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河

張福河

河流簡介

張福河,是淮河的一條支流。它南通洪澤湖,北接碼頭的古運口,這條河雖不寬,但是它起的作用非常之大。古時候每當運口乾枯無水的時候皆是通過這條河引水濟運。解放以後國家和政府進行逢灣取直疏浚,使其成為淮陰唯一的通往洪澤湖的行道。

明末清初,是洪水嚴重泛濫時期,黃河水經常從清口等地倒灌淮河,洪澤湖成為黃河下游的主要滯洪區,泥沙在湖區北部沉澱。康熙初年湖區北部等地大部淤高,洪澤湖大堤也淤沒幾尺,北部漸成陸地,湖水難以從清口排泄。為了把水引走,先後開了張福河等引河,將湖水引入清口泄出。這些引河都有它們自身經歷,而且早已湮廢。至今仍然存在的當年七條引河之一的張福河,歷經三百年,長流不衰、奔騰不息,是20世紀50年代以前洪澤湖惟一的一條通江入海並貫通運河的河流,至今仍擔負著泄洪、航運和灌溉用水的任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福河
  • 開放時間:全天
  • 從屬:淮河
  • 運用:航運
名稱由來,由來眾說紛紜,由來之一,取名,原因,傳說,

名稱由來

由來眾說紛紜

這條歷經滄桑而又古老的河道,人們對它的來歷眾說紛紜,河名緣自地名還是人名也曾有過爭議,但是再沒有下文。張福河的名字是怎么得來的呢?

由來之一

張福,明代淮陰碼頭人。談千《棗林雜俎》有專記,稱其為“淮陰鹽徒也。性兇悍,不願居人下。”一日在樹下乘涼,與和尚同坐。突然,老和尚舉手擊張福一掌。看閒的人都替老和尚害怕,稱此乃惡少,奈何犯其虎口,而張福卻反常地默然不動,老和尚又擊一掌,張福仍然沒動。接著老和尚又擊一掌。這時,張福朝地上一跪,叩頭說:“我理解師傅的意思了。”和尚說:“既如此,你隨我來。”遂領張福至一巷中,對著大樹默坐旬日,乃對張福說:你現在非常緊急,當改行向善,托富貴人有善根者保護,才能免災難,得善果。至於你的妻子,當與決絕。張福叩頭稱謝,即轉身回家,到家見妻子正與一青年親熱。青年見張福回來忙跪地求饒。而張福這時冷靜對待,他問青年有沒有妻子,青年答沒有。張福說:“既然沒有妻子,你就娶她為妻子,好好地照顧她、並許田產歸她。”說完掉頭就走。
那是在嘉靖之前,萬表為鎮守淮安鎮守。張福按老和尚的暗示便去投靠萬表。萬問他有何能耐,張福答:“能看門。”萬遂收用。當時萬家男、婦數百人,出入無禁,張福每天靜坐門旁,至晚必將當天出入人員情況一一稟報給主人,凡有無禮違法者必告。於是三天后,萬氏門庭肅然。
有一次,朝廷吏部侍郎過境淮安,得疾甚危。萬問張福有沒有辦法。張福告試為療之。於是張福與侍郎背對而坐。侍郎即覺得背如火焚,旬日而疾愈。返京後,廣為流傳。以後張福越來越被總兵器重,而後又發生許多傳奇的故事。據說後來總兵舉薦他為“把手”。而張福一言拒之說:“我年老,現下又太平盛世,權利對我無此所欲,我亦週遊四方閒度晚年。”臨走時,他把多年積蓄的銀兩全部送給家鄉的“里正”。並請他們用此錢修理河道。“里正”問:“大師身上須留些盤纏。”張福說:“人要多做善事,錢乃身外之物,不宜多留在身。”說罷掉頭就走。

取名

原因

由來於此後來“里正”便依此將這條淮河的支流進行了疏浚和延長,並與碼頭運口接通,且取名叫張福河。清乾隆年間,淮陰當地人在張福河東高家堰西的張福莊建了一座張福寺,道光四年(1824)高堰大堤數處決口,朝廷命江蘇布政使林則徐督修,並在大堤施工牆頂部封攏條石上刻鑿張福道觀圖案。

傳說

張福河,自古以來一直是漕運和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的重要河道,張福河亦是淮陰通往洪澤湖的唯一的河道。而張福這個人雖沒見地方志記載,但卻傳說張福是淮陰“成仙”的第一人,也是淮安的唯一“神仙”。他最後雲遊四方,圓寂在桐柏山南福仙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