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示範區規劃指南

循環經濟示範區規劃指南

循環經濟示範區(以下簡稱示範區)是一種以污染預防為出發點,以物質循環流動為特徵,以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的示範區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循環經濟示範區規劃指南
  • 文號:環發[2003]208號
  • 發布單位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 發布時間: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國家總局檔案,循環經濟指南,基本特徵,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規劃步驟,硬體建設,軟體建設,指標體系,規劃文本編制,

國家總局檔案

環發[2003]208號
關於印發《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申報、命名和管理規定(試行)》等檔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局(廳), 計畫單列市環境保護局:
為了促進我國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的發展,在國家已批准的各類園區或大企業集團基礎上鼓勵創建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為推動這項工作,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制定了《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申報、命名和管理規定(試行)》等檔案,請自印發之日起試行。
附屬檔案題目: 1、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申報、命名和管理規定(試行)
4、循環經濟示範區規劃指南(試行)
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循環經濟指南

它運用生態學規律把區域內的社會經濟活動組織成若干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流程,在生產和消費的源頭努力控制廢棄物的產生,對可利用的產品和廢物循環利用,對最終不能利用的產品進行合理處理處置,實現物質生產、消費的“低開採、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資源和能源,減少污染物排放,促進環境與經濟的和諧發展。

基本特徵

示範區比生態工業園區的內容更豐富,影響更廣泛。其主要特徵如下:
1. 示範區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區,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融為一體,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多贏”。
2. 示範區需要以巨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和法律制度的重建作為保障。
3. 示範區具體活動主要集中在企業層面實施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區域層面建立共生企業間或產業間的生態工業網路;以及社會層面建立廢物回收和再利用體系。
4. 示範區強調在區域和社會層面上的一、二、三產間的物質循環和流動。

指導思想

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將發展循環經濟與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相結合,與引進高新技術、提高經濟成長質量相結合,與區域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生態保護和區域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促進社會經濟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的根本轉變。

基本原則

示範區的規劃和建立遵循“減量、再用、循環”為內容的行為原則(即3R原則)。
(1) 減量原則。要求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即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滿足既定的生產或消費需求,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做到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在生產中,常要求產品體積小型化和產品重量輕型化,產品包裝追求簡單樸實而不是豪華浪費;在生活中,減少人們對物品的過度需求,從而達到減少廢棄物排放的目的。
(2) 再用原則。要求產品和包裝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在生產中,常要求製造商使用標準尺寸進行設計,以便於更換部件而不必更換整個產品,同時鼓勵發展再製造產業;在生活中,鼓勵人們購買能夠重複使用的物品、飲料瓶和包裝物。
(3) 循環原則。要求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後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無用的垃圾。物質循環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資源循環利用後形成與原來相同的產品,二是資源循環利用後形成不同的新產品。循環原則要求消費者和生產者購買循環物質比例大的產品,以使循環經濟的整個過程實現閉合。
以上原則中,減量原則屬於輸入端方法,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再利用原則屬於過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再循環原則是輸出端方法,通過把廢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末端處理負荷。
3R原則重要性是不一樣的。循環經濟的根本目標是要求在經濟過程中系統地避免和減少廢物,再利用和再循環都應建立在對經濟過程進行了充分的源削減的基礎之上。

規劃步驟

示範區規劃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 組建規劃隊伍:建立規劃隊伍,包括領導機構和技術機構。
2. 現狀調研:主要調查和分析當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背景、主要的環境問題;分析現有經濟運行模式的特點、主要存在問題。
3. 建設目標確定:針對示範區建設的指標體系(見後文)中各類指標,提出循環經濟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目標應儘可能量化和易於考核。
4. 方案設計:包括總體框架設計、產業發展規劃(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循環型服務業、循環再生產業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生態景觀建設規劃、重點實施項目篩選、項目詳細規劃、法律法規制訂、支持系統設計。
5. 投資和效益分析:包括示範區建設的投資預算,社會、經濟、環境效益分析。

硬體建設

示範區硬體建設體現在具體的項目實施上,主要集中在企業、區域和社會三個層面。企業層面的循環經濟要求實現清潔生產和污染排放最小化;區域層面的循環經濟要求企業之間建立工業生態系統或生態工業園區,實現企業間廢物相互交換;社會層面的循環經濟要求廢物得到再利用和再循環,產品消費過程中和消費後進行物質循環。不同地區的示範區建設內容不一定相同,以下僅針對三個層面給出一般性介紹:
1. 建設循環型企業
在所選擇的企業實現清潔生產,提高生態效率,用清潔生產技術改造落後的工藝技術,最大限度地降低單位產品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
在一些用水量較大的企業中,開展中水回用,實現廢水的資源化,在有條件的企業實現廢水“零排放”;在大型聯合企業中,引入關鍵聯接技術,開展物流、能流的梯級利用,開發利用企業的廢棄資源,形成廢棄物和副產品的循環利用生態鏈。
2. 建設生態工業園區
運用工業生態學和循環經濟理論,對現有工業園區分類指導,建設生態工業園,提升現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檔次和競爭力,引導老工業區的改造。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建立生態工業型經濟開發區
用生態工業思想改造現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在現有園區內引進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理念,採用生命周期觀點和生態設計方法,使產品生命周期中資源消耗最少、廢物產生最小、易於拆卸回收,由此最佳化產品結構,併合理構建和完善產品鏈,從而提高資源效率,降低環境排放,為園區尋找新的增長點,促進園區的持續發展。對新建的開發區按照循環經濟理念進行整體規劃和選擇入園企業,構建合理的產業和產品鏈網,實現園區工業結構最優組合。
(2) 用循環經濟指導老工業區改造
在老工業區改造中引入循環經濟理念,逐步建立新型的工業組織形態,以循環經濟指導老工業區的改造,結構調整和產品調整。
(3) 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
在資源枯竭地區,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調整資源開採型企業產品結構,建立生態工業網路,開發二次資源,催生新的經濟成長點,促進經濟轉型。
3. 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
建立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廢舊物分類、回收、再造系統,城市及區域中水回用系統,生態型產業系統,信息系統等初步建設起循環型社會。
循環經濟的建設範圍不僅涉及第二產業,而且也涉及到第一、三產業。對於第一產業,要求科學地使用化肥、農藥、農用薄膜和飼料添加劑,改進種植和養殖技術,實現農產品的優質、無害和農業生產廢物的資源化,防止農業環境污染。  禁止將有毒、有害廢物用作肥料或者用於造田。建立工農業之間的產業共生聯繫,形成新型生態產業。對於第三產業,要求餐飲、娛樂、賓館等服務性企業,採用節能、節水和其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技術和設備,減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消費品。廢物進行分類回收,為再循環創造條件。建築工程應當採用節能、節水等有利於環境與資源保護的建築設計方案、建築和裝修材料、建築構配件及設備。建築廢物實現產生量最小化和再利用。消費者應樹立綠色消費的理念,自覺參與循環資源的回收活動,促進循環型社會的建立。
在循環經濟示範區建設中,要將第一、二、三產業作為整體進行考慮,統一規劃三產內部和三產之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使區域內的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形成協調、最佳化的關係。

軟體建設

1. 法律法規支撐體系設計
(1)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體系
制定地方(城市、省)的循環經濟發展條例和相關的實施細則。
(2)制定推動發展循環經濟的優惠政策
制定優惠的財政、稅收、投資、土地、排污費返還政策和其他經濟激勵政策;基建和技改項目審批中鼓勵循環經濟示範區內的建設項目;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費,徵收垃圾處理費,使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運行達到保本微利水平。制定廢物資源化,再利用的激勵性經濟政策。制定政策明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責任和義務。
(3)制定鼓勵綠色消費和綠色採購的政策
綠色消費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建立政府綠色採購制度,優先採購再生利用產品和經過清潔生產審核、通過ISO14001認證的企業的產品以及通過認證的環境標誌產品;在使用中,注意節約及多次重複利用,回收廢棄辦公用品。通過政府的表率作用,引導社會團體和企業積極參與綠色消費活動。
2. 技術支撐體系設計
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包括環境工程技術、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等。要重點開發或運用生態工業的關鍵聯接技術,如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技術、水回用技術、工業廢物資源化技術、生物化工聯接技術;能源的梯級利用技術;開發和運用煤矸石等大宗工業廢物的綜合利用、深加工等二次資源開發技術,建立生態工業技術研發基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

指標體系

示範區應按照下述四類指標體系進行規劃建設:
1. 經濟發展指標:如經濟發展水平指標(GDP年平均增長率、人均GDP、萬元GDP綜合能耗、萬元GDP新鮮水消耗等);經濟發展潛力指標(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科技進步對GDP的貢獻率等)。
2. 循環經濟特徵指標:建設有若干個具有示範意義的循環型企業、生態工業園區和資源循環型社區。主要有三類指標:  一是資源生產率,用來綜合表示產業和人民生活中有效利用資源情況(資源生產率=GDP/天然資源投入量(也稱直接物質投入量))。二是循環利用率,表示投入到經濟社會的物質總量中循環利用量所占的比率,包括水資源重複利用率、原材料重複利用率、能源重複利用率、城市中水回用率、廢電器回收利用率、廢紙回收利用率、廢塑膠回收利用率、廢金屬包裝物回收利用率、城市垃圾的分類回收率等。三是最終處理量,表示城市廢棄物和工業廢棄物最終處置量。三類指標中,前兩類應儘量高,後兩類應儘量低。
3. 生態環境保護指標:如環境保護指標(環境質量、污染物排放達標情況、污染物處理處置等);環境績效指標(萬元GDP工業廢水產生量、萬元GDP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萬元GDP工業廢氣產生量、萬元GDP有毒有害廢物產生總量);生態建設指標(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園區綠地覆蓋率等);生態環境改善潛力(環保投資占GDP的比重等)。
4. 綠色管理指標:如政策法規制度指標(促進循環經濟建設的地方政策法規和檔案的制定、促進循環經濟建設的地方政策法規和檔案的實施等);管理與意識指標(開展清潔生產的企業所占比例、園區企業ISO14001認證率、循環經濟知識培訓、循環經濟的社會認知率、信息系統建設等)。

規劃文本編制

以下給出示範區規劃文本的基本內容,具體規劃中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有所側重、增刪和調整:
摘要
1. 地區社會、經濟和環境概況,存在的主要經濟、社會、環境問題及分析
2. 建設必要性和有利條件
(1) 必要性
(2) 有利條件
3. 建設目標和原則
(1) 總體目標
(2) 具體目標
(3) 建設原則
4. 總體設計
(1) 循環經濟建設總體框架
(2) 主要物流、能流和元素代謝
(3) 一、二、三產業循環方案
5. 產業發展規劃
(1) 生態工業發展規劃
(2) 生態農業發展規劃
(3) 循環型社會發展規劃
6.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7. 生態景觀建設規劃
8. 重點建設項目及分析,項目清單表
9. 建設投資和效益分析
(1) 總投資
(2) 融資渠道
(3) 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
10. 法律法規、政策
(1) 法律法規
(2) 鼓勵政策(土地政策、稅收政策、補貼政策、信貸政策、排污收費返還等)
11. 組織機構和保障措施
(1) 領導小組、實施小組、專家小組
(2) 保障措施(如信息網路、新技術開發、中介組織、宣傳教育、環境管理體系、清潔生產審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