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澍(清代著名考古、文獻學者)

張澍(清代著名考古、文獻學者)

張澍(1776~1847)清代著名文獻學家、學術大師,字百瀹,又字壽谷、時霖等,號介侯、鳩民、介白,涼州武威縣(今武威市涼州)人。

年猶未弱冠,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中鄉榜,嘉慶四年(1799)進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充實錄館纂修,未幾引疾歸。後起任貴州玉屏、四川屏山等知縣。丁父憂,再起為江西、永新知縣,署臨江通判,改江西瀘溪縣令,以緩漕免職。所學長於考證輿地,以及姓氏譜牒。其《五涼舊聞》,則專紀鄉邦故實。補輯《漢皇德傳》、《魏周生烈子》以下雍涼著述10餘種。藏書處“二酉堂”,所蒐集地方文獻為多。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 本名:張澍
  • 字號:字百瀹、壽谷、時霖,號介侯、鳩民、介白
  • 所處時代:清
  • 出生地:涼州武威
  • 出生時間:1776年
  • 去世時間:1847年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研究領域,收錄古籍,個人著述,勇敢者得厚禮,歷史遺存,詩選,

人物生平

張澍年幼喪母,在秀才父親的教導下讀書,後來師從名師劉作垣,進步頗快。19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兩年後出任貴州省玉屏縣知縣。其後先後代理遵義縣知縣,代理廣順州(今貴州長順縣)知州,四川省屏山縣知縣,代理興文大足銅梁、南溪知縣,江西省永新縣知縣,代理臨江府(今江西省清江縣西臨江鎮)通判,滬溪縣(今江西省資溪縣)知縣。張澎性格剛直不阿,工作一絲不苟,在公文中與上級爭辯是非,因而得罪了不少上級,在仕途中並不順利。正如其好友所評論的,"以子之精心果力,著書當可傳;以子之直氣嚴情,筮仕實不合。"在小官任上,其治國、平天下的 遠大抱負難以實現。1830年,張澍引疾辭職,結束了仕宦生涯,1832年回到西安,客居城內和樂巷,從此進一步從事學術研究,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成為在全國頗具影響力的學者。後來患眼疾,最終失明。《清史稿·文苑列傳》有傳。

主要成就

研究領域

張澍研究的領域非常廣泛,其在學術上的成就得到了學者們的充分肯定,如清代著名學者張之洞書目答問》將其列入經學家、史學家金石學家。情代初年,顧亭林開一代考據學風,學術思想為之一變。然而西北學者多抱殘守缺,不能順應學術潮流。清代嘉慶道光之際,西北學者只有張澍精通經史,於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文獻中,網羅散失,考證尋研,從事輯佚考據工作,與全國著名學者如孫星衍、任大椿、俞曲園等並駕齊驅,為學術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收錄古籍

道光元年(1821)刊刻《二酉堂叢書》,收書36種,其中21種集錄唐代以前涼州地區(今甘肅寧夏等地)文人著作,其中《三輔決錄》、《三秦記》、《三輔舊事》、《三輔故事》、《涼州記》、《西河舊事》、《沙州記》、《張太常集》、《李尚書詩集》等是研究雍涼和河西的珍貴史料。著述宏富,有《續黔書》、《蜀典》自定。別有《詩小序翼》、《三古人苑》、《三輔故事》、《五涼舊聞》、《黔中紀聞》、《十三州志》、《秦音》,《養素堂詩集》、《養素堂文集》、《大足金石錄》等數十種,未刊者多。

個人著述

張澍一生著述甚豐,已刊印的有《姓氏尋源》、《姓氏辯誤》、《西夏姓氏錄》、《續黔書》、《蜀典》、《大足縣誌》、《大足金石錄》、《養素堂文集》、《養素堂詩集》、《二酉堂叢書》、《諸葛忠武侯文集》、《涼州府志備考》等;未刊印的著作主要有《詩小序翼》、《元史姓氏錄》、《帝王世紀》輯本、《續敦煌實錄)、《鵲野詩微》、《文字指歸》、《韻學一得》、《國小識別》、《疊字譜》、《天文管窺》、《消夏錄》等。張謝的輯佚工作,所輯一般是後世佚失的古代雍涼地區學者的有影響的著作。其《二酉堂叢書》,現在國內各大圖書館都有收藏,大半收錄的是甘肅籍的作者。
其中所刻的《世本》、《三輔決錄》、《三秦記》、《三輔舊事》、《三輔故事》、《五涼舊聞》等20餘種,均是周、秦、漢、隋、唐等時期的著作,後世已經佚失,而經張澍輯錄而成。張澍的這些工作,可以了解當初西北學者著述的盛況。張澍的輯佚工作,在當時是獨樹一幟的,對當時和後來產生過重大影響,魯迅就是在輯佚方面深受張澍先生影響的學者之一。

勇敢者得厚禮

李淺予
晚清著名經學家、史學家和金石學家張澍(1776-1847),出生於涼州府武威縣(今甘肅武威),19歲中舉,24歲中進士,26歲即出任貴州省玉屏縣知縣。但由於他性格剛直,在官場上處處受人排擠,於是便將主要精力投注到研究學問上。
1804年,張澍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養病。一天,他和一位朋友到清應寺遊玩,兩人一路談笑,不覺已走到寺院深處,這時張澍突然看到眼前有一個四面被人用磚泥砌封得嚴嚴實實的亭子。
這個亭子為什麼要砌封起來呢?
寺里的和尚告訴張澍,這是一個被詛咒的亭子,封在這裡已有幾百年了。當地流傳著一種說法:凡是打開封磚的人,都會遭到可怕的天災報應。所以幾百年來,沒人敢靠近這亭子一步,而裡面究竟藏著什麼,現在已沒人知道了。
張澍天生膽大,對民間所謂的報應一說向來不以為然,他向和尚提出要找人來打開砌封看個究竟,還對天發誓說,開封后如有災禍,全由他一人承擔,絕不連累別人。在張澍的一再懇求下,和尚總算答應了。
隨著封磚被一點點鑿開,一塊高大的黑色石碑顯露出來。碑身呈半圓形,四周刻忍冬花紋,碑文的正面,密密麻麻地刻滿了工整的楷體字。當張澍靠近石碑,看清楚上面的文字後,不由得大吃一驚:這些乍看上去好像全都認識的文字,仔細看卻沒有一個認得。
這究竟是文字還是什麼特殊的符號呢?
張澍立刻叫人把亭子四周的封磚全部拆除,雖然這塊被詛咒了幾個世紀的石碑全部顯現出來後,傳說中的天災報應並沒有應驗,但是接下來所發生的事,卻給這位學者帶來了更大的震撼。
石碑的另一面刻著漢字,碑文內容大致是修建護國寺感應塔及寺廟的情況,與同類石碑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然而,再往下看,一行小字立即引起了張澍的極大興趣,建碑的年款一行赫然寫著:“天佑民安五年歲次甲戌十五日戊子建”。張澍不知道知道“天佑民安”是什麼朝代的年號,他翻遍了所有的書籍,在一本書中找到了宋對西夏的介紹,方知“天佑民安”是西夏年號,碑上刻的奇怪字是西夏文字。
這塊石碑就是現在被稱作“天下絕碑”的《重修涼州護國寺感應塔碑》(即“西夏碑”),它的發現不僅拉開了西夏學研究的序幕,而且還讓一個“被遺忘的王朝”———曾經輝煌一時的西夏,由此拂去歷史的塵埃,漸漸在世人的面前清晰起來。
張澍是自西夏文消亡後第一個識別出它的學者,他把這一重要發現記在《書西夏天佑民安碑後》一文中,於l837年收入《養素堂文集》中刊出,他也因此成為乾嘉時期西北史地與西北文化研究的領軍人物。
這是上天饋贈給勇敢者的禮物,對於一個學者來說,難道還有比這更珍貴的禮物嗎?
姓氏學方面,張澍寫了《姓氏五書》、《姓韻》、《遼金元三史姓氏錄》、《姓氏尋源》、《姓氏考辯》及《西夏姓氏錄》,《清史·文苑列傳》中對《姓氏五書》評價非常高,認為《姓氏五書》是一門絕學。《姓韻》是一部有關姓氏的詞典,收錄了從遠古黃帝到當時的所有姓氏,不分貴賤,不論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全部予以收錄,共收集達5129個。

歷史遺存

道光十年獲準辭官後,他於第二年到安徽、江蘇、湖北進行遊歷,見到鄧廷楨俞正燮等人,同他們進行了交流,然後就回到了西安和樂巷家中。期間除了曾到武威掃墓一次外,其他時間都在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後來又患上了眼疾雙目失明,於1847年去世,享年72歲。如今他的著作散落在北京、西安等地,其中有80本被法國人伯希和從西安弄走,現藏於巴黎國家圖書館。

詩選

渡江宿亢村和張船山問陶前輩壁上韻二首
黃河曲折,徑渡未迷津。西笑長安地,南征落筆人。
關山多雨雪,巴蜀正沙坐。我已征途久,看看過小春。
幾度勞商曲,今茲尚問津。佳哉日夕氣,老矣眼中人。
顧思豪傑,東華蒙軟塵。拂詩紅袖未?下里愧陽春
虎丘遇家船山問陶前輩晚歸寓舍共酌
生公石上坐移時,大笑魚驚躍劍池
路畔行人休見怪,萊州太守自吟詩。
歲星曾此坐書師,我亦來尋短簿祠。
忽漫相逢仍乞畫,猢孫驥子與猧兒。
歸來話舊各悽然,如此頭銜共謫仙。
夜半鐘聲何處寺?明朝好訪孝廉船。(錢衎石孝廉來蘇,尚未得見,擬日訪之。衎石繫船山年侄也)。
清代詩人張澍曾這樣讚美“馬家大爺牛肉麵”:
雨過金城關,白馬激霤回。幾度黃河水,臨流此路窮。
拉麵千絲香,惟獨馬家爺。美味難再期,回首故鄉遠。
日出念真經,暮落白塔空。焚香自嘆息,只盼牛肉麵
入山非五泉,養心須淨空。山靜濤聲急,瞑思入仙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