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墾產業化

復墾產業化是指經過開發研究,形成復墾的專利技術或產品,並以此為依託,形成的一種高新技術產業。

實施復墾產業化的目的和條件,復墾產業化的組織模式,復墾產業化的對策分析,

實施復墾產業化的目的和條件

復墾產業化的目的是提高復墾產出率和土地復墾率,理順土地復墾資金渠道,增加土地復墾投人;將土地復墾與經濟效益掛鈎,實行目標責任制考核,堅持“誰復墾,誰受益”的原則,認真貫徹《土地復墾規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強土地復墾技術研究,提高土地復墾技術水平;建立合理的用地制度。
實施土地復墾產業化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具有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二是政府有效的協調和領導。土地復墾作為基礎產業,須由專業部門和人員去管理、經營開發,同時政府出台完善配套的支持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規,使土地復墾的技術、效益、管理、監督於一體,工程技術與生物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廣一體,土地復墾過程的墾前(用土審批制度)、墾中(土地復墾活動)、墾後(復墾后土地的開發經營)諸環節聯結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從而達到土地復墾及復墾后土地開發、生產、農副產品行銷與加工等環節的一體化經營,形成土地復墾的規模效益和良性循環機制。

復墾產業化的組織模式

土地復墾產業化組織模式的分析,重點是從土地、資金和社會三個系統及其最佳化管理來分析。
(1)土地系統。礦區復墾土地系統,是徵用礦藏地一採礦一待覆墾土地一復墾一復墾土地。征地、採礦、復墾三個環節有機地結合為一體,將復墾過程寓於採礦過程之中,復星土地要從土地利用的需要出發進行規劃設計,把土地復墾產業作為礦山土地利用的組成部分。
(2)資金系統。產業化復墾土地,所需經費是在國家投資的基礎上,多方籌措, 自我發展的機制。將復墾成為一種創造價值的過程。通過復墾土地的經營(包括利用開發、出租、轉讓等),為採礦征地和土地復墾積累資本。即資金投入一經營一積累資本的系統。
(3)社會系統。礦區土地復墾產業化,造福社會,改善環境。社會需要建立保障、支持復墾的雙向保障支持系統,如動力支持系統、工礦業支持系統、環境容量支持系統、服務支持系統等。動力支持系統,是要通過制定一系列配套的優惠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形成完善的體制與激勵機制等途徑,充分調動各業和廣大農民民眾從事土地復墾和開發土地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工礦區土地復墾產業化的驅動力。建立工礦業支持系統,就是要形成工礦業發展補償土地復墾的措施、辦法、機制,如從工礦企業的利潤或籌集貸款中,拿出一部分用於工礦區土地復墾產業化建設,從工礦企業中抽出機械動力和勞力進行土地復墾等。建立環境容量支持系統,是要抓好土地整治和環境污染治理,為工礦區土地開發和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建立服務支持系統,就是要在工礦企業管理部門、農村集體、政府管理部門,建立為工礦區土地復墾的墾前、墾中、墾後服務制度和服務體系。

復墾產業化的對策分析

(1)堅持政府對土地供應的集中統一管理,是經營土地的關鍵。政府既是土地市場的管理者,也是國有土地的業主。要強化政府供地行為的整體統一性,集中土地供應權,改變目前分散供地,開發區單獨供地、劃撥土地自發交易、閒置土地游離於統一公開的市場供應之外、土地私下交易、開發商以一些新的題材大量圈占土地等狀況。實行用地集中統一管理集中在政府手中。採煤礦區復墾後的土地,應根據不同的復墾技術和不同的土地需求,由地方政府統一安排使用。
(2)推進政府相關政策的配套改革。經營土地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它打破了原有利益格局,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調整,政策性很強。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加強領導,深入研究制定配套改革的政策措施。地方政府應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和措施,利用礦區復墾土地發展工業園區。從各地的實踐看,在這種方式中,企業取得了發展資金,政府獲得級差地租,開發區引進了投資項目,居民改善了居住環境,對多方都有利。
(3)依法按市場機制供應復墾土地。創造良好的土地市場環境,是經營土地的基礎工作。政府要積極為土地市場提供必要的服務,建立土地有形市場,吸引投資者用地找市場。營造良好的土地市場環境,要做到土地市場穩定、公平和安全運行,使土地市場運行的規則制度化、法律化,要通過招標拍賣形式,選擇復墾土地使用者,由市場決定地價,並保護產權安全。
(4)復墾土地經營的目標,就是建設礦區生態農業和礦區生態工業,即生態復墾。礦區生態復墾是指對採礦引起退化的礦區生態系統,通過重整地形和表土,採取植被或其它適宜的土地利用方式,恢復其生態平衡的過程。復墾土地的使用,要由地方土地和農業部門對土地進行統一布局,形成合理的結構,利用礦區水資源,結合地域的環境,因地制宜地發展優質谷、蔬菜業、林果業、畜牧業、水產業、花卉園藝業、種子種苗業和觀光休閒農業等產業,以及農產品的加工和流通業。通過復墾土地的經營,還可以發展農產品的深加工,不僅可顯著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價值,提高土地的價值,而且為農村人口擴大就業開闢了新途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