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家廟

張獻忠家廟

張獻忠家廟位於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七曲山大廟內,地處七曲山大廟啟聖宮旁的風洞樓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獻忠家廟
  • 地理位置:四川省綿陽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景點級別:無評級
地理位置,歷史故事,建廟經過,

地理位置

風洞樓是一座依石崖而建的高大建築物,因為樓下石壁上有個天然石洞而得名。洞深兩米,傳說是張亞子居住的地方。風洞樓樓下背面,就是張獻忠家廟。
張獻忠家廟張獻忠家廟

歷史故事

張獻忠,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大西王,字秉吾,號敬軒,人稱“八大王”,陝西延河人。他瘦高個,長條臉,常戴尖氈帽,身著胡桃衣,腳蹬軟統靴,愛聽三國故事,喜好算學,精通《孫子兵法》,善於帶兵打仗,人稱“天資英雄,足智多謀,其才足以治國”。
張獻忠家廟的張獻忠像張獻忠家廟的張獻忠像
史載大西王張獻忠曾經五次入川,三次造訪七曲山文昌廟。崇禎十三年(1640年)十月,他率農民軍入蜀,以每天奔走三百里的速度,高速與明軍周旋,並在七曲山倒馬坎一帶埋下伏兵,一舉殲滅明廷十萬追兵。
張獻忠參拜文昌帝君時說,你姓張我也姓張,你就是我的祖先,我就是你的後裔,你幫助我打了勝仗,我就認您為祖宗了。於是追封文昌帝君張亞子為“始祖高皇帝”,還讓當地裴、賈二姓司香護廟。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建大西國,曾撥銀五萬兩、調集工匠數千人維修七曲山文昌廟,並敕封為“天聖神祠”,認作家廟,又叫太廟。張獻忠還即興賦詩:“一線羊腸游天堂,此處事事永無憂,神是仙來仙是神,世世流傳與天休。”
傳說張獻忠初過梓潼,夜夢一家族兄弟送上貼子,勸誡他不要殺害梓潼百姓。第二天早晨,張獻忠便告誡手下將士:“我與文昌已經聯宗認祖了,梓潼百姓就是我的兄弟,誰都不許傷害他們!”從此梓潼人民平安得福。傳說雖不可信,但當地曾發掘到一通張獻忠部下的禁令碑,叫《大西驍騎營都督府劉禁約碑》,碑文記載張獻忠部隊紀律嚴明,不許“妄害良民”,不許“擅娶本土婦女為妻為妾”,違者“連坐”、“捆打”,直至殺頭。因此,張獻忠受到梓潼人民的愛戴。

建廟經過

清順治三年(1647年)冬月二十七日,張獻忠西充鳳凰山遇難犧牲,時年四十歲。梓潼人民十分懷念他,此後不久(康熙年間)就悄悄在來人稀少的風洞樓為張獻忠塑了像。乾隆六年(1741年)十月,綿州知州安洪德得知風洞樓有張獻忠塑像的訊息後,下令加以搗毀,並在後牆壁立了一道石碑,這塊石碑叫“除毀賊像碑記”,這是研究明末農民起義難得的實物資料。
張獻忠塑像張獻忠塑像
抗日戰爭時期,曾任成都昭覺寺方丈的梓潼人智光法師率弟子海燈回到七曲山大廟,他們將風洞樓更名為“大悲樓”,在張獻忠塑像原址塑了釋迦牟尼像,在前樓塑了千手觀音像。1966年兩尊佛像被毀,1987年9月,全國明末農民戰爭史學術研討會暨紀念張獻忠逝世340周年大會在梓潼召開,當地又在這裡重塑了綠袍金臉的張獻忠塑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