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順

張萬順,甘肅省寧縣人,1965年11月生,1996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博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導,現為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系副主任。主要從事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理論、方法,環境數學模型理論與套用、河流動力學,以及分散式非點源污染模型的研究。承擔項目與課題16項;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和學術會上發表40多篇論文;撰寫專著1部,主編教材1部,參編專著2部。2008年浙江省水利科技創新獎一等獎,2005年長江水利委員會信息化優秀開發成果三等獎,2000年湖北省水力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2000年獲湖北省第八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萬順
  • 出生地:甘肅省寧縣
  • 出生日期:1965年11月
  • 畢業院校:四川大學
簡介,個人經歷,學術簡介,

簡介

張萬順,甘肅省寧縣人,1965年11月生,1996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博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導,現為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系副主任。主要從事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理論、方法,環境數學模型理論與套用、河流動力學,以及分散式非點源污染模型的研究。
張萬順教授在水文水質環境管理等方面開發的模型獨具特色,受到中國科學院相關院士的高度評價,其模型領先於國內同類型的模型,在國際上也是一流的。
張教授參與多項國家973863、國家‘八五’‘十五’科研攻關項目,主持國家‘十五’科研攻關項目子專題2項,主持並參與多項國家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環境影響覆核的專題項目,主持核電廠水資源論證、水資源最佳化配置以及多項水溫與低放廢水數值模擬,區域環境規劃等。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和學術會上發表40多篇論文,其中被SCI、EI檢索8篇。出版的專著有《水生態環境模型理論與套用》,參編多部。曾獲甘肅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國家環保局科技進步獎等。
十一五期間,張教授代表武漢大學參與國家重點專項:《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研究課題,其子課題《流域水生態承載力與總量控制技術研究》(編號:2008ZX07526-004-00),所領導的課題組已完成許多實質性的研究和開發項目,並準備繼續向十二五專項進軍。

個人經歷


教育
1993.9-1997.6 四川聯合大學高速水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
1988.9-1991.5 蘭州鐵道學院環境工程系環境水力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
1983.9-1988.7 西北師範大學物理系,攻讀學士學位
研究
2001.11-至今 在武漢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2004年12月被武漢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聘為教授
2001.1-2001.7 在香港城市大學從事科研合作
1999.11-2001.10 在武漢大學河流系工程泥沙室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
1997.7-1999.11 在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河流系工程泥沙室水利土木博士後流動站工作,在謝鑒衡院士和李義天教授的指導下,從事三維泥沙數值計算。
1999年11月出站,獲得副教授職稱。
研究領域與興趣
CFD數值計算,主要從事生態環境水力學、環境數學模型理論與套用、水資源量化配置、環境管理、泥沙數學模型、分散式降雨徑流土石流預報模型和流域面源污染模型以及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理論、方法的研究。

學術簡介


承擔項目與課題
1.2013-2015年,三峽庫區及上游流域水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技術研究與示範課題,國家“十二五”水專項,課題負責人;
2.2009-2010年,流域水生態承載力與總量控制技術研究,國家“十一五”水專項,子課題負責人;
3.2009-2010年,流域突發性環境風險預測技術研究,國家“十一五”水專項,子課題負責人;
4.2009年,三峽庫區事故水環境風險預警系統,三峽庫區重金屬遷移轉化模型,負責人;
5, 2007年,三峽工程175米水位運行對重慶主城區水質影響研究,負責人;
6.2011-2012年,中國西部特大山洪土石流災害形成機理與風險分析(2011CB409900),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子課題負責;
7. 2007年,長江上游安谷電站防洪與河床演變,負責人;
8. 2009年,長江典型河段水質模型平台系統,負責人;
9. 2009-2010年,長江武漢段水環境管理系統,負責人;
10.2010-2012年,丹江口水庫水環境管理系統,負責人;
11.2008年,漢江中下游水量水質耦合水資源配置研究,負責人;
12.2007年,漢江中下游水資源配置,負責人;
13.2007年,吉林靖宇核電龍門廠址鄰近水域生物及其生態環境調查和分析,負責人;
14.2008年,河南南陽核電廠址溫排水、低放廢水數值模擬,負責人;
15.2010年,華容河水環境保護及河道整治項目, 負責人;
16.2009-2010,南水北調對漢江中下游水環境影響項目,負責人。
代表性成果
近期論文:
【1】、ZHANG W, ZHAO Y, XU Y, et al. 2-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radionuclide transport in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er. B, 2012, 24(5): 702-710.(SCI第一通訊作者)
【2】、Peng H, Zhao Y, Cui P, et al. 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for debris flows in the Jiangjia Gully, Yun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1, 8(6): 757-766.(SCI通訊作者)
【3】、Zhang Wanshun, Wang Yan, et.al., A Coupled Water Quantity–Quality Model for Water Allocation Analysis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2010.24:485-511.(SCI第一通訊作者).
【4】、WANG Yan,PENG Hong,CUI Peng,ZHANG Wanshun,QIAO Fei,CHEN Cai’er. A new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for drainage network extraction based on DEM.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9,6(4).(SCI通訊作者)
【5】、Zhang Wanshun, Huang Caisheng,et.al. Chlorophyll a Chl-a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 and prediction in Taihu lake based on MODIS image data. Proceeding of Spatial Accuracy 2008. June 2008,352-359.(SCI第一作者)
【6】、Lu W Z, Zhang W S, Cui C Z, et al. A numerical analysis of free-surface flow in curved open channel with velocity–pressure-free-surface correction[J].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2004, 33(3): 215-224.(SCI通訊作者)
【7】、ZHANG Wanshun, CUI Peng, WANG Ying, QIAO Fei, WANG Xieka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ributary Debris Flow and Main River[J],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 Vol37, supp, 2005.4
【8】、Zhang W. S., Cui P.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nteraction between Debris flow and main river,(2004,10)中德國際會議, (EI)檢索;
【9】、Zhang W. S. Lu W. Z. et al. (2003, CFD of free-surface flow in curved open channel with velocity–pressure-free-surface correction, 17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dordynamics and the 6th National Congress on Hydrodynamics.(國際會議EI檢索)
【10】、Lu W. Z. Zhang W. S. et al. (2002), A numerical analysis of free-surface flow in curved open channel with velocity– pressure-free-surface correcti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2004,v33 ,p 215–224.(SCI/EI)檢索
【11】、Peng Hong,Wang Yan, Zhang Wanshun. Modeling the biomanipulation in eutrophic shallow lakes.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CBBE 2009)
【12】、楊寅群, 塗建峰, 徐高洪, 等. 核電廠低放射性廢水對水庫庫區影響的數值模擬研究[J]. 武漢大學學報: 工學版, 2013 (001): 78-83.(核心-通訊作者)
【13】、張萬順, 趙琰鑫, 崔鵬, 等. 溝道二維土石流運動和沖淤數值模型研究[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12, 10(1): 1-5.(核心-通訊作者)
【14】、趙琰鑫, 張萬順, 吳靜, 等. 水利調度修復東湖水質的數值模擬[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2, 21(2).(核心-通訊作者)
【15】、張萬順, 唐紫晗, 王艷茹, 等. 太湖流域典型區域污染物總量分配技術研究[J].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 2011, 9(1): 59-65.(核心-通訊作者)
【16】、王彩艷, 彭虹, 張萬順, 等. 武漢東湖水污染控制 TMDL 計畫[J]. 人民長江, 2010, 41(010): 86-89.(核心-通訊作者)

撰寫專著1部:水生態環境模型與套用,新加坡希望出版社出版,2004年10月(第一著者)
主編教材1部:河流應用程式設計(2000年10月),
參編專著2部:生命周期評價,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年
西北生態環境建設區域配置及生態環境需水量研究,科技出版社,2004年5月,劉昌明院士主編
獎勵與榮譽
2008年浙江省水利科技創新獎一等獎
2005年長江水利委員會信息化優秀開發成果三等獎
2000年湖北省水力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2000年獲湖北省第八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