客座教授,同時也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兼職博導。
李博士於1988和1991分別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系學士和碩士學位。他於1996年獲得美國賓州Lehigh大學的電機系博士學位。他曾於1991至1992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系任助教。
李博士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歷史上至今唯一的一個兩次(1987、1991)郭沫若獎學金的獲得者。他也是第一個同年獲得兩次Sarnoff成就獎的研究員 (1997)。李博士曾獲得VCIP 2007最佳論文獎、MMSP 2008最佳論文獎(海報)、以及《IEEE視頻技術的電路與系統》期刊(2009)最佳論文獎。他指導的學生獲得了VCIP 2005最佳學生論文獎。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十年中,李博士培養了三位MIT TR35獎(世界上35歲以下的最有潛力的35位創新者)的獲得者。
副院長 張崢博士
張崢博士於2002年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多媒體組,任項目負責人。張崢博士是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兼首席研究員,負責系統和網路研究領域(含系統研究組和無線和網路研究組)。張崢博士曾任多個國際會議技術委員會委員,包括IPTPS, ICDCS, WWW, USENIX MobiSys,USENIX ATC等。
張崢博士1984年就讀於復旦大學電子工程系;1987年作為復旦大學首批本科跳級的13名學生之一進入研究生課程;1990年赴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留學;1992年獲碩士學位後,於1993年春轉至伊利諾思香檳分校求學(UIUC),並於1996年秋獲得博士學位。 此後,張崢博士一直在惠普中央實驗室工作,其研究領域涉及高性能超級計算機系統結構和大規模分散式系統, 有多項成果在國際相關會議發表,取得專利,並成功轉移到產品中。
張崢博士也是網路雜誌《新語絲》和 《 國風》的創辦人之一,以“竹人”為筆名主持編輯《海外留學生年度詩選》首二卷,並曾在 《國風》主持 《藝廊》及 《半瓶詩鋪》專欄。
副院長 宋羅蘭
宋羅蘭於1994年加入美國微軟任系統工程師,之後前往東京負責微軟在中國、日本、韓國、台灣、香港等國家及地區的商業套用系統開發,包括銷售、市場、客戶支持、人事以及行政。她成功管理過多個關鍵項目並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管理經驗。她建立了一個全新的亞洲區IT團隊:從招聘人才,制定戰略計畫,到管理幾百萬美金的運作資金。因為出色的工作,宋羅蘭被提升為高級地區IT經理,負責亞洲12個子公司的業務。
1999年宋羅蘭回到美國總部擔任高級項目經理,負責系統設計、開發、測試以及公司網站的後台主要系統運作支持。其後,她作為高級商務經理,開發全球技術社區,並與亞洲、歐洲、非洲、以及拉美的團隊一起將“MVP”(最有價值的專家)推廣到全球,使之成為全球技術社區最成功的項目之一。
經過19年的海外生活,宋羅蘭於2004年8月回到北京出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高校關係部總監,負責整個亞洲地區的高校關係。她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並希望她的熱情與經驗能夠幫助年輕一代挖掘並能完全發揮他們的潛質。

科研環境

簡介
管理模式與文化理念不應成為任何渴望創新的公司和機構前進的障礙與發展的瓶頸。為此,微軟亞洲研究院一直在努力營造一種奮發、進取與和諧的環境。我們始終強調自由、真誠和平等,強調成員之間相互信賴、相互尊重、相互協作。資歷的區別和級別的差異都不能夠阻礙成員之間坦率地交換意見和探討問題。
微軟銀光微軟銀光
微軟亞洲研究院承諾為每一位才華橫溢的研究人員提供長期性的支持。研究院鼓勵每一位研究人員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富於冒險的精神;鼓勵研究人員要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包括第一時間接觸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傾聽產業先驅的聲音,也包括與不同高校和研究機構間進行持久而有效的合作。
在2007年,微軟亞洲研究院在微軟中國實驗室,用以在英特爾架構伺服器平台上測試下一代互連技術。該微軟實驗室提供的初始技術配置將主要側重於微軟新產品研發,存儲伺服器集群解決方案。InfiniBand體系結構已發展成為一款領先的集群技術,中國眾多數據中心在初期技術部署中均採用了該體系結構。微軟實驗室將不斷拓展其技術範圍,並在未來提供對支持128位遊戲的伺服器解決方案的測試。
微軟計算機與網路實驗室旨在為研發人員提供一個良好的存儲和研發環境。使研發人員能更好的運行網路套用技術及最新軟體,提高從INTERNET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滿足研發人員對產品套用需要。

網路設備

45台伺服器分為4個機櫃,用DLINK 24口1000M交換機連線。每台伺服器器都獨占1000M網路頻寬,便於數據的實時高速傳輸。

伺服器

微軟實驗室提供的是研發的快速處理與存儲要求,在主機室設有網關伺服器、WWW伺服器、MAIL伺服器、FTP伺服器、elnet伺服器及媒體研發服務等多台伺服器。考慮到大規模上網的壓力,研發伺服器採用P4 XEON 3.06(533MHZ)雙CPU,1G記憶體,250G*4(SATA)硬碟的高性能計算機。

研究方向

微軟亞洲研究院將主要從事以下五個方向的研究:
新一代用戶界面:開創新的技術,讓人們能夠用更自然,更多元的方式和機器"交談",讓使用計算機像與人交談一樣自然。研究院目前有多通道用戶界面組、語音技術組和自然語言組在各自領域進行探索。
成立的項目成立的項目
新一代多媒體:為用戶創造新的上網體驗,讓多媒體能自動適應環境,擁有互動式操作,並在網上快速可靠地傳送。網際網路將成為新一代多媒體的中心。研究院目前有網路多媒體組、多媒體計算組及信息系統及管理組等正在各自領域進行研究。
無線及網路技術:擺脫線的束縛,將PC時代強大的計算能力及多媒體套用擴展到無線網路環境中,實現真正的端對端的服務。研究院目前有無線網路組在這一領域進行研究。
數字娛樂技術: 創造出更具網路化的、互動性更強的和極具真實感的全新的數字娛樂技術。完全滿足人類豐富的想像力,充分實現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給用戶帶來更豐富多彩體驗,讓人類隨時都能共享彼此的歡樂。研究院的網路圖形組、視覺計算組、語音組及無線和網路技術組正從不同方向開展研究。
網際網路搜尋與數據挖掘:將致力於將數據挖掘、機器學習與知識發現等技術與信息分析、組織、檢索與可視化的過程相結合,將網際網路搜尋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李開復李開復

各組職能

用戶界面

用戶界面組研究和探索先進的用戶界面技術,以實現更加自然的用戶界面。研究如何組合這些還不夠完美的支持自然的人機互動方式的新技術,從而包容人機互動的多種方式,達到超越單一方式的協同效果。
微軟亞洲研究院

互動設計

互動設計組側重於在人機互動的用戶體驗和硬體技術方面進行創新設計,既探索傳統人機互動方式,而且研究基於社會化網路的互動。長遠的目標是通過設計和硬體創新重新定義未來網際網路與計算機的用戶體驗。

機器學習

機器學習組致力於研究如何從海量數據中發現知識。研究包括:統計學習、知識發現、模式識別、文本挖掘、最最佳化算法、博弈論和海量多元數據的信息檢索,可用來分析的數據包括了文本、圖形、網際網路日誌以及軟體使用的數據。

數據智慧型

微軟亞洲研究院數據智慧型和工具組致力於研究並開發面向未來的數據驅動與網際網路驅動的軟體和服務。

自然語言

日益累積的數據使得信息的獲取越來越困難,同時WindTouch技術語言的障礙也變得越來越嚴重。自然語言計算組正集中精力於相關的研究課題上,其中包括多國語言文本分析、機器翻譯、跨語言信息檢索和自動問答系統等。

語音

語音組的工作就是把語音交流平穩、可靠地嵌入計算機。研究工作集中在口語識別與合成技術、人機語音互動作用、以及豐富人與人之間的語音通信。
微軟亞洲研究院

微軟數字

微軟數字廣告技術北京實驗室是微軟廣告中心和微軟亞洲研究院聯合建立的一個實驗室,致力於為微軟廣告中心研究和孵化尖端的廣告技術。保持微軟數字廣告技術的領導力,包括在付費搜尋、上下文相關的廣告和針對用戶行為的廣告等方面。

系統研究

系統組的研究致力於大型分散式系統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領域包括:點對點的系統和協定、大規模分散式存儲系統、分散式系統開發、以及模擬平台、分散式協定的正確性和性能。

無線網路

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無線與網路組從事移動計算及網路方面的基礎與技術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無線網路、移動系統、手機計算、嵌入式系統、安全、及全新網路模式。我們的研究方法是理論與實踐並重,通過構建實際系統以驗證理論結果,並通過實驗來提煉系統原理。

平台元件

平台元件組從事與硬體相關的研究。

網路圖形

網路圖形組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圖形系統、圖形平台以及遊戲技術幾個方面。網路圖形組利用其圖形研究方面廣泛的專業知識來創建前沿的圖形技術,包括微軟的圖形系統和平台以及DirectX和XDK遊戲平台 silverlight技術
微軟亞洲研究院

視覺計算

視覺計算組的研究課題涉及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機器學習、圖像/視頻的編輯和檢索等領域中的最前沿的問題,一些代表性項目包括:人臉實時檢測和跟蹤、人臉識別、三維人臉建模,數碼相冊管理,基於圖像的光照計算、圖像拼圖、視頻蒙太奇、視頻修復、2D/3D目標跟蹤以及MSN線上視頻聊天中的數字特效等。

網路媒體

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網路多媒體組進行最前沿的研究,以實現無縫的媒體生態系統。微軟亞洲研究院多媒體通信組旨在開發引人入勝的應用程式與服務,以推動在不同網路條件下,跨平台的通信與協作技術的發展。

搜尋挖掘

研究如何挖據深層網際網路結構,以實現對多個線上資料庫的一站式搜尋,並利用網頁布局結構提高連結分析和排序算法的性能;開發能處理大規模數據並快速適應新主題的分類和聚類算法,以適應網際網路的動態特點。

自然語言

自然語言計算組正集中精力於研究包括多國語言文本分析、機器翻譯、跨語言信息檢索和自動問答統等課題。

理論組

微軟亞洲研究院理論組的目標是推進計算機科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並與研究院其他研究組、微軟其他部門,及學術界密切合作,解決科學研究與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具有挑戰性的算法和理論問題。

微軟合作

微軟亞洲研究院內設高校關係部通過多種形式的項目和活動,幫助提升亞太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信息科學技術學科基礎研究水平,幫助提高亞太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人才培養質量,為亞太地區信息產業整體實力尤其是人在微軟亞洲研究院與中國高等學校合作的歷程中,
“長城計畫”的簽署、實施是重要的歷程碑事件。2002年6月,雙方聯合簽署《中國教育部與微軟公司合作備忘錄》,微軟亞洲研究院開始在教育部的指導下,更有體系、更有針對性的與中國高校開展合作。基於雙方良好的合作基礎,2005年雙方續簽備忘錄,開始實施第二期“長城計畫”。才競爭力的提升貢獻力量。
高校關係部的工作圍繞人才培養、研究合作、課程建設、學術交流四條主線,開展了微軟精品課程支持計畫、微軟主題研究支持計畫、微軟創新研究基金、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聯合進行基礎研究項目資助等項目支持活動;與高校攜手建立聯合實驗室,成立微軟學生技術俱樂部;面向青年學者、青年學生,設立了微軟青年教授獎、微軟學者獎學金、微軟國小者獎學金;此外還作了大量促進學術交流的大型活動,如“21世紀的計算”、“微軟教育高峰會”、“微軟主題研究論壇”等。過去8年的時間中,高校關係部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9所高校成立了聯合實驗室;資助國內高校老師開展了300餘項研究及課程項目;組織了1000餘場各種類型的技術交流講座;80000餘名學生在微軟技術俱樂部、“明日之星”實習生計畫等項目中得到鍛鍊。

大事記

1998年11月
1998年11月5日,微軟中國研究院在北京宣布成立,李開復博士出任院長。
1999年1月
多媒體領域的世界級專家張亞勤博士加盟微軟中國研究院,出任副院長兼首席科學家。
2000年1月
微軟中國研究院與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分別合作成立的“微軟-清華多媒體實驗室”、“微軟-浙大視覺感知實驗室”正式啟動。
2000年8月
原微軟中國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兼副院長張亞勤博士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一職。原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李開復博士被提升為微軟公司的副總裁,回到總部參與微軟公司提出的構想的有關工作。
2001年1月
微軟中國研究院研究員李世鵬所領導的研究小組發明的“網路視頻傳播中的檢錯容錯”方案在法國舉行的國際MPEG第54次大會上正式獲得通過,成為MPEG國際標準的一部分。這是中國代表團有史以來進入該國際標準的第一項提案。
2001年11月
微軟中國研究院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此舉顯示了微軟公司對中國及整個亞太地區經濟發展潛力的巨大信心和對本地區信息產業發展的鄭重承諾。
2002年3月
微軟亞洲研究院開始實施對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四所示範軟體學院的全面支持計畫:捐贈總價值約264萬人民幣的教學軟體以及基於的教學實驗開發平台,並在軟體教學、課程設定、教學管理、師生培訓和學術交流等方面對這四所軟體學院進行全方位的支持。 2002年6月
教育部和微軟亞洲研究院簽署了一項旨在推動國內高校計算機教育事業、提升計算機基礎科研水平的合作協定。根據這項協定,微軟公司將在未來三年內,投資、贊助和捐贈價值二億元人民幣,實施一項名為“長城計畫”的合作項目。
2003年11月
微軟亞洲工程院宣布成立。
2004年1月
原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張亞勤博士被提升為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負責微軟移動通信及嵌入式系統在全球的開發業務。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一職由副院長沈向洋博士接任;原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張宏江博士晉升為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 2005年10月
微軟亞洲研究院網際網路搜尋技術中心(MSRASearchTechnologyCenter)正式成立。這一舉措體現了微軟公司“把一流的計算機科學研究和產品開發帶到中國,吸引、培養並為中國儲備優秀的IT人才,與中國的IT產業共同成長”的長期承諾。同時,也集中展示了微軟公司對於網際網路搜尋技術及相關業務的高度重視。
2005年5月
微軟亞洲研究院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共建的“微軟——香港中文大學利群計算及界面科技聯合實驗室”在香港中文大學成立。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姚期智博士擔任聯合實驗室的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
2006年1月
微軟亞洲研究院正式啟動“微軟青年教授獎”項目。微軟亞洲研究院計畫在三年內投入約1000萬人民幣,用於支持“微軟青年教授”開展與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相關的創新研究和計算機人才培養項目。“微軟青年教授獎”的選拔將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計畫選拔15到20位在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相關領域的青年學者。
2007年10月
洪小文
原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洪小文博士被任命為微軟亞洲研究院第四任院長,全面領導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各項研究工作以及產品開發,郭百寧博士和王堅博士任常務副院長。
2008年1月
微軟亞洲研究院在哈爾濱舉辦與亞太區10所高校合作的第二屆“微軟亞洲研究院聯合實驗室”研討會。

榮譽實力

作為世界一流的計算機基礎研究機構,微軟中國研究院一如既往地秉著 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以創造出對未來有深遠影響的研究成果作為發展使命。微軟中國研究院在計算機基礎科學上的創新和技術突破備受全球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矚目,該院研究員以不懈的努力在國際學術舞台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網路系統設計大會(NSDI)2009 最佳論文及演示大獎
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大會(CVPR)2009 最佳論文獎
電路與視頻技術系統大會(IEEE CSVT)2009 最佳論文獎
環太平洋多媒體國際會議(PCM)2008 最佳論文獎
國際移動系統套用與服務大會(MobiSys)2008 最佳演示大獎
國際多媒體大會(ACM Mutlimedia)2007 最佳論文及演示大獎
榮獲ACM MobiSys 2008會議最佳演示獎
榮獲ACM Multimedia 2007會議最佳論文獎、最佳演示獎
榮獲ACM SenSys 2007會議最佳演示獎
榮獲ACM MobiSys 2007會議最佳演示獎
2007年和2005年兩次榮獲VCIP會議最佳論文獎
被《環球企業家》雜誌(Global Entrepreneur)評選為2007年最佳企業研究院
榮獲WWW 2006會議最佳論文獎
榮獲中國教育部捐資助教特殊貢獻獎
榮獲IEEE T-CSVT'01會議最佳論文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