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曼

張西曼

張西曼(1895年6月15日—1949年7月10日),又名百祿,男,湖南長沙人。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民主與科學》雜誌社社長兼總編,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國民黨左翼人士、進步的社會活動家,中國共產黨的老朋友,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和英勇投身於抗日運動的民族英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西曼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95年6月15日
  • 逝世日期:1949年7月10日
個人簡介,主要經歷,政治生涯,家庭,著作,

個人簡介

張西曼,曾任國民政府政治顧問、孫中山《奉安專刊》編輯部主任、國民政府立法委員、蒙藏委員,中國邊疆學術研究會理事長,中蘇文化協會(1935年-1949年)創辦人兼常務理事,中國民主憲政促進會理事長,因其在抗日戰爭中以筆為槍,奮不顧身地支持救國會,聲援“七君子”,援助綏遠抗戰,1945年10月獲國民政府頒發的“勝利勳章”,1995年被中共中央稱頌為“抗日民族英雄”,是文化戰線唯一獲此殊榮之人。
張西曼
2005年9月張西曼之女張小曼與馮玉祥之女馮弗伐、楊虎城之女楊拯英、張自忠之女張廉雲、趙登禹之女趙學芬、佟麟閣之子佟兵、趙朴初夫人陳邦織等117位投身抗日戰爭的抗日將領和知名人士的遺孀及子女同時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獎章。

主要經歷

1908年,繼兄張仲鈞之後,經宋教仁、譚仁鳳介紹加入同盟會。
1909年,入學京師大學堂。並秘密從事地下工作。
1911年1月,到海參崴,考入俄國東方語文專科學校攻讀政治經濟學,在此期間曾赴俄彼得堡、莫斯科等地考察,並開始接觸俄國革命黨人和馬克思主義著作。曾赴海參崴深山招募反滿騎兵支援辛亥革命。
1914年,經外蒙回國至東北從事革命工作,秘密開始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
1917年,在哈爾濱濱江道尹公署工作期間與友人共同創辦了東華學校,後改名為哈二中,該校成為中共東北建黨的據點和國內革命者赴蘇俄學習和考察的中轉站。
1918年,受俄國十月革命影響,為接觸相關的宣傳材料,再赴海參崴,開始翻譯列寧起草的《俄國共產黨黨綱》。同時致函孫中山、蔡元培等建議成立社會主義研究會,中俄互助,以學習十月革命的經驗,避免以往僅僅利用新軍和會黨的不足。
1919年7月,應邀回到北京進入北京大學圖書館編目室工作,並依靠這裡的便利條件,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組織了社會主義研究會,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同時任外交部俄文專修館教員,是瞿秋白等的老師。從1919年到1922年,曾三次向孫中山建議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1920年出版《俄國共產黨黨綱》中譯本,秋季,任北京大學俄文專修科教員,曹靖華是二期的旁聽生。
1921年與北大俄文教員柏烈偉合編出版《俄文文法》一書。 同年與熊希齡、李大釗等創“俄國災荒賑濟會”,熊希齡任會長,李大釗任文書股副主任,張西曼任總務股副主任。並在會上為前來北京的蘇俄全權代表越飛和熊希齡之間任翻譯。
1922年1月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將張西曼譯的《俄國共產黨黨綱》作為“康民尼斯特(共產主義的音譯)叢書第二種”印行初版本,據陳獨秀1922年6月30日給共產國際的報告,初版即發行3000冊,譯者筆名用的是“希曼”。
1923年出版《中等俄文典》。同時兼任馮玉祥學兵團中吉合、何基灃、邊章武所在連的俄文教員,並創辦了中國大學、民國大學等一系列學校的俄文班。
1924年,創辦北方交通大學俄文班。張沖是該校俄文班第二期學生。
1925年,在北京創辦中俄大學。出版《新俄羅斯》讀本。
1926年,1月17日在北京參加各界紀念黃愛、龐人銓大會,再版《中等俄文典》和《新俄羅斯》讀本。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印行《俄國共產黨黨綱》中譯本第五版(已發現有兩個不同的第五版版本)。北伐軍占領武漢後,南下任武漢國民政府政治顧問,兼鮑羅廷外交顧問。
1927年,參加籌備成立武昌中山大學,任校務委員會委員兼法學院院長、俄文法政學系主任。出版《蘇俄民法》、《蘇俄刑法》、《蘇俄憲法》。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印行《俄國共產黨黨綱》第六版。“七·一五”汪精衛叛變後營救中大師生二百餘人出獄。
1928年,與高魯等4人同時擔任大學院秘書,輔佐蔡元培掌管全國的大學教育。
1929年,任孫中山奉安專刊編輯主任,6月參加奉安大典,後任北平大學法商學院教授,於伶、宋之的、王季愚等受教於先生,同時兼任陸軍大學政治教官,是杜建時、黃翔、郭汝瑰、黃維等的老師。
1930年,譯著《蘇聯文學家傳略》刊南京《民生報》。
1931年,隨陸軍大學遷往南京,“九·一八”事變後積極主張抗戰到底,反對妥協投降。
1932年,任參謀本部邊務組專門委員。同時在中央大學教授“俄國近代史”。日寇進攻上海,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瘋狂圍剿蘇區,先生是秋向蔣介石條陳憲政改造,力主停止內戰,建立民主統一政權,對日本絕交、宣戰,以政見不協,拒任蔣介石讓他擔任的湖北省主席的邀約。
1933年,任行政院新疆建設委員會委員。
1934年,《中國邊疆圖書總目》初稿成。
1935年,在南京發起創建中蘇文化協會,任常務理事。
1936年,出任蒙藏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立法委員,支持南京各界救國會的工作。在北平大學法商學院第一個開設了“抗戰的國家總動員”課程,號召學生積極投身抗戰。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廬山談話會”,呼籲停止內戰,國共合作,全國一致抗擊日寇。參加發起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援助綏遠抗戰,救助七君子和孫曉村、曹夢君等救國會人士出獄。
1938年,在武漢發起國際反侵略協會中國分會,3月兩次發表公開聲明,為陳獨秀的“漢奸”問題辯誣。特別是3月18日的第二次聲明,頂著巨大的政治壓力,更堅決表示了“敢負責”為陳獨秀辯誣的立場,堅持認為陳獨秀“至少是個愛國的學者”,斥責康生、王明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就指斥陳獨秀是“漢奸”的行為是“骨肉相殘,殃民禍國”。
1939年,就“五·三”、“五·四”重慶大轟炸致函《新華日報》表示慰問。任中國邊疆學術研究會理事長,
1941年,10月兄張仲鈞因抨擊湘省時政被暗殺,回湖南奔喪。
1943年,積極營救被盛世才關在新疆獄中的趙丹。
1945年,在重慶創辦《民主與科學》雜誌。任中央大學教授,
1946年1月與楮輔成、許德珩等任九三學社籌備組成員。2月任中國民主憲政促進會理事長、4月離開重慶返回南京,5月4日當選九三學社第一屆理事會理事、中央大學教授。11月發表談話,反對蔣介石召開偽國大。
1947年,從上年底積極參加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學生運動,多次發表公開演講。為此家中受到特務搜查,被免去立法委員等一切職務,被開除國民黨黨籍。
1948年底,在中國共產黨幫助下,秘密離開南京,先後到達江漢軍區和中原軍區,受到李先念、鄧子恢和陳毅等的宴請。1949年2月抵達北平,4月參加南社新南社雅集,後隨民主東北參觀團赴東北解放區,6月參加社會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委會,並出席第一次全國文代會。
1949年7月10日,因多年革命奮鬥積勞成疾,身患肺癌在北京病逝,遺囑“生不能多作貢獻於中國受苦的人民,死亦不願玷污淨土”,願將遺體捐贈協和醫院“作科學上繼續解剖研究之用”,“以福利於後之患者”,終年僅54歲。

政治生涯

張西曼翻譯的《俄國共產黨黨綱》中譯本為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和1924年國民黨的改組發揮了重要作用。現除張西曼在自傳年表中提到的民九年(即1920年)的版本還沒有找到原書外,已發現從1922年1月至1927年3月,該書被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下屬的李達為首的人民出版社連續印行了六版名義下的七個版本(已在莫斯科的俄羅斯國立圖書館(原列寧圖書館)、法國里昂市的市立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共發現5本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印行的1922年1月的初版本,2005年1月在廣州革命歷史博物館存的1926年的“康民尼斯特(共產主義的音譯)叢書第二種”第五版的名義下的兩本書時,發現存在著字型、標點、格式均有不同的兩個第五版的版本,並且1927年的第六版最上方的標題從“康民尼斯特叢書第二種”改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現存張西曼譯的《俄國共產黨黨綱》在全世界共發現了11本書,代替當時不能公開出版發行的《中國共產黨黨綱》在中國傳播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張西曼先生為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促進兩次國共合作和加強中蘇友誼都做出重要貢獻,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童小鵬題字語)。在蔣介石統治時期始終公開支持中共、公開宣講馬列、公開主張停止內戰,聯蘇抗日,也因此開罪蔣介石,被開除國民黨黨籍,免除立法委員職務,住所也遭到了搜查。因多年積勞成疾,英年早逝,倒在他畢生為之奮鬥的新中國的大門外。

家庭

  • 第一任妻子:萬重英,萬福華之女。後與張西曼離婚。
  • 第二任妻子:魏希昭(1914年-1976年11月23日)1929年,投身學生運動。此後多年接受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領導。25歲時,在1939年“五三”重慶大轟炸中遭日本飛機炸斷雙腿,經搶救保住了左腿,而右腿高位截肢。此後結識了已離婚的張西曼並戀愛。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組領導劉光指示魏希昭“從旁協助張西曼從事革命工作”,魏希昭乃與張西曼結婚。1950年初,魏希昭被誣陷為中國國民黨派到張西曼身邊的女特務。1952年,遭組織處理,失去公職。此後被公安機關作為“特務嫌疑”對待。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迫害。
  • 女兒:張小曼,1948年3月生於南京。母親魏希昭戴著假腿懷孕並生下了張小曼,造成張小曼的雙腿先天性關節殘疾。9個月時隨父母穿越封鎖線到達解放區。1歲3個月時失去父親。1978年2月,借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從事《中華民國大事記》的編撰,其間為《中華民國人物傳》撰寫了《張西曼》小傳。在張小曼補充調查資料期間,湖南長沙有人重提張小曼的母親魏希昭有政治問題,已在近代史研究所正式填表的張小曼由此失去了留在該所工作的機會,1979年12月被調入民盟中央組織部工作,任職24年。張小曼長期業餘從事對父親張西曼的研究。1999年,俄中友協為表彰其長期蒐集張西曼和中蘇文化協會史料的貢獻,向其頒發了“俄中友誼”功勳紀念獎章。張小曼還被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俄羅斯友好協會聘為全國理事會理事。

著作

  • 《俄文文法》
  • 《俄國共產黨黨綱》(譯作)
  • 《中等俄文典》1923年
  • 《新俄羅斯》讀本
  • 《總理奉安實錄》等主編
  • 《蘇聯新憲法草案》(譯作)
  • 《蘇聯憲法》(譯作)
  • 《民主與科學》(雜誌)主編
  • 《西域史族新考》
  • 張西曼,歷史回憶,東方書社,1949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