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丹得到的啟示

從羅丹得到的啟示

概述

史蒂芬·茨威格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傳記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內心衝動,比如驕傲、虛榮、妒忌、仇恨等樸素情感著稱,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的曲折、離奇的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

史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出身富裕的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後去世界各地遊歷,結識羅曼·羅蘭羅丹等人,並受到他們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從事反戰工作,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二十年代赴蘇聯,認識了高爾基。1934年遭納粹驅逐,先後流亡英國巴西1942年孤寂感覺理想破滅中與妻子雙雙自殺。

史蒂芬·茨威格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以德語創作贏得了不讓於英、法語作品的廣泛聲譽”。他善於運用各種體裁,寫過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還從事過文學翻譯。他在詩、短論、小說、戲劇和人物傳記寫作方面均有過人的造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說和人物傳記最為著稱。茨威格對心理學與弗洛伊德學說感興趣,作品擅長細緻的性格刻畫,以及對奇特命運下個人遭遇和心靈的熱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範圍都有著經久不衰的魅力,國內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內出版過幾乎所有他的傳記著作和小說文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從羅丹得到的啟示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史蒂芬·茨威格
  • 相關人物:羅丹
與羅丹的緣分,代表作,讀書筆記,

與羅丹的緣分

我那時大約二十五歲,在巴黎研究與寫作。許多人都已稱讚我發表過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非常喜歡。我心裡深深感到我還可以寫得更好,我不能斷定那癥結的所在。一個偉大的人給了我一個非常偉大的啟示。那件事雖然微乎其微,但是成為我一生的關鍵。
有一晚,我在比利時名作家魏爾哈侖家裡,一位年長的畫家慨嘆著雕塑美術的衰落。我年輕而好饒舌,熱熾地反對他的意見。“就在這城裡,”我說,“不是住著一個與米開朗琪羅媲美的雕刻家嗎?羅丹的《沉思者》、《巴爾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塑他們的大理石一樣永垂不朽嗎?”
當我傾吐完了的時候,魏爾哈侖高興地指指我的背。“我明天要去看羅丹,”他說,“來,一塊兒去吧。凡象你這樣稱讚他的人都該去會他。”
我充滿了喜悅,但第二天魏爾哈侖把我帶到雕刻家那裡的時候,我一句話也說不出。在老朋友暢談之際,我覺得我似乎是一個多餘的不速之客。
但是,最偉大的人是最親切的。我們告別時,羅丹轉向了我。“我想你也許願意看看我的雕刻,”他說,“我這裡簡直什麼也沒有。可是禮拜天,你到麥東來同我一塊吃飯吧。”
在羅丹樸素的別墅里,我們在一張小桌前坐下吃便飯。不久,他溫和的眼睛發出的激勵的凝視,他本身的淳樸,寬釋了我的不安。
在他的工作室,有著大窗戶的簡樸的屋子,有完成的雕像,許許多多小塑樣——一支胳膊,一支手,有的只是一隻手指或者指節;他已動工而擱下的雕像,堆著草圖的桌子,一生不斷的追求與勞作的地方。
羅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因而好像就變成了一個工人。他在一個台架前停下。“這是我的近作,”他說,把濕布揭開,現出一座女正身像。“這已完工了。”我想。
他退後一步,仔細看著,這身材魁梧、闊肩、白髯的老人。
但是在審視片刻之後,他低語了一句:“就在這肩上線條還是太粗。對不起……”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輕輕滑過軟和的粘土,給肌肉一種更柔美的光澤。他健壯的手動起來了;他的眼睛閃耀著。“還有那裡……還有那裡……”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轉過來,含糊地吐著奇異的喉音。時而,他的眼睛高興得發亮;時而,他的雙眉苦惱地蹙著。他捏好小塊的粘土,粘在像身上,刮開一些。
這樣過了半點鐘,一點鐘……他沒有再向我說過一句話。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創造的更崇高的形體的意象。他專注於他的工作,猶如在創世的太初的上帝。
最後,帶著舒嘆,他扔下刮刀,一個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種溫存關懷般地把濕布蒙上女正身像,於是,他又轉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在他快走到門口之前,他看見了我。他凝視著,就在那時他才記起,他顯然對他的失禮而驚惶。“對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記了,可是你知道……”我握著他的手,感謝地緊握著。也許他已領悟我所感受到的,因為在我們走出屋子時他微笑了,用手撫著我的肩頭。
巴爾扎克雕像是羅丹的代表作。巴爾扎克雕像是羅丹的代表作。
在麥東那天下午,我學得的比在學校所有的時間都多。從此,我知道凡人類的工作必須怎樣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
再也沒有什麼像見一個人一樣全然忘記時間、地方與世界那樣使我感動。那時,我感悟到一切藝術與偉業的奧妙——專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業的全力集中,把易於弛散的意志貫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領。
於是,我察覺我至今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麼——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熱忱,一個人一定要能夠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沒有——我現在才知道——別的秘訣。

代表作

其代表作有小說《最初的經歷》、《馬來狂人》、《恐懼》、《混亂的感覺》、《人的命運轉折點》(又譯《人生轉折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又譯《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象棋的故事》、《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滑鐵盧之戰》、《危險的憐憫》等;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異端的權利》《麥哲倫航海記》《斷頭王后》《人類群星閃耀的時刻》(又譯有《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三位大師》《同精靈的鬥爭》《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三作家》等。

讀書筆記

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散文《從羅丹得到的啟示》,寓意深刻,形象生動,結構精巧,是一篇難得的散文精品。文章記敘作者年輕時遊歷巴黎的一段經歷:自己的文章得到了好評,但覺得還能寫得更好,只是還“不能斷定那癥結的所在”。這時,作者有幸結識了羅丹,從他身上得到了寶貴的啟示,“參悟到一切藝術與偉業的奧妙——專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業的全力集中,把易於弛散的意志貫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領”,這是乾好一切事業的普遍規律。作品借藝術家的生活軼事來表現人生哲理和藝術真諦,用藝術的慧眼和獨到的思想對所寫的內容作哲理的升華。
從羅丹得到的啟示
作者為我們刻畫了一個藝術家的形象:羅丹為修理一尊已經完成了的雕塑作品,竟把特意邀請來的客人忘在了一邊。作者選取了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表現羅丹工作專心致志、精益求精、渾然忘我的精神,這個最能充分反映人物精神品質的事件,猶如雕刻作品時一道透著人物特徵的有力刀痕,重重地顯示在人物形象上面。
除了選用典型事例外,作者還通過神態、動作、語言等描寫,著力刻畫人物形象。作者惜墨如金,但並不迴避細節描寫,哪怕是工作室里的許多小塑樣,也成了用來表現人物性格的旁襯。至於人物本身,作者寫得更充分:寫羅丹的“溫和”、“淳樸”,寫羅丹的工作衫……特別是抓住了羅丹的神態、動作特點來寫。例如,“時而,他的眼睛高興得發亮;時而,他的雙眉苦惱地蹙著”,生動具體地說明羅丹在修改作品時全身心地投入到藝術境界中,為成功而興奮,為沒有達到理想境界而苦惱。“以一個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種溫存關懷般地把濕布蒙在女正身像上”,生動地寫出了雕塑家對作品的極其珍視、愛護,對藝術的熱愛、深情。特別是羅丹完成雕像後走到門口時,“他看見了我,他凝視著”,凝視了一會兒,才記起是自己的客人,於是為自己的失禮而驚惶;在走出屋子時,他“微笑”了。通過這一系列舉止、神態描寫,羅丹這位工作專心致志、待人平易謙和的藝術家形象便栩栩如生。
全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概括寫出自己在困惑時羅丹給了自己啟示,“成為我一生的關鍵”。文章開頭就給讀者留下了三個懸念:問題的癥結是什麼?那位給他啟發的偉人是誰?偉大的啟示是什麼?這就引起讀者的關注,自然引出了下文。
第二部分記述和羅丹的兩次交往。先敘述作者與一位老畫家的爭論,點出了見面的緣由,也可見作者對羅丹的欽佩和仰慕。第一次會面寫得比較簡略,但襯託了大藝術家羅丹的親切、和善和善解人意的品質,為下文描寫羅丹的形象奠定了基礎。第二次會面,寫作者目睹羅丹忘我工作的過程,刻畫了羅丹精心修改作品時專心致志、渾然忘我的精神。
第三部分水到渠成地推出與羅丹第二次會面得到的啟示,通過畫龍點睛的議論直接點題,揭示出一切藝術與偉業成功的奧秘在於專心,呼應開頭,啟迪讀者。
縱觀全文,從提出問題到向生活事例的過渡,從生活事例的敘述到事理的歸納,都如竹之抽節,蔥之拔莖,“不蔓不枝”。這樣便使文章眉目清晰,思路暢達,結構緊湊。讀《從羅丹得到的啟示》,讓我們不僅得到了思想上的啟示,而且也得到了如何寫好散文和對讀者的啟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