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公

張萬公

張萬公(?~1207) 金大臣。良輔。今東阿人。萬公自幼聰悟,喜讀書。金正隆二年(1157),登進士第,調新鄭主簿,丁憂離職,服喪畢,除費縣主簿。大定四年(1164),為東京辰淥鹽副使,遷長山令。久之,補尚書省令史,擢河北西路轉運司都勾判官,改大理評事、侍御史尚書右司員外郎。萬公敷奏明敏,金世宗對他十分賞識,不久,遷刑部侍郎

基本介紹

  • 本名:張萬公
  • 字號:字良輔
  • 所處時代:金朝
  • 出生地:東阿
  • 去世時間:1207年
人物生平,史料記載,人物事跡,人物成就,晚年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章宗即位,始設九路提刑司,以萬公為南京路提刑使,有政績,又遷御史中丞。蒙古時常侵擾北方邊境,章宗欲發兵擊之,萬公言:“勞民非便。”乃罷兵。張萬公升任彰國軍節度使。
明昌二年(1191),知大興府事,拜參知政事。明昌四年(1193),知東平府事,六年(1195),改知河中府。時用兵頻繁,糧米調發加劇,萬公行寬假之策,使民力易辦。民繪其像於薰風樓,又建“去思堂”。後移鎮濟南,母憂去職。起復拜平章政事,任資善大夫,封壽國公。萬公平時沉厚深謹,以安靜少事為治,與同朝官員議多不合,然頗謹慎,從不犯顏強諫,須帝有問,然後審度利害而言之,皇帝表面雖從而實際並不施行。萬公於是兩上表以衰病乞閒,詔不許。泰和元年(1201),萬公連連上奏請老,帝不許,遷榮祿大夫。次年,萬公再以病請老,帝仍不許。泰和三年(1203)正月,再請,仍不允,加封銀青光祿大夫。三月,薦舉朝臣有名者以自代,求去甚力,帝知其不能留,諭之曰:“朕初即位,擢卿執政,繼遷相位,以卿先朝舊人,練習典故,朕甚重之。且年雖高而精力未衰,故以機務相勞。為卿屢求退去,故勉從之,甚非朕意也”。加金紫光祿大夫,致仕。泰和六年(1206),南邊對宋用兵,章宗認為山東重地,須用大臣鎮撫,先任完顏守貞卒,於是特起萬公知濟南府、山東路安撫使。當時戰事正緊,費用緊張,萬公乃上言將僧道度牒、師德號、觀院名額及鹽引,付給山東行部,在五州內售賣,納栗易換。又言督責有司禁止盜賊之方。章宗皆從之。後宋人請和,萬公再請致仕,許之,加崇進,仍給平章政事俸祿之半。泰和七年(1207),病卒。贈儀同三司,諡號“文貞”。

史料記載

《金史》稱:張萬公,字良輔,東平東阿人也。幼聰悟,喜讀書。父彌學,夢至一室,榜曰“張萬相公讀書堂”,已而萬公生,因以名焉。登正隆二年進士第,調新鄭簿。以憂去。服闋,除費縣簿。大定四年,為東京辰淥鹽副使,課增,遷長山令。時土寇未平,一旦至城下者幾萬人,萬公登陴諭以鄉里親舊意,眾感悟相率而去,邑人賴之,為立生祠。久之,補尚書省令史,擢河北西路轉運司都勾判官,改大理評事,就升司直,四遷侍御史、尚書右司員外郎。丞相徒單克寧嘗謂曰:“後代我者必汝也。”俄授郎中,敷奏明敏,世宗嘉之,謂侍臣曰:“張萬公純直人也。”尋遷刑部侍郎。

人物事跡

金史章宗即位,初置九路提刑司,選為南京路提刑使。以治最,遷御史中丞。會北邊屢有警,上命樞密使夾谷清臣發兵擊之。萬公言:“勞民非便。”詔百官議於尚書省,遂罷兵。尋為彰國軍節度使。明昌二年,知大興府事,拜參知政事。逾年,以母老乞就養,詔不許,賜告省親。還,上問山東、河北粟貴賤,今春苗稼,萬公具以實對。上謂宰臣曰:“隨處雖得雨,尚未沾足,奈何?”萬公進曰:“自陛下即位以來,興利除害,凡益國便民之事,聖心孜孜,無不舉行。至於旱災,皆由臣等,若依漢典故,皆當免官。”上曰:“卿等何罪,殆朕所行有不逮者。”對曰:“天道雖遠,實與人事相通,唯聖人言行可以動天地。昔成湯引六事自責,周宣遇災而懼,側身修行,莫不修飭人事。方今宜崇節儉,不急之務、無名之費,可俱罷去。”上曰:“災異不可專言天道,蓋必先盡人事耳,故孟子謂王無罪歲。”左丞完顏守貞曰:“陛下引咎自責,社稷之福也。”上由是以萬公所言下詔罪己。進士李邦乂者上封事,因論世俗侈靡,譏涉先朝,有司議言者罪,上謂宰臣曰:“昔唐張玄素以桀、紂比文皇。今若方我為桀、紂,亦不之罪。至於世宗功德,豈容譏毀。”顧問萬公曰:“卿謂何如?”萬公曰:“譏斥先朝,固當治罪,然舊無此法。今宜定立,使人知之。”乃命免邦乂罪,惟殿三舉。其奏對詳敏,多類此。

人物成就

金史四年,復申前請,授東平府事,諭之曰:“卿在政府,非不稱職,以卿母老,乞侍養,特畀鄉郡,以遂孝養。朕心所屬,不汝忘也。”萬公謝,且捧書言曰:“臣狂妄,有一言欲今日以聞,會受除未及耳。夫內外之職,憂責如一,畎畝之臣猶不忘君,芻蕘之言,明主所擇,伏望聖聰省察。”上嘉納之。六年,改河中府,時軍興,調發叢劇,悉為寬假,使民力易辦。人為繪像於薰風樓,又建“去思堂”。
金史移鎮濟南,以母憂去職。卒哭,詔起復,拜平章政事,躐遷資善大夫,封壽國公。時李淑妃有寵,用事,帝意惑之,欲立為後,大臣多不可。御史姬端修上書論之,帝怒,御史大夫張暐削一官,侍御史路鐸削兩官,端修杖七十,以贖論。淑妃竟進封元妃。又大兵雖罷,而邊事方殷,連歲旱?,災異數見。又多變更制度,民以為弗便而又改之。紛紛無定。萬公素沉厚深謹,務安靜少事以為治,與同列議多不合。然頗嫌畏,不敢犯顏強諫,須帝有問,然後審畫利害而質言之,帝雖從而弗行也。萬公於是兩上表以衰病丐閒,詔諭曰:“近卿言數事,朕未嘗行,乃朕之過。卿年未老,而遽告病,今特賜告兩月,復起視事。”
金史初,明昌間,有司建議,自西南、西北路,沿臨潢達泰州,開築壕塹以備大兵,役者三萬人,連年未就。御史台言:“所開旋為風沙所平,無益於禦侮,而徒勞民。”上因旱災,問萬公所由致。萬公對以“勞民之久,恐傷和氣,宜從御史台所言,罷之為便”。後丞相襄師還,卒為開築,民甚苦之。兵者又言:“比歲征伐,軍多敗衄,蓋屯田地寡,無以養贍,至有不免饑寒者,故無鬥志。願括民田之冒稅者分給之,則戰士氣自倍矣。”朝臣議已定,萬公獨上書,言其不可者五,大略以為:“軍旅之後,瘡痍未復,百姓拊摩之不暇,何可重擾,一也。通檢未久,田有定籍,括之必不能盡,適足以增猾吏之敝,長告訐之風,二也。浮費侈用,不可勝計,推之以養軍,可斂不及民而足,無待於奪民之田,三也。兵士失於選擇,強弱不別,而使同田共食,振厲者無以盡其力,疲劣者得以容其奸,四也。奪民而與軍,得軍心而失天下心,其禍有不可勝言者,五也。必不得已,乞以冒地之已括者,召民蒔之,以所入贍軍,則軍有坐獲之利,而民無被奪怨矣。”皆不報。一日奏事,上謂萬公曰:“卿昨言天久陰晦,亦由人君用人邪正不分。君子當在內,小人當在外,甚有理也,然孰謂小人?”萬公奏“張煒、田櫟、張嘉貞等,雖有才幹,無德可稱”。上即命三人補外。

晚年生活

金史泰和元年,連章請老,不許,遷榮祿大夫,賜其子進士及第。明年,章再上,有旨:“得非卿有所言,朕有不從者乎?或同列情見不一,而多違卿意邪?不然,何求去如是之數也。”萬公謝無他,第以病言。三年正月,章再上,不允,加銀青光祿大夫。三月,歷舉朝臣有名者以自代,求去甚力。上知其不能留,諭曰:“朕初即位,擢卿執政,繼遷相位,以卿先朝舊人,練習典故,朕甚重之。且年雖高而精力未衰,故以機務相勞。為卿屢求退去,故勉從之,甚非朕意也。”加金紫光祿大夫,致仕。

人物評價

金史六年,南鄙用兵,上以山東重地,須大臣鎮撫之,先任完顏守貞卒,於是特起萬公濟南府、山東路安撫使。山東連歲旱蝗,沂、密、萊、莒、濰五州尤甚。萬公慮民飢盜起,當預備賑濟。時兵興,國用不給,萬公乃上言乞將僧道度牒、師德號、觀院名額並鹽引,付山東行部,於五州給賣,納粟易換。又言督責有司禁戢盜賊之方。上皆從之。宋人請和,復乞致仕,許之,加崇進,仍給平章政事俸之半。泰和七年,薨。命依宰臣故事,燒飯,賻葬。贈儀同三司,謚曰文貞。
金史萬公淳厚剛正,門無雜賓,典章文物,多所裁正。上嘗與司空襄言秋山之樂,意將有事於春蒐也。顧視萬公,萬公曰:“動何如靜。”上改容而止。輔政八年,其所薦引,多廉讓之士焉。大安元年,配享章宗廟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