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齊賢

張齊賢

張齊賢(942年—1014年),字師亮。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人,後徙居洛陽(今屬河南)。北宋名臣。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張齊賢登進士第,先後擔任通判、樞密副使、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吏部尚書、司空等職,還曾率領邊軍與契丹作戰,頗有戰績。為相前後二十一年,對北宋初期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極大貢獻。史稱其“四踐兩府、九居八座,晚歲以三公就第,康寧福壽,時罕其比”。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張齊賢去世,年七十二。追贈司徒,諡號“文定”。有《書錄解題》、《洛陽搢紳舊聞記》傳於世。

基本介紹

  • 本名:張齊賢
  • 別稱:張文定
  • 字號:字師亮
  • 所處時代:五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曹州冤句
  • 出生時間:942年
  • 去世時間:1014年
  • 主要作品:《書錄解題》《洛陽搢紳舊聞記》
  • 主要成就:出將入相;四踐兩府、九居八座
  • 官職:司空
  • 追贈司徒
  • 諡號:文定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明察活人,上書直諫,糾正民弊,大戰遼軍,出將入相,明於料事,宦海沉浮,無疾而終,人物評價,總評,歷代評價,個人作品,軼事典故,不忘舊恩,求—醉飽,激濁揚清,親屬成員,父母,兄弟,兒子,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張齊賢年僅三歲時就遭遇後晉末年的動亂,隨家人遷家到洛陽。他少年時雖孤貧,卻用功學習,志向遠大。張齊賢因敬慕唐初名臣李大亮的為人,因此取字為師亮。
張齊賢獻策張齊賢獻策
趙匡胤到西都,齊賢以布衣身份到趙匡胤馬前獻策,被召到行宮,齊賢以手畫地,逐條陳述十件事,分別是:下並汾;富民;封建;敦孝;舉賢;太學;籍田;選良吏;慎刑;懲奸。其中有四件符合趙匡胤的意思,張齊賢堅持認為十條都是好的,趙匡胤發怒,令武士把他拖出去了。趙匡胤回朝後,對趙光義說:“我到西都,只得到一個張齊賢罷了。我不打算授任他官職,今後可以讓他輔佐你任宰相。”

明察活人

太平興國年(977年),趙光義開科取士,本想把齊賢錄取為前幾名,有司偶然選擇失誤,趙光義不高興。一榜進士都授任京官,於是任命齊賢以大理評事身份通判衡州。當時衡州審訊劫賊,審判後都要處死,張齊賢到任後,救活其中誤判的五人。從荊渚到桂州,水路郵遞鋪夫數千戶,被郵役困苦,衣食不足,齊賢上奏減去了一半。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任職期滿回朝,恰逢趙光義親征後漢,張齊賢朝見,遷為秘書丞。忻州剛剛攻下,任命他為知州事。

上書直諫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趙光義召張齊賢回朝,改任著作佐郎,直史館,改任左拾遺。同年冬,太宗北征,議論的人都說應當速取幽薊,張齊賢上疏說:“如今海內統一,朝野安定無事,關係到陛下憂慮的,難道不是因為河東剛剛平定,駐屯軍隊太多,幽薊未被攻下,糧草運輸過勞嗎?我認為這些不足為慮。自從河東平定,我任知忻州,捕捉到契丹納米典吏,都說契丹是從山後轉運糧草到河東。據我考慮,契丹能自備軍糧,則是對於太原不是不盡力,然而太原最終被我方占有,是因為契丹軍力不足。河東剛剛平定,人心還未安定,嵐、憲、忻、代幾州沒有軍營,敵人進攻則田地盡失,敵人侵擾邊界則守備為憂。到了國家扼守要害地方,增加壁壘,控制扼守左右邊,邊防嚴密,恩信已經實行,民心已經安寧時,敵人還跑到雁門、陽武谷來爭奪小利,其後果是他們的智力能料知的。聖人行事,一舉一動都考慮周到,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勝,如果慎重考慮,則契丹不足吞,燕薊不足取。自古邊疆之事難以處理,並非完全因為敵國,也大多由於邊吏侵擾導致的。如果邊緣諸營寨撫御得到合適人選,只要加固壁壘挖深溝濠,蓄精養銳,以閒逸自處,我方安寧敵方勞頓,這是李牧之所以為趙所用。所謂擇卒不如擇將,任力不如任人。如果這樣則邊疆寧靜,邊疆寧靜則轉運之勞可減,轉運減則河北的百姓得到休養生息,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則田產豐富而蠶績增加,百姓專心務農積聚糧食,充實邊疆的用度。況且敵人的心也是擇利避害的,怎么肯跑到必死之地去作寇呢?我聽說以六合之內為家者以天下為心,哪裡有以爭尺寸之地為事,斗強弱之勢而後已的呢?所以聖人先務本而後求末,使國內安定來抵禦敵國。百姓是本,土地是末。五帝先王,沒有不先務根本的啊。堯、舜之治沒有別的方法,在於使百姓安定並且為百姓謀利罷了。百姓安定且有利後,則遠方之人恭敬到來。陛下愛護百姓,謀利天下之心,真是堯、舜啊。我猜想群臣大多因為纖微的利益,任用克下之術,侵擾窮苦百姓,以為有成。至於百姓的疾苦,看到了像沒有看到,聽見了像沒有聽見,招來民怨導致禍害,沒有比這更大的了。希望慎重選擇通儒,分路採訪兩浙、江南、荊湖、西川、嶺南、河東,凡是以前賦斂苛重的地方,予以改正,因循舊例謀利於百姓,使賦稅課利都有利於民,可以長久實行,為聖朝立法;除去舊弊,天下諸州有不方便百姓的,委託長吏上告。膽敢照行舊法者,處以重罰。使天下百姓都知道陛下的心意,感戴陛下的恩惠,用德政來感動遠方之人,用恩惠來謀利於百姓,則遠方之人的歸服,可指日而待。”

糾正民弊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任江南西路轉運副使,同年冬天,改任右補闕,加任轉運正使。齊賢到任,詢知饒、信、虔三州是出產銅、鐵、鉛、錫的地方,推求前代鑄錢法,拿饒州永平監所鑄錢為定式,每年鑄錢五十萬貫,一共用去十五萬斤銅,三十六萬斤鉛,十六萬斤錫,到朝廷當面陳述這件事,陳述詳細準確,議者不能指責。
從前,各州罪人多械送到京城,在路上死去的有五六成。齊賢在路上遇到南劍、建昌、虔州押送的罪犯,要來案卷一看,凡不是首犯的,全部為他們解伸冤屈。於是向朝廷竭力建議,以後凡送囚犯到京城,委任明察的官吏審問,如果不實,就向原來審問的官吏問罪。從此江南送罪犯到京城的減去一大半。從前,江南各州百姓,住在官府土地上的要交地房錢,吉州沿江土地雖然沉沒,仍要交勾欄地錢,編木在水上浮居的要交水場錢,都是前代弊政,張齊賢上奏建議都免掉了。
南唐時期,江南百姓中每戶能交納稅錢三千以上的人家出壯丁一人,刺臉,自備兵器送到官府,出戰就發給他,每天支給糧食二升,名為義軍。內附朝廷後,把這些人都放回家務農。到這時,言者認為這些人長期在軍中,不喜歡農事,請求派遣使者選擇人員充任軍士,連同他們的家屬送到朝廷。齊賢上言說:“江南義軍,本都是良民,橫遭黥配,無法逃避。江南攻克之後,就放回家務農,長期被皇家所苦,都喜歡農業。如果挨戶搜尋,不會沒有驚擾。法律崇尚固定,政事崇尚清靜,以前的赦令既然放他們歸農,不如仍然按舊敕執行。”
張齊賢身居使職,勤於糾正民弊,務行寬大之政,江南百姓都不忘思念他。召回朝廷,授任他為樞密直學士,升為右諫議大夫、簽書樞密院事。

大戰遼軍

主詞條:土墱寨之戰
雍熙初年(984年),張齊賢改任左諫議大夫。
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大舉北伐,猛將楊業戰死。趙光義訪求近臣作為策應,張齊賢請求前往,即授任他為給事中、知代州,與部署潘美一起統領邊疆軍隊。當時遼兵從湖谷進攻,逼近城下,神衛都校馬正率領所部在南門外列陣,寡不敵眾,副部署盧漢贇畏懼,保營自固。齊賢選派廂軍二千人,從馬正的右面出發,慷慨誓師,以一當百,遼兵於是退卻。
在此之前,張齊賢約潘美指揮并州軍隊來會戰,不久,使者被遼兵捉去。張齊賢因為會期既然泄露,並且考慮到潘美的軍隊會被遼所襲。後來潘美派的使者到,說軍隊已從并州出發,到了柏井,接到密詔,東邊部隊在君子館遭到失敗,并州全軍不許出戰,已經回到并州了。當時遼兵遍山,張齊賢說:“敵人只知道潘美要來會師,而不知道潘美已退兵。”於是把使者關閉在密室,半夜派出軍隊二百人,每人拿一面旗幟,背一束草,離州城西南三十里,打出旗幟燃燒乾草。遼兵遠遠看見火光有旗幟,以為是并州部隊到了,驚駭而逃走。張齊賢先在土磴砦埋下二千伏兵,襲擊大敗遼軍,擒俘遼軍北大王的兒子一人,帳前舍利一人,殺敵數百,俘獲二千匹戰馬及很多兵器。捷報上奏,齊賢把功勞歸於盧漢贇。
端拱元年(988年)冬天,授任工部侍郎。遼兵又從大石路往南侵犯,張齊賢預先選擇廂兵一千人分為二支,分別駐紮在繁畤、崞縣。下令說:“代西有敵人,則崞縣的部隊出戰,代東有敵人,則繁畤的部隊出戰。戰鬥發生後,則郡中部隊集合作戰。”到此時,遼兵果然被駐紮在繁畤的部隊打敗。

出將入相

端拱二年(989年),建立屯田制。張齊賢兼任河東制置方田都部署,經宰相趙普力薦,被召入朝,授刑部侍郎、樞密副使。
淳化二年(991年)夏天,任參知政事。幾個月後,授任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齊賢的母親孫氏年紀有八十多歲,封為晉國太夫人,每次入宮朝見,趙光義嘆服說:“婆婆有福,生得好兒,為國家分憂。”常常下手詔慰問,給與賞賜,朝官們都感到他家很榮幸。
當初,王延德與朱貽業一同掌管京城糧倉,想求任地方官,朱貽業與參政李沆是親家,就向李沆請託,李沆替他向張齊賢請託,張齊賢告訴了趙光義。趙光義因為王延德曾經奉事晉王府,厭惡他不自己陳述請求而委託執政大臣,召見並斥責了他。王延德、朱貽業都瞞著不說實情,張齊賢不想連累李沆,單獨承擔責任。
淳化四年(993年)六月,罷前職任尚書左丞。十月,命他知定州,張齊賢因為母親年老不願去。不久,遭母喪,水漿不入口者七天,從此每天只吃一碗粥,守喪期間一直不吃酒肉蔬果。不久轉任禮部尚書、知河南府,當時監獄有死犯將處決,張齊賢到任後,馬上辨明案情而放了他。三天后,改任知永興軍。當時閤門祗候趙贊因為議論政事得到趙光義寵幸,提點關中糧食,所做多豪橫不法。張齊賢論奏列舉他的罪狀,終於伏法。不久改任知襄州,又改任知荊南,又改任知安州。一年後,加任刑部尚書。
趙恆即位,召他入朝授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曾經向趙恆從容講說帝王之道,而推究其所以然的根本,並且說:“我受陛下異常恩遇,所以加倍報答。”趙恆說:“我認為帝王之道無跡可循,只要政事適當則近於帝王之道啊。”當時他的親戚中有人因分財不均互相訴訟,又入宮告狀。齊賢說:“這不是台府能決斷的,我請求自己處治。”趙恆表示同意。張齊賢坐在相府里,召訴訟的人來問道:“你是認為他家分得多,你家分得少嗎?”回答說“:是。”命他寫下名字。於是召來兩個官吏,令甲家到乙家住宅,乙家到甲家住宅,財物不能移動,分書交易。第二天上奏給趙恆,趙恆非常高興地說:“我本來知道非你不能決定。”郊祀禮後,加任門下侍郎。與李沆同事,不和。因冬至日朝會時醉酒失儀,免去相位。

明於料事

鹹平四年(1001年),李繼遷攻陷清遠軍,趙恆任命齊賢為涇、原等州軍安撫經略使,以右諫議梁顥為他的副手。張齊賢上言說:“清遠軍陷沒以來,青岡砦被燒棄之後,靈武郡援兵阻隔勢力孤單,這是繼遷所窺伺而一定到的地方。以事勢而論,討伐則力不足,防禦則有餘。沒有別的方法,蕃部大族首領向來與李繼遷有矛盾,不如給他們官職,誘以貨利,用恩信交吉他們,並且以利害激發他們,則山西之蕃部族帳,無不傾心為朝廷出力。我所統率的十二個州、軍,現有二萬士兵,如果加上沿疆料柬本城等軍,又得五萬多人,招致蕃部,其數又超過十幾萬人。只要敵人出動,我方歸守,敵人東備我方則擊其西,使他們奔走不暇,怎能成為我方禍患呢?現在靈武軍民一起不超過六七萬,陷於危亡的境地,如果繼遷明年春天在我方未集中兵力以前,發兵救援靈武,全部出動其軍隊,並力圍攻,則靈州城一定難以固守。萬一靈州城失陷,敵人聲勢會大增,即使多聚軍隊,廣積財貨,也難保必勝。我之所以請求封潘羅支為六穀王,是恐怕繼遷早晚用兵斷絕他賣馬之路。如果朝廷使者能見到潘羅支,則泥埋等族,西南遠蕃,不難招集。西南既受命,而邊緣之軍勢大張,則鄜、延、環、慶之淺蕃,原、渭、鎮戎之熟戶,自然歸化。然後讓他們與野戰部隊及駐紮軍隊互相聲援,那么李繼遷聽說後,必定不敢在靈州、河西駐紮軍隊。萬山如果敗退,則賀蘭蕃部也慢慢叛離繼遷。如果說名器不可以假人,爵賞不可以濫及,這是聖人治國的常道,不是隨時事變化應變的法則。”
張齊賢又請求調來江淮、荊湘丁壯八萬加強防禦,朝廷議論認為動搖民心,並且湖泊之鄉的人遠戍西鄙也不方便,這件事就停止不辦了。
張齊賢又說:“靈州地處邊隅,當城鎮還完好、磧路還未阻塞時,朝廷內外已經說應當放棄,從繼遷叛亂以來,危困越發厲害。南距鎮戎約五百多里,東離環州僅六七天路程,如此畏途,不必攻奪,則城中之民怎么出來,城中之兵又怎么回去?想保護城中軍民,按理應當接應。為今之計,如果能增加精兵,以合西邊駐屯、換防的軍隊,接著以原、渭、鎮戎的軍隊,率領山西熟戶從東界進入,嚴約會師日期,兩路並進,假如繼遷分兵抵抗,我方則乘機而易攻。況且在路途奔波,首尾難顧,千里趨利,不失敗就會被俘。我認為兵鋒未交,而靈州之圍自解。然後遷移靈州軍民到在蕭關、武延川險要地方設立的營寨居住,這樣做則蕃漢人士之心有所依賴。等到叛亂平定後,仍回到舊州,然後指揮蕃漢之兵,乘機進攻,則成功不難。”朝廷不能用他的計策。不久,靈武果然失陷。

宦海沉浮

鹹平四年(1001年)閏十二月,授任右僕射、判汾州兼經略使,不出發,改為判永興軍兼馬步軍部署。當時薛居正的兒子薛惟吉的妻子柴氏早年守寡,把她家的財產及書籍論告都儲藏起來,打算改嫁張齊賢。薛惟吉的兒子安上為此抗訴。趙桓不想理睬這件事,命司門員外郎張正倫前去訊問,柴氏的回答與安上的訴狀不同。把這件事交給御史,發覺是張齊賢的兒子太子中舍張宗誨教柴氏這樣說。張齊賢因此被貶為太常卿、分司西京,張宗誨貶為海州別駕。
景德初年(1004年),重新升齊賢為兵部尚書、知青州。趙恆到澶淵,任命他兼任青、淄、濰三州安撫使。
景德二年(1005年),改任吏部尚書。張齊賢上疏說:“我在先朝時,常憂慮靈、夏兩鎮會被繼遷併吞,議事者認為我的憂慮太過分了,大略列舉往事以明本末。當時大臣們都以為繼遷只是懷戀祖輩舊地,別無他心,先帝任命他為銀州廉察,以滿足他的心愿。到陛下賜給他銀、夏二州土地,寵任為節度,從此奸威愈滋,逆志尤凶。多次阻斷靈州糧路,又侵擾邊境城池,幾年之間,靈州終於被他吞沒。當靈池、清遠軍即將陷沒時,我正接受經略的使命。我認為對付繼遷需要一兩處強大蕃族與之為敵,這乃是用蠻夷對付蠻夷,古今之上策。於是請求朝廷以六穀王名目封潘羅支,使他效力。當時朝廷親信大臣意見,全然與我的計謀不同,從中阻撓。到繼遷被潘羅支射殺後,邊患才算稍稍平息。現在繼遷的兒子德明像以往那樣攻劫城池,析靅游龍缽等人又都在他的軍中,他們志向也似乎不小。我憂慮的是德明乘皇上到東方之際,去進攻六穀,則瓜、沙、甘、肅、于闐幾處漸漸被他控制。如果潘羅支還在,則德明不足為慮;現在潘羅支已死,廝鐸督恐怕不是他的對手。希望委任大臣經制其事。”

無疾而終

張齊賢跟從趙恆到東邊封禪回朝後,被授任為右僕射。當時建築玉清昭應宮,張齊賢說畫瑞符,有損自謙之理,又違背奉天之意,多次請求停止此項工程。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出京判河陽軍,跟從趙恆祭祀汾陰回朝,升為左僕射。
大中祥符五年(1011年),換任回朝,請求歸家養老,以司空銜退休。入宮辭別時便坐,剛拜見就仆倒地上,真宗急忙阻止他,允許他的兩個兒子扶持著上殿,命令給他加上三個坐墊。回到洛陽,購置裴度午橋莊,莊中有很多池榭松竹,張齊賢每天與親朋舊友喝酒吟詩,心情很曠達閒適。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六月,張齊賢無疾而終,終年七十二歲。真宗聞訊後頗為悲傷,派入內殿頭邵文雅致祭,並饋贈財物及布帛、粟、麥等。追贈司徒,為他廢朝二日。皇祐四年(1052年),追謚“文定”。

人物評價

總評

張齊賢容貌豐碩,議論慷慨,有大略,以忠君為己任,留心刑獄,被他救活的人很多。喜歡提獎寒門雋士。他曾舉薦隱士种放,使其得受寵待。張齊賢四次在兩府、九次在八座(尚書)任職,以三公銜退休,康寧福壽,當時很少有人可與比擬,他晚年致仕後亦自稱“四登兩府九尚書”。但張齊賢為相時,興起幾宗大案,又與寇準互相傾軋,人們有時因這件事看不起他。

歷代評價

趙匡胤:我幸西都,唯得一張齊賢爾。我不欲爵之以官,異進可使帗汝為相也。
趙普:①齊賢素蘊機謀,兼全德義,從來差遣,未盡器能。慮淹經國之才,堪副濟時之用,如當重委,必立殊功。②齊賢德義,素為鄉里所推,而又深知福業,謹擇交遊,中外卿士,舉無出其右者。
趙光義:臨事能斷,好謀而成,再總樞機,備觀獻替。勵蹇蹇之節,知無不為;體恂恂之規,動必由禮。而皆久積問望,深練謨明。……以昉畫一之法,足以申昭舊章;以齊賢不貳之心,足以斟酌元化。②服膺儒術,防名清途。久參宥密之司,嘗委折衝之寄。毎好談於方略,輒自許於功名。
趙恆:早事先朝,歷登二府。藹然碩望,久服大寮。肆朕纂承,熟聞風采。爰旌舊德,俾贊鴻機。冠乎政庭,付以樞柄。使予垂拱而治者,茲有望於良弼也。
歐陽修:張齊賢形體魁肥,飲食兼數人,然其為相嘗有邊功,國朝宰相惟宋琪與齊賢知邊事。
司馬光:倜儻有大度。
王稱:李昉為多遜所毀而不較防正,為張紳所污而不辨;齊賢為同列所累而不言。嗟乎,君子哉!非甚盛徳蔑以加。此三人者,俱名宰相,又能引年謝事,優遊林泉,以佚其老。其處進退之際,綽然有餘裕矣。
袁燮:祖宗之際,張齊賢入仕不十年而位輔相,錢若水由同州推官再朞而登樞筦。其餘名臣若向敏中、石熈載、劉昌年、宋琪,皆自下位而擢之高位;張去華王化基范杲楊大雅,皆由薦而置之要職。至於种放孫復胡瑗之徒,又起草萊而並躋顯仕,此豈專用資格也。
脫脫:太宗勵精庶政,注意輔相,以昉舊德,亟加進用,繼擢蒙正、齊賢,迭居相位;復進黃中,俾參大政。而四臣者將順德美,修明庶政,以致承平之治,可謂君臣各盡其道者矣。君子謂李昉為多遜所毀而不校,蒙正為張紳所污而不辨,齊賢為同列所累而不言,黃中多所薦引而不有其功,此固人之所難也。而況四臣者皆賢宰輔,又能進退有禮,皆以善終,非盛德君子,其孰能與於斯?
王夫之:夫齊賢既知其不可,而不以去就爭之,何也?嗚呼!舍此,而宋之事無可為矣。
朱軾:齊賢之用兵,臨敵制勝,變化若神。雖武夫徤將,有所不逮。及其涖民施政,(闕)清淨務簡易,去民所疾苦。是以所居民樂,所去民思,何其能也。兩登政府,輒以事罷,其亦有未竟其用者歟?籌邊事千里外,若眼見。使施行其言,裨益不少,無同所見者,故卒不行。古所稱才士者,齊賢蓋其人歟?
蔡東藩靈武為河西要塞,豈可輕棄。何亮一疏,言之甚明,而張齊賢、李沆等,俱主張棄地,實書生畏葸迂談耳。

個人作品

張齊賢有文集五十卷、奏議二十卷及《太平雅編》兩卷、《同歸小說》十卷,多已不傳。今存《書錄解題》、《洛陽搢紳舊聞記》傳於世。《全宋詩》錄其詩八首。
張齊賢詩作
答西京留守惠花酒》《華清宮》《石將軍南征賦贈》《御書飛白玉堂之署三體宸章並宣禁苑睹茲盛事輒動斐然》《豫章胡氏華林書堂》《贈賀蘭棲真》《致仕後戲贈故人》《自警詩
表格參考資料:

軼事典故

不忘舊恩

張齊賢年輕時,家中貧困,父親去世無法埋葬,河南縣吏替他辦喪事,齊賢非常感激他,以兄禮奉事他,即使顯貴也不變。仲兄張昭度曾經教他經書,張昭度去世後,張齊賢上表請求追贈他光祿寺丞。他又曾經投靠太子少師李肅家,李肅死後,替他辦理喪事,逢年過節祭祀他。趙普因而向趙光義推薦齊賢,未被重用,趙普就在皇上面前述說上述事實,說:“陛下如果進用齊賢,那么齊賢今後感恩,更會有過於此。”趙光義非常高興,於是重用他。

求—醉飽

張齊賢還是布衣平民時,自己一個人沒錢了,都沒錢住旅店。有一次,有一夥強盜,有十多人,在旅店裡面吃吃喝喝,住店的人嚇得連跑帶躲。張齊賢直接走過去做了個揖,說:“我窮人一個,想和各位一起吃個酒足飯飽,可以么?”強盜們很高興地說:“秀才你肯委屈自己,有什麼不可以?看看我們都是粗人,還怕你笑話呢。”就給他讓座。張齊賢說:“做強盜的,不是卑鄙的人,都是世上的英雄。我也是一個豪爽的人,各位又何必參與呢?”就拿了個大碗倒酒喝,一飲而盡,這樣連喝三碗。又拿了個豬肘子,用手指分成幾段嚼著吃,吃得像虎狼一樣。這群盜賊看傻了,都嘀咕:“真是個宰相的料子。要不然,怎么能這樣不拘小節呢!改天管理天下,要記得我們都是不得已當了強盜啊,但願能早點交這樣的朋友。”都送上值錢的東西。張齊賢都收下了,滿載而歸。

激濁揚清

張齊賢家舉行宴會,一個僕人偷了若干件銀器藏在懷裡,張齊賢在門帘後看見卻不過問。後來,張齊賢晚年任宰相,他家的僕人很多也升遷了,只有那位僕人竟沒有官職俸祿。於是這個奴僕乘空閒時間跪在張齊賢面前說:“我侍候您時間最長,比我後來的人都已經封官,您為什麼獨獨遺忘了我呢?”於是哭泣不停。張齊賢同情地說:“我本來不想說,你又會怨恨我。你還記得在江南時,你偷盜銀器的事嗎?我將這件事藏在心中近三十年沒有告訴過別人,即使你自己也不知道。我現在位居宰相,任免官員,激勵賢良,斥退貪官污吏,怎能推薦一個小偷做官呢?看在你侍候了我很長時間,現在給你三十萬錢,你離開我這兒,自己選擇一個地方安家吧。因為我既然揭發這件過去的事,你也必然有愧於我而無法再留下。“僕人十分震驚,哭著拜別而去。

親屬成員

父母

父親:張金仁。
母親:孫氏,晉國太夫人。

兄弟

仲兄:張昭度。

兒子

張宗信,官至內殿崇班。
張宗理,官至大理寺丞。
張宗諒,官至殿中丞。
張宗簡,官至閤門祗候。
張宗訥,官至太子中舍。
張宗禮,被認為是張齊賢諸子中最賢之人,雖然歷次登朝為官,但害怕羈束,所以常常住在鄉間。

史料記載

《張文定公齊賢傳》
隆平集·卷四》
東都事略·卷三十二·列傳第十五》
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傳第二十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