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綜合徵

彼得潘綜合徵是個流行的心理學名詞,用來敘述一個在社會未成熟的成人。這個辭彙通常用於一般人,但也用於一些心理學的專業人士在普及心理學上的描述。

基本介紹

  • 又稱:彼得·潘綜合症
  • 英文名稱:PeterPansyndrome
  • 就診科室:精神科
  • 常見症狀:不負責任,缺乏自信,依懶心強,難於堅持,關係障礙等
臨床表現,治療,

臨床表現

1.不負責任
表現任性、散漫,過於自我中心,出了差錯老愛怪罪別人。
2.缺乏自信
恐懼失敗,不敢勇於任事,面對挑戰會找藉口逃避。
3.依賴心強
害怕孤單、寂寞,希望隨時有人可以幫忙,滿足任何需求。
4.難於堅持
挫折忍受度低,行事稍有不順或遭批評便易情緒化或放棄。
5.關係障礙
與異性交往到需給予承諾時,便會臨陣脫逃,故不時更換伴侶,且對象越來越年輕,藉以緩解被要求結婚組織家庭的壓力。
6.其他
穿著打扮如青少年,與本身年紀有所出入;好奇心強,愛嘗試新奇事物,喜歡熱鬧氣氛等。
患有該綜合徵者,或許習慣隨心所欲,在職場或人際互動上易受挫,總覺得遭到團體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故換工作如家常便飯。即使成家立業,事不關己的特質也常讓配偶負擔沉重,仿佛在照顧另一個孩子般,造成彼此關係惡化。

治療

幫助患者擺脫“彼得·潘綜合徵”的最好辦法是迫使他面對現實,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因為這類人本身想要自由,覺得周圍的人不信任他,但是他自己幼稚的做法無法讓人放心,所以需要長時間建立責任感。有些患者已經意識到了,也表示不喜歡目前和過去的一些依賴行為模式,但苦於無法改變。我們可以促其自問:有無改變這些行為的計畫或具體方法。有無為自己制定幸福生活的一份清單。如何將這種積極的思維變成現實中的行為。如果能努力將這些積極的思維變成自身的行為,就有可能調動身上沉睡已久的積極力量和能力,從心理問題中解放出來。若總是停留在心有所動卻沒有實際行動狀態,則永遠無法改變依賴者的命運。
由此可見,走出依賴、等待和幻想的心理陷阱,是走出“彼得·潘綜合徵”惟一的途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