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民政府中將軍醫總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建(1901—1996),字掃霆,廣東梅州梅城東街(今梅江區東郊東街燕詒堂)人。幼年就讀於梅縣縣立國小。畢業後,考進省立五中(今梅州中學)讀書。時值“五四運動”,他受新思潮影響,參加抵制日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打倒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等反帝反封建運動和提倡“科學、民主”的新文化運動。中學畢業後,考進官費的北平陸軍軍醫學校,以品學兼優的成績畢業,官費保送去德國柏林大學深造。1934年獲醫學博士、哲學博士學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建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梅州梅城東街(今梅江區東郊東街燕詒堂)
  • 出生日期:1901年
  • 逝世日期:1996年6月3日
  • 職業:國民黨中將(軍醫總監)
  • 畢業院校:北平陸軍軍醫學校
1934年夏,張建接受廣東省粵軍總司令陳濟棠的聘任,在廣州籌建廣東軍醫學校,任校長。這時他聘請留德醫學博士於少卿(外科專家)來校工作,在於的協助下,把軍醫學校辦得有聲有色,成為當時全國軍醫學校的旗幟。
1936年夏,廣東還政中央,陳濟棠去港,國民政府接管廣東後,委任張建為中央軍醫學校教育長,代行校長職務。1937年5月,國民政府任命他兼任軍事委員會軍醫署署長和軍醫總監,授陸軍中將軍銜。
1937年“七·七”抗日戰爭爆發後,平津淪陷,淞滬苦戰,晉綏告急,平津淪陷。依照當時國民政府“持久消耗戰”的指導原則,在軍醫業務上應採取緊急應變等重要措施。張建親自到各戰區了解實際情況。一個月之內成立陸軍醫院60個,兵站醫院40個,重傷醫院6個,又另組軍團預備團,以收容各戰區愛國醫務人員來南京報效。經培訓後,派赴各戰區參加戰地救護醫療工作。
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張建領導的軍醫署和中央軍醫學校三遷其址。軍醫署隨軍政部從南京西遷武漢,再遷重慶;中央軍醫學校則先南遷廣州,再西遷貴州安順。中央軍醫學校到達貴州安順後,立即自己動手開闢校園宿舍,因陋就簡,迅速開學上課,節省一切可能的開支用來添置必需的教學器材,使教學工作順利開展,1942年春得到國民政府教育部醫學教委會工作視察組的高度評價和表揚。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張建復員回上海。1946年出任國防醫學院副院長。次年奉派赴美考察醫學教育,接著應邀去英國考察大學和醫學教育。這期間又奉命前往日內瓦出席聯合國衛生組織會議。公畢回到廣州時,國防醫學院已遷台灣,由此他忍痛自行放棄其畢生心血所從事的軍醫教育工作,改任廣東省教育廳長。1949年秋移居海南。1950年由海南島去台灣,住新竹,行醫濟世。其夫人姚艾櫻原畢業於金陵女大生物系,在新竹女中任教。
1985年,張建夫婦被其兒女接去美國新澤西州奉養。1996年6月3日,在美國病逝,終年96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