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登瀛社區

後登瀛社區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後登瀛社區

登瀛村社區距沙子口街道辦事處駐地之東北4.2公里,西與嶺西村相連,東與小河東村接壤,南臨登瀛灣,三面環山,是嶗山西麓一塊肥沃的盆地。這裡自古就有“登瀛梨雪”的美譽,是嶗山的十大勝景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後登瀛社區
  • 外文名稱:After deng ying community
  • 地理位置: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
  • 著名景點嶗山
歷史,大小,建國前,

歷史

登瀛村的王姓聚族而居。相傳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王氏始祖從河南淮安府遷居此地。該村另一聚族而居的李姓則是來自於小雲南大槐樹裡頭。李氏的另一支去了山東的海陽縣。為了不忘本家,兩地李氏在造屋、辟街、安裝碾磨等設施上均統一樣式、統一名稱。李氏族兩支走動頻繁親密至極,後來登瀛李氏考慮到路程遙遠來往不易,遂決定將族譜公開,使海陽李氏建立宗祠,隨後來往漸稀,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時就完全斷絕了來往。該村還有段姓人家。
登瀛村地處嶗山腳下,早先這裡遍布檀、柞、楸、楓等林木,先民們曾在這裡伐樹燒炭。後來因檀木伐淨,其它木材燒制的炭在質量上無法與之媲美,遂棄置炭窯遷居別地。王、李的先祖遷來時,見這裡遍布炭窯,而自己跋涉來此不易,遂將居處定名為“登窯”。20世紀30年代沈鴻烈任青島市市長時,為了興辦學校和開發嶗山建梯子石,考證出這裡曾是當年為秦始皇求不死藥的徐福伐木造船的地方,故改“登窯”為“登瀛”。意思是從這裡出發,登上了傳說中海上三神山之一的瀛洲。

大小

登瀛村於1962年10月分成前後兩個行政村,即前登瀛村和後登瀛村。後登瀛村現有村民650戶,1850人;原有耕地270畝,現有200餘畝,山巒5400餘畝。

建國前

建國前,登瀛村以農耕為主,生活比較困苦。建國後,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村里加快了經濟發展。兩個村的經濟發展格局大體相同,即除了原有的林果業、石材加工業、農業和新辟的各一百餘畝的淡水養殖場外,還發展海上扇貝養殖,建起了冷庫、冰糕廠等企業。隨著嶗山風景區的開發,許多村民又從事飲食服務等旅遊業。近幾年,兩村加快了舊村改造步伐,現在除了村民自己蓋的兩層樓房外,還有集體籌資建的高層居民樓,充分顯示了兩個村開發建設的成就和經濟實力。2004年,後登瀛村經濟總收入9760萬元,人均收入5758元。
根據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檔案嶗政發[2004]230號《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流清河等36個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的批覆》,由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