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春(道光年濟公書院創建人)

張玉春(1766~1837),今河北省邱縣西孝固村人,自幼勤勞克儉,終至殷富,48歲無子。他以“施仁行義”、“布德為善”為宗旨,於道光十八年購地三畝捐作校址,投資建起40間三進院落的校舍,購齊全部設備,辦起私立學校,專招貧寒子弟入學。聘外姓11名紳士董其事。百姓譽為“義校”、“懿校。”為解決師資費用,又捐地228畝,以租佃收入供學校開支,並自訂禁律立碑於校院:“張氏族人永不得參預學校事務。”道光二十二年(1842)皇帝親書“濟公書院”賜於義校,封其為布政司理問,不久張玉春晚年得子,雙喜臨門。

基本介紹

  • 本名:張玉春
  • 出生時間:1766
  • 去世時間:1837
  • 性別:男
概述,傳奇,

概述

濟公書院得皇帝親書校名後,名聲大振。到清同治三年(1864)有一學董依權倚用親信,專招富豪子弟,貪侵學費。廣平知府蕭之本得知大怒,判銷了這個學董的功名和候補縣丞銜。蕭知府認為學校內原立禁律碑文不妥,又重立一碑,上刻:“學校一切事宜均須與張氏後人磋商。”民國建立後,鄉村貧富子弟均可入“濟公書院”學習。曲周縣教育部門於民國2年(1923)7月呈請省廳備案,將“濟公書院”改為曲周縣第二完小。建校100多年間培養出大批有用人才,該校址今改為“孝固村聯辦國小。”但人們仍稱為義校、濟公書院。張玉春辦義學的功德村民世代傳頌。
附:張玉春傳奇 (張金剛等口述,霍保印整理)

傳奇

道光年間,西孝固村有一對夫妻,丈夫叫張玉春。勤勞純樸,待人厚道,妻子聰明賢惠、為人勤快。兩人男耕女織,日子過得雖不富裕,但吃穿還不算作難。後他們為儘快致富,又做起碾米生意,終致殷富。玉春到縣城拉谷送米,常見富家孩子在學堂念書車接車送,貧家孩子都念不起書,心裡總覺得不是滋味。妻子看出了他的心事,就說:“你我都三十多歲了,我也沒能生個一男半女。”玉春忙說:“我是想窮家的孩子都沒錢念書,要是咱村也有個學堂就好了。”妻子笑著說:“咱出錢蓋一座學堂不就行了。”玉春說:“對呀,咱放著這些錢也沒處用,就蓋學堂吧。”
道光十八年,玉春購村邊三畝多地,開始籌建學堂。經過多天的辛苦,學堂建好了。一座大院,十間瓦房,三面迴廊相通,大門向南,藍瓦蓋頂。還置備書桌坐物。後又把二百二十八畝土地捐贈學堂,供學堂聘請先生和日常費用。這樣,三鄉五里的貧家孩子都來念書,學堂一不要錢,二不收費,雨天還供給飯菜。玉春夫妻來學堂,聽到琅琅書聲,看到活蹦亂跳的孩子,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說也奇怪,不久張玉春晚年得子,真是喜上加喜。
人們不忘張玉春的功德,為他立了功德碑,以企百世流芳。官府逐級上呈,道光皇帝把學堂定名為“濟公書院”,題寫匾額。但貧苦人都樂意稱其為義學。這就是孝固村聯辦國小的前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