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堡羅要塞

彼得堡羅要塞

彼得堡羅要塞(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ая Крепостъ)是聖彼得堡著名的古建築,坐落於聖彼得堡市中心涅瓦河右岸,與聖彼得堡同齡,是聖彼得堡旅遊景點之一。

該要塞1703年5月27日(舊俄歷16日)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島上奠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彼得堡羅要塞
  • 外文名: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ая Крепостъ
  • 坐落:聖彼得堡市中心涅瓦河右岸
  • 奠基:1703年5月27日
  • 開放時間:10:00-19:00
  • 景點門票:成人票280盧布,兒童票140盧布
簡介,建造原因,塞內結構,工程實施,用途,戰後用途,

簡介

它與聖彼得堡同齡。彼得堡羅要塞(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ая Крепостъ)的建設使役了大量的瑞典俘虜及農奴,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耗時約半年才完成了木造要塞的工程。至1906年,為使要塞得到進一步加固,開始修築石牆。
彼得堡羅要塞彼得堡羅要塞
聖彼得堡是在要塞的保護下誕生和發展的,彼得堡羅要塞(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ая Крепостъ)是作為俄國同瑞典進行北方戰爭的前哨陣地創造的。彼得大帝親自為它選擇了一處易於防禦的地點,親自監督建造工作。後幾經擴建,建成這座六稜體的古堡。古堡的牆高12米,厚 2.4-4米,沿涅瓦河一面長700米。但是作為要塞它並未取得實際效果,反而成為收監政治犯的監獄,可以說它是背負著俄羅斯沉重歷史陰影的一個要塞。

建造原因

彼得堡羅要塞(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ая Крепостъ)是當初建設聖彼得堡最重要的基礎。在1703年與瑞典的戰爭尚未結束時,就開始在涅瓦河岸修築這座多角型的碉堡。目的是為了要監控涅瓦河上的船隻。這裡是聖彼得堡最早開始建設的地區。

塞內結構

要塞中有彼得堡羅大教堂、鐘樓、聖彼得門、彼得大帝的船屋、造幣廠、兵工廠、克龍維爾克炮樓、十二月革命黨人紀念碑等建築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彼得堡羅大教堂。這座大教堂建於1703年,原先是木質的,1712-1733年在原處改建為石砌的大教堂。是一座早期俄羅斯巴羅克式大教堂。教堂外表莊嚴肅穆,內部裝飾富麗堂皇,有鍍銅的吊燈和有色的水晶枝形燈架。教堂內壁裝飾有43幅精雕細鏤的木刻雕像。教堂內有從彼得大帝到亞歷山大三世的俄國歷代沙皇的陵墓,許多大公也附葬於此,均立有大理石墓碑。1998年7月17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的遺骸也安葬於這裡。大教堂的鐘樓高122米,到本世紀中葉,是全城最高的建築物。鐘樓尖頂上的天使塑像高3.2米,塑像雙翼伸展3.8米,塑像頭上十字架高6.4米。塔金光閃閃的尖頂直刺藍天,景色十分迷人。在教堂旁有一座小亭子,裝飾有圓柱和航海女神的塑像,是保存彼得大帝的一隻小船的船屋。
彼得堡羅要塞彼得堡羅要塞
要塞中還有6座棱堡及其他軍事設施。3座面對涅瓦河,3座面對克龍維爾克海峽。棱堡中有300門大炮。從18世紀起,每日中午12時,納富什金棱堡的大炮就射出一發空爆彈,向全城居民報時,這一習俗流傳至今。

工程實施

興建要塞的所在地為潮濕的沼澤地,在加上濕冷的天氣讓工程進行相當困難。但是彼得大帝卻仍然嚴格的執行興建的工程,犧牲了數千人的性命,終於在同年的秋天完工。並於三年後由瑞士的建築師將木造建築改為石造圍牆。從此彼得堡羅要塞在此便屹立不搖。

用途

彼得堡羅要塞(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ая Крепостъ)本來是為了防衛以及發動戰爭之用的,但幾次都沒有發兵,直到後來改成關政治犯的監獄。另外,在幾次涅瓦河氾濫時,彼得堡羅要塞充當起警報系統,以炮聲通知民眾。

戰後用途

1717年它失去了軍事意義,成了國家監獄,它寬厚的牆壁里築有許多暗炮台,以及陰沉、寒冷的單人囚室。從長長的在押犯人名單中,可以找到許多名人的名字:拉吉舍夫、車爾尼雪夫斯基、高爾基等等。1887年,列寧的哥哥亞-烏里揚諾夫試圖謀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在要塞中被殺害,年僅21歲。
十月革命前夕,要塞成為起義軍的司令部;按照列寧指示,在棱堡的旗桿上懸掛著一盞明燈為號,使巡洋艦“阿芙樂爾”號炮轟冬宮,從而掀起起義怒潮。
今天,這裡已是一座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