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愁十二首

《復愁十二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組詩作品。這組詩當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七六七)秋天。杜甫幾乎是無時不愁。復愁,是一愁未已,一愁復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復愁十二首
  • 作品別名:復愁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點評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復愁十二首
人煙生處僻,虎跡過新蹄。野鶻翻窺草,村船逆上溪。
釣艇收緡盡,昏鴉接翅歸。月生初學扇,雲細不成衣。
萬國尚防寇,故園今若何。昔歸相識少,早已戰場多。
身覺省郎在,家須農事歸。年深荒草徑,老恐失柴扉。
金絲鏤箭鏃,皂尾制旗竿。一自風塵起,猶嗟行路難。
胡虜何曾盛,干戈不肯休。閭閻聽小子,談話覓封侯。
貞觀銅牙弩,開元錦獸張。花門小前好,此物棄沙場。
今日翔麟馬,先宜駕鼓車。無勞問河北,諸將覺榮華。
任轉江淮粟,休添苑囿兵。由來貔虎士,不滿鳳凰城。
江上亦秋色,火雲終不移。巫山猶錦樹,南國且黃鸝。
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覺酒須賒。
病減詩仍拙,吟多意有餘。莫看江總老,猶被賞時魚。

作品注釋

[一] 乾元元年(七五八)冬杜甫曾由華州回洛陽,那時相識的人已少,而今又屢經戰亂,大 概根本就沒有相識的人了。
[二] 《通鑑》卷二百二十三:“廣德二年(七六四)郭子儀以安史昔據洛陽,故諸道置節度 使以制其要衝;今大盜已平,而所在聚兵,耗蠹百姓,表請罷之,仍自河中為始。”但當時諸將皆擁 兵白重,故杜甫有此感慨。所謂“干戈”實指諸將。
[三]長期的戰爭,和“高官皆武臣”的局勢,造成了一種喜亂樂禍的反常心理,而且影響到鄉 里兒童,所以杜甫不勝慨嘆。
[四]唐太宗所乘十驥,其九曰翔麟紫。
[五] 鼓車,皇帝出行時的樂隊。鼓,鼓吹。這兩句是說今日之事,先宜息戰,和《有感》詩 “大君先息戰,歸馬華山陽”同意。《晉書》卷五十六《江統傳》:“昔漢光武皇帝時,有獻千里馬 及寶劍者,馬以駕鼓車,劍以賜騎士。高世之主,不尚尤物,故能正天下之俗,刑四方之風。”
[六]角,角逐,即爭奪的意思。河北雖跋扈不臣,但如起兵問罪,徒然為諸將爭功邀賞、角逐 榮華造機會,所以說“無勞問”。一方面提醒代宗先注意內部問題,一方面也諷刺將軍們的驕情。無 勞問,非不欲問罪,特將驕不可用,問不如不問之為愈。乃一時權宜之計。
[七]轉,指漕運。苑囿兵,指禁兵。首二句是說,轉運軍餉,雖然困難,但可不去說它,任憑 你轉運多少都行,只是有一條,就是不要用來增添禁兵。為什麼呢?下兩句才正言點破。
[八]二句申言其故。見得欲求國家安全,應加強邊防。由來,自古以來。貔虎士,精兵。鳳凰 城,即長安城,後來凡是說京師,也通稱鳳城。時代宗信任宦官魚朝恩,使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 總禁兵,領神策軍屯禁苑,因供應困難,以至“百姓挼穗以給禁軍”(俱見《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杜甫此詩,實際上是反對宦官掌握兵權,挾制朝廷。
[九]觀此句可見杜甫在創作上對自己要求的嚴格。
[一〇]觀此句,可知杜甫詩之所以真實。這幾首絕句,多感慨時事,但意仍有未盡,故日意有 余,其實是愁有餘。
[一一]未二句亦莊亦諧。是說莫看我老,我山曾作過官,吃過俸,至今還佩著魚袋,對國家災 難,又哪能不愁呢?江總,初仕梁、陳,陳破入隋,後復歸老江南。總亦工詩,故以自比。被,服也, 佩也。賞時魚,當時所賞之魚袋。嚴武曾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唐會要》:“開 元中,張嘉貞奏曰:致仕及內外五品以上檢校試判,聽準正員例,許終身佩魚。以理去任,亦許佩魚。自後賞緋紫,例兼魚袋,謂之章服。”杜甫大概把這個魚袋常佩在身上,故又有句雲“銀章破在腰”。

點評鑑賞

其三
杜臆》:
“故園今若何?”問也,下二句答。味其答意,則已無家可歸矣,安得不愁!首尾二句“尚防”“早已”相應,見亂之久也。
《而庵說唐詩》:
先從“萬國”說到“故園”,復因今日說到昔時。二十字中,其如是曲折,非子美不能也。
如此說,轉自悲涼,偏留餘味。
唐詩別裁》:
先言今,追言昔,“早已”兩字,無限情傷。
讀杜心解》:
“昔歸”二句,悠然不盡。“昔歸”已如此,今復何如耶?
杜詩鏡銓》:
(“早已”)二字含蓄。
其六
《杜臆》:
定胡虜易,定人心難。人懷幸功之心,此干戈所以不息也。
《義門讀書記》:
此言中國習於逆亂,人心不靖,乃更可憂。
《讀杜心解》:
首句,撲下口氣,勿呆看。邵長蘅曰:有喜亂樂禍之懼。
其七
《杜臆》:
“貞觀之弩”、“開元之弓”,因喜“花門小箭”而棄之,此必實事,然寓意深遠。
《杜詩詳註》:
國家兵仗雖精,而收功反在花門,慨利器不足恃,而虜性終難測也。
《讀杜心解》:
中國之“弩”、“張”,不如回紇之小箭。此不特慨兵之拫威,蓋深以回紇為不可狎而警之。
其八
《杜臆》:
內廄之馬,先架“鼓車”,勿問河北諸將,欲朝廷修文德以來之也。
《杜詩詳註》:
郭子儀將略威名,足以懾服降將。今置之閒散,猶“翔麟”之馬,不用於戰陣,而先駕鼓車矣。彼河北諸將,競相角勝,誰復起而問之乎?
《讀杜心解》:
為朝廷不問河北,而反詞以醒之也。……諷意在第三挑出;舉國驕惰之象,在第四指點出。
《杜詩鏡銓》:
邵云:將驕卒惰之意,隱隱言外。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