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如

張欣如

張欣如(1918.10—2008.8.20),河南省封丘縣前馬台村人。文物修復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欣如
  • 出生日期:1918.10
  • 逝世日期:2008.8.20
  • 職業:文物修復專家
人物生平,人物成就,漢墓發掘,複製仿製,鑑定文物,

人物生平

1938年19歲時,經人介紹進入開封著名的“群古齋古玩店”當學徒。所拜師傅是開封有名的文物修復專家張振茂、王長青。十年的學徒生涯,為他的文物修復技術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1942年4月,他從開封回到家中,因掩護八路軍,被日軍吊打,堅不吐實。
1951年2月,張欣如參加了革命工作,先在河南省博物館,數月後轉入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科。1952年在科長顧鐵符的率領下到長沙來參加考古發掘工作,之後即留在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文物隊。1957年,省文管會併入湖南省博物館,至今,張欣如在館內工作了51年。
1955年4月至10月,他參加了中央文化部、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大學聯合創辦的第4期“考古人員訓練班”。他在這裡系統地學習了考古學的理論和田野考古技術,之後在文物工作隊參加了5000餘座戰國楚墓的田野調查與考古發掘工作。後來,由他領隊進行的古遺址古墓葬的發掘工作也有十多處,如瀏陽縣的樟樹潭雞公山、安仁的河骨山、新晃縣打石坡等古文化遺址的調查發掘工作。他還發掘了湘陰隋墓,此墓出土的青瓷十二生肖俑,多少年來,都是觀眾所喜愛的陳列品。同時他寫出了十多篇發掘報告及文物修復的文章,如《瀏陽樟樹潭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調查》、《漵浦大江口鎮戰國巴人墓》等,以及《出土鐵器防腐加固》、《試談文物修復工作》等,將豐富的工作經驗,用文字予以表述,先後發表在《文物》、《考古》、《湖南考古輯刊》上,使不少文博人員從中獲益。

人物成就

半個多世紀以來,張欣如先後為湖南省博物館修復了各類文物約5000餘件,其中有陶瓷器2200餘件,青銅器1300餘件,鐵器800餘件,其他漆木玉石器等約700件。
青銅禮器四羊方尊青銅禮器四羊方尊
經張欣如修復的青銅器中有許多已列入博物館一級藏品,如商代四羊方尊、商代人面鼎、犧首四面紋方尊、四豬尊、西周獸面紋鼎、動物紋提梁鹵。另有商代的豬尊、牛尊、象尊、銅斝以及春秋銅瓿等。尤其是四羊方尊,已列為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此尊於1938年為寧鄉月山鋪農民姜景舒挖地時發現,後由古董商倒賣,長沙縣政府沒收後交湖南省銀行保管。因日寇入侵遷往沅陵,後遇敵機轟炸,碎成20多塊。1952年文物專家蔡季襄在省人民銀行的地下室找到。蔡長於文物鑑別,但不諳修復工作,只作了簡單的粘合。後經張欣如的精心修復,終於恢復了原貌。2007年,湖南省博物館舉行“國寶展覽”時,四羊方尊回到故里,各家媒體爭相報導,並採訪修復大師張欣如,一時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
在文物修復技術方面,張欣如能不斷探索新事物,掌握新方法。張欣如每在修復之前要作詳細的觀察和了解,首先察看銹層下有無花紋和銘文,以便選擇焊接點,避免對紋飾的損壞,對金屬的腐蝕程度也要作出考察判斷,如銅器氧化程度高,就得改用粘接法。有些銅器體胎厚大,銅質又好,他就用環氧樹脂粘接,這樣既不損傷器物,還能加快修復速度。前些年,湖南省博物館曾收集了不少珍貴的青銅器,如商代人面鼎、四豬尊、四獸尊、象尊、豬尊等等,這些文物一般都有損傷。其中一件商代四豬尊的發現和修復,可謂經歷曲折。那是1962年,張欣如在長沙廢銅倉庫揀選文物時發現一塊銅器的錢片,他斷定是一件大型的商代銅器。這時其他殘片已裝入兩千多包廢銅中,經請示上級批准,組織力量翻包尋找。經過十餘天的努力,翻了700包,找出一百多塊殘片,但口部、腹部、三個豬首、兩隻立鳥仍殘缺不全。要修復這件器物,困難很大。他根據不同的弧度,將口沿、頸、腹、底各部拼對準確後,進行銼新焊接。他特別注意接口的吻合,唯恐產生誤差後,會發生歪曲錯位現象。經過周密考慮後,他先焊底部、再焊腹部,然後進行底腹對接,最後焊口、頸部。基本成形後,再制模翻砂,將三個豬首和2隻立鳥複製出來進行補配。經過四十多天艱苦的工作,這件商代禮器又恢復了原貌。
修復後的商代青銅瓿修復後的商代青銅瓿
修復前的商代青銅瓿修復前的商代青銅瓿
對於陶器的修復,張欣如都先將斷口上的泥垢剔洗乾淨,再進行粘接。清洗前要反覆觀察,看陶片上有無彩繪、印痕和附著的標識物等。洗後用百分之十的聚甲基丙稀酸甲脂溶液塗封。1979年張欣如接受了澧縣三元宮出土的刻花塗色大陶缸的修復任務。這是一件五千年前的遺物,已碎成30多塊,口沿、底部、腹部均殘缺。經過他精心拼接後,陶缸恢復了原狀,現已成為湖南省博物館藏品中最大的一件陶器。
張欣如對出土鐵器的防鏽進行了深入研究。出土的鐵器往往鏽蝕嚴重,有的已全部成為氧化鐵。幾十年來,他從用蟲膠片封護、利用石臘煮泡,逐漸進入到採用化學藥物作防鏽處理。他在進行鐵器防鏽處理時,先用蒸鎦水浸泡洗刷,去掉氯化物,再用磷酸溶液除銹,之後用甲脂甲苯溶劑封護,然後粘接補配,進行修復。

漢墓發掘

1971年的12月參與完成完成馬王堆漢墓的第一次調查。之後數年在馬王堆三座漢墓的發掘和出土器物的清理保護方面,張欣如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一號墓的發掘中,他和數位技術工人成為主力軍。在三座漢墓的發掘過程中,張欣如主要在館內負責接收文物,清點登記。
所有出土漆器500餘件,完整無損的為300多件。以後長達6年之間,張欣如大部分時間逐件觀察、登記,進行保養、換水等工作。經過數年的努力,他親手修復的珍貴漆器約200餘件,比如陳列室中展出的彩繪漆锺、彩繪漆園壺、漆方壺、漆鼎等都是他修復的成果。

複製仿製

張欣如擅文物複製。他曾為中國國際科學中心複製了一面明仿唐天文鏡,該鏡直徑僅27厘米,上刻小篆文,天文行星、八封圖;十二生肖圖,還有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圖。儘管如此複雜,經他複製後,幾達亂真的程度。
他還為中國農業博物館複製了大型豕尊。商代豕尊從湘潭縣桂花村出土,長72厘米,高40厘米,重19.75公斤,容積13公斤,頭部陰刻豬面紋,鳳鳥紋,肘部橫穿一對直徑1.4厘米的圓管,可能穿繩用於抬動,當為禮器,此種造型及結構十分罕見,經過張欣如複製後,與原物無異。
張欣如擅文物仿製。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曾先後為湖南博物館的紀念品經營部仿製了一批漢代銅奔馬。為仿製唐三彩,他專程到洛陽去考察了唐三彩的燒制方法,歸來自造窯爐,燒制的三彩馬及唐人俑,與河南同行燒造的毫無差異。長沙窯出土有碗罐壺瓶以及各種動物形的玩具,他也仿製成功,他的這些仿製品,很受國內外觀眾的喜受。

鑑定文物

數十年來,經張欣如發掘出土或看到過研究過的各類文物數以萬計,因此積累了豐富的知識,成為省文物鑑定委員會的重要成員,先後為衡陽市、常德市以及湘陰等11個縣市的博物館、文管所鑑定各類文物數千件,其中一級藏品有270餘件。又為漣源縣、冷水灘市等文化館收購的文物2000多件作了鑑別。還應邀為公安、外貿部門鑑定從走私份子手中沒收的文物數千件。
自1963年以來,張欣如先後為館內培養文物修復人才六名,為四川省博物館培養漆器脫水修復人員1人,為廣州市博物館培養鐵器保養保護技術人員1人。他還多次到板倉中南五省文物幹部培訓中心和湘潭大學文博專修科向眾多文博幹部傳授文物保養修復技術,他在課堂上帶上修復工具和材料,邊講解邊演示,使學員能學到實用的知識和技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