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墳村

張家墳村

張家墳村隸屬於北京市密雲區石城鎮,位於鎮域西北部,距密雲城區35公里,美麗的白河環村而過。據史料記載,三百年前有張姓村民在該處定居,並在村邊留有墳墓,該村因此得名。全村共有190戶、486人,村域總面積17.3平方公里,下轄張家墳、柳棵峪、水泉峪三個自然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家墳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電話區號:010
  • 郵政區碼:101500
  • 地理位置:鎮域西北部
  • 面積:17.3平方公里
  • 人口:486人
  • 著名景點七烈士紀念碑
  • 車牌代碼:京
  • 總戶數:190戶
村莊現狀,一村三景區,革命根據地,村落發展,相關新聞,

村莊現狀

2006年,張家墳村大力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硬化街道2.2萬平方米,安裝路燈68盞,方便了村民出行;做好街道綠化、美化工作,修建公路兩側及主街兩側花牆2200米,栽植楊樹、柳樹1萬株;進行無害化改廁185戶,設定垃圾桶10個,購買垃圾清運車兩輛,建成封閉式垃圾房兩處,並配備專職保潔員6名,對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為村民創造了一個整潔的衛生環境。村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地提高,當年實現人均純收入7000多元,被評為市級文明生態村。

一村三景區

張家墳村自然風景優美,旅遊資源豐富,並毗鄰黑龍潭、桃源仙谷、清涼谷等景區,可謂旅遊勝地。
“柳棵峪,三大奇,南邊高來北邊低,萬綠叢中無柳樹,月亮躲在山洞裡。”這是當地人傳唱的民謠。天門山自然風景區就位於這“三奇”並具的柳棵峪村的山谷中。山谷南高北低,扁擔溪蜿蜒其間。谷中樹木茂盛,卻獨無柳樹。主景“天門洞”(又稱“扁擔眼”)海拔800餘米、高約60米、寬約40米,相傳是二郎神擔山填海時用來穿扁擔的扁擔眼。“天門洞”為華北地區發現的最大的東西通透垂直穿山岩洞。太陽和月亮的光芒從洞中穿出,形成蔚為壯觀的“日出天門”、“天門懸月”兩大奇景。該洞嵌於峭壁、豁然通透,宛如通往天庭的一座城門,天門山由此而得名。
京都第一瀑風景區位於村域西部的峽谷中,1987年對外開放。龍潭溝是主景區,從頭一個景觀“古尊迎客”到“六潭連珠”全程3公里,落差約200多米,谷中峭壁奇呈,潭連潭,瀑連瀑。潭有“青龍潭”、“天池”、“母子潭”、“六潭連珠”等已被命名的14個潭;瀑有六十米瀑、四十米瀑、三十米瀑等6個瀑布。第一個高達62米的大瀑布,就是“京都第一瀑”,也稱“玉珠飛瀑”,山水從懸崖絕壁上飛瀉而下,水霧紛揚,銀光耀眼。瀑布跌入潭內,響聲轟鳴,遠震數里之外,潭水竄起幾十米高,恰似青龍騰空而起,奇景天成,壯觀異常。
水泉峪村西南方的精靈谷風景區,是大山深處的天然幽谷。綠蔭深處有一著名的“靈泉”,其水清涼甘甜。山中眾多栩栩如生的象形石,如“神鷹探首”、“獅王面世”、“金蟾戲龜”、“四仙面壁”……鬼斧神工,出神入化!

革命根據地

張家墳村是抗日戰爭時期的老根據地。1940年7月,張家民成立了豐灤密一區游擊隊——白河游擊隊,積極配合八路軍主力打擊敵人,除奸反特,為保衛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該村是1941年建立的第一批中心村黨支部之一。1942年4月,該村7名中共黨員幹部慘遭日本侵略軍殺害,豐灤密政府將村名更改為“七烈營”,以示紀念,並於1944年5月建七烈士紀念碑,正面篆刻“不屈不撓”四個大字。看到墓碑,仿佛依然能感受到烈士們的錚錚鐵骨,讓人不禁肅然起敬。
距七烈士紀念碑不遠是鄧玉芬紀念碑。鄧玉芬老媽媽在抗日解放戰爭時期,為革命奉獻了六位親人,被後人稱為“當代佘太君”。

村落發展

張家墳村旅遊業發展迅速,通過招商引資先後建成飯店、度假村12家,極大了旅遊配套設施,增加了景區的知名度;大力發展民俗旅遊,現有民俗戶53家,並成立了“民俗旅遊合作社”,規範管理,文明經商,誠信經營。如今的張家墳村經濟發展,村風文明,正大踏步邁向社會主義新農村。

相關新聞

2018年7月18日早晨開始,北京本輪強降雨過程已經宣告基本結束,據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統計,最大降雨超過了380毫米,出現在密雲區張家墳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