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電影理論

研究現代主義電影之後的電影美學思潮和傾向的批評理論。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社會經歷了危機和動盪的時代,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泛濫,反映了青年一代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憤懣、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亂。後現代主義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英國波普藝術家理察·漢密爾頓概括現代主義大眾文化的特點是:流行性、短暫性、可消費性、低成本、批量生產、青春性、詼諧、性感、炫奇弄巧、魅惑力和商業化。儘管電影中的“後現代”概念與“現代”概念的界線十分難以確定,因為電影藝術自身就是現代藝術或後現代藝術,但是,與現代主義電影迥然不同的另類電影為後現代主義電影批評提供了研究的對象。以反文化的立場顛覆傳統藝術電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費主義姿態拼貼五花八門的藝術技巧和手段,從蒙太奇轉向拼貼的電影語言,是後現代主義電影的標誌。後現代主義電影理論認為,1968年後的法國電影,尤其是戈達爾的影片和德國導演讓—瑪麗·斯特勞布的若干影片,已經包含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拼貼、隨意插入引文和照片、再現拍攝現場、加入電視採訪、直接面對觀眾宣講等顛覆傳統電影語言的手段。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萊德》、阿侖·雷乃的《生活是部小說》、費里尼的《八部半》、安東尼奧尼的《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也可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先聲。20世紀90年代,後現代主義電影來勢洶湧,後現代電影理論批評方興未艾。西班牙的佩德羅·阿爾莫多瓦,法國“新新浪潮”代表呂克·貝松、新巴洛克派雅克·貝內克斯和“新流行派”揚·庫南,美國的大衛·林奇、昆廷·塔倫蒂諾和科恩兄弟,英國的丹尼·波勒等是後現代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他們的作品採用反常的情節結構、漫畫式的敘事基調、混雜的拼貼方式、電視廣告式的美學語言、黑色幽默的暴力詩學、反諷和滑稽模仿手法,所有這些都是後現代主義電影批評極力推崇的手段。後現代主義理論家哈桑在《後現代轉折》中列舉了現代和後現代的若干對立表現,可以作為認識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參照:現代與後現代;浪漫主義,象徵主義,達達主義;形式——聯結封閉反形式,分裂開放;理念遊戲;秩序無序;再現滑稽模仿;藝術品——完成作品行為藝術/即興表演;審美距離互動參與;整體解構;中心去中心;文本互文本;語義學修辭學;深層表層;詮釋反詮釋;敘事——恢弘歷史反敘事/具細歷史;大師法則個人語型;症候欲望;類型變化;超驗反諷;確定性不確定性?碎片化;零亂化;經典性非經典性-種類混雜;狂歡;生殖的——兩性/同性關係;超越性;內在性;歷史性與非歷史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