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謙宜

張謙宜

張謙宜(1650—1733)膠州城水寨人,清朝著名經學家、方誌學家、文學理論家、古文家和詩人。名張莊,字謙宜,一字稚松,絸齋,號山農、山民,晚年自稱山南老人,以字行世。康熙五十一年(1712)進士,工詩、出入香山、劍南之間。有《親齋詩選》。松山張姓後裔,膠州城水寨人,晚年遷居今屬膠南南鄉松山子,出身於學問世家。著有《絸齋詩集》《尚書說略》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謙宜
  • 別名:號山農.字絸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膠州城水寨
  • 出生日期:1650
  • 逝世日期:1733
  • 代表作品:《絸齋詩集》《尚書說略》
人物生平,個人履歷,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張謙宜(1650—1733)名張莊,字謙宜,一字稚松,絸齋,號山農、山民,晚年自稱山南老人,以字行世。康熙五十一年(1712)進士,工詩、出入香山、劍南之間。有《親齋詩選》。松山張姓後裔,膠州城水寨人,晚年遷居今屬膠南的南鄉松山子,清朝著名經學家、方誌學家、文學理論家、古文家和詩人。他出身於學問世家,自幼深受家庭薰陶,加之天分極高,少年時代便“以詩名負其雄才推到一世”;中年博覽群書,“尤潛心宋儒性理之學”;晚年考中進士,做過康熙四皇子胤禛的老師,本可以做官,因痴迷於學問,故閉門潛心著書。為此,康熙賜其“山東學究”匾額。張謙宜著作很多,除當世編輯成集外,“未及纂錄者凡數百卷”。他的著作內容包括經史、地理、詩文、理論、方誌、譜牒、傳記等,數量之大,範圍之廣,在山東膠州學者中首屈一指,在明清山東學者中也少見。
康熙發現他很貧窮,就想讓他發點外財,便將一位貪官逮捕了,並聲稱只有四阿哥的師傅講情才能釋放,那意思明擺著是讓張謙宜揩點油水。貪官的家人立即攜著千兩銀票去雍王府拜見張謙宜。一進屋,張謙宜正在聚精會神地看書,來人把銀票遞上去,並說明原委。張謙宜眼不離書,把銀票用袖子拂到地上,說了聲“該殺”。康熙知道後,嘆了口氣道:“唉,這個山東學究真乃書呆子!我原想讓他做幾年官,看來確實不是做官的料,就讓他教一輩子書吧。”於是,康熙召他入殿,鼓勵了一番,又送他不少禮品,然後讓他回家教書。張謙宜聽說讓他回老家膠州,竟高興地向康熙連磕三個響頭。
康熙死後,四阿哥胤禛做了皇帝,是為雍正。雍正登基後,忽然想起了自己的恩師張謙宜,如果不是他當年嚴格要求,使自己學到了比別人更多的知識和道理,怎么能勝出眾兄弟順利登上皇帝寶座呢?他下詔讓老師進京做官,也好享幾年榮華富貴。遠在膠州的張謙宜聽到雍正要召他入京的訊息,嚇得心驚肉跳,以為是自己當年對四阿哥要求太嚴格,現在學生當了皇帝要治老師的罪,便在當天夜裡吞金扣子自盡了

個人履歷

張謙宜考中進士後,在禮部謀了一個閒職。他是一個老學究,把心思全用在著書立說上,根本不留戀官場。康熙見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便請他做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的老師。張謙宜執教甚嚴,不避權貴,視皇子如平民。一次四阿哥讀書不用功,被他毫不客氣地以跪磚頂碗處罰。這事傳到康熙那兒,龍顏大怒,怒斥道:″我兒子學為天子,不學亦為天子!″這位來自山東膠州的老先生只認死理,竟觸龍顏反駁道:“學為堯舜之君,不學為紂桀之君!”康熙心裡雖然惱火,但又不得不承認這個老學究說的不無道理,只好拂袖而去。
張謙宜,隱居不仕。著述涉及經、史、子、集四部,主要有《四書廣注》《尚書說略》《張氏家訓》《絸齋詩談》《絸齋論文》等。國家圖書館藏乾隆二十四年(1759)法輝祖刻《絸齋詩選》二卷《補遺》一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百六十三冊;《絸齋詩談》八卷二百一十四條,收入法輝祖乾隆二十三年刻《家學堂遺書二種》,今收入《清詩話續編》;《絸齋論文》六卷收入《家學堂遺書二種》,今收入《歷代文話》。另輯有《膠州文鈔》一卷,現存山東博物館。

個人作品

《親齋詩選》二卷,《四庫總目》《四書廣注》《尚書說略》《張氏家訓》《絸齋詩談》等傳於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