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季高

張季高

張季高,農業工程學家。1917年出生,江蘇蘇州人。1944年畢業於金陵大學研究院農學部,獲農學碩士學位。1947年獲美國衣阿華州立大學農業工程碩士學位。歷任復旦大學教授,瀋陽農學院農業工程系主任、教授、遼寧省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所長,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副院長,中國農學會第三屆理事,中國農業機械學會第二屆理事,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季高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蘇州
  • 出生日期:1917年
  • 職業:農學家、農業工程學家、教育家
  • 畢業院校: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
  • 代表作品:《農業工程學概論》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人物簡歷,人物生平,科學成就,致力於農業工程教育 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開拓農業工程學科 加速農業現代化建設,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張季高,農學家、農業工程學家、教育家。長期致力於農科高等院校的教育事業,致力於農業工程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對於中國實現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現代化作不懈的探討研究,並在北方主要農作物田間機械作業工藝方面作出具體貢獻。80年代以後全力投入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和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的建立和建設,為發展中國農業工程事業,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開拓工作。

人物簡歷

1917年2月18日 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
1940年夏 畢業於成都金陵大學農藝系,獲農學士學位。
張季高張季高
1940-1942年 任四川金堂縣銘賢農工專科學校土壤肥料學助教。
1944年夏 畢業於成都金陵大學研究生院,獲農學碩士學位。
1944-1945年 任成都金陵大學農藝系土壤肥料組講師。
1945-1948年 考取美國萬國農具公司留美獎學金,於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農業工程系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獲農業工程碩士學位。
1949-1952年 任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教授。
1952-1978年 任瀋陽農學院農田水利系、農業機電系和農業工程系教授、系主任。
1959-1978年 籌建遼寧省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兼任副所長。
1978-1979年 遼寧省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所長。
1979-1995年 任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第三、四屆名譽理事長。
1983-1985年 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1980年至今 任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顧問、教授;兼任瀋陽農業大學、北京農業工程大學教授。

人物生平

張季高,出生於一個職員家庭,2歲時父親病故,家境陷入清貧。生活的艱難,社會的動盪,使他從小深感“讀書非易”。所以,他在國小、中學求學期間,學習非常勤奮,學業成績及品德年年均名列前茅。正值他進入國中二年級時,“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中國東北三省,同時長江發生水患,大片農田被淹……農民賣兒鬻女、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慘景,強烈震撼著張季高的心。他立下了“學農”的志向,決心走“興農救國”之路。1935年當他作為全校4名優秀生之一而高中畢業時,毅然考入了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
“七七”事變後,學校西遷成都。1940年大學畢業時,本有條件在四川找一個工資待遇較好的工作,但他為了實現“興農救國”的宏願,毫不遲疑地選擇了工資菲薄,條件艱苦的銘賢農工專科學校(由山西遷至四川金堂縣),任土壤肥料學助教。1940-1942年任教期間,他進行了金堂縣的土壤調查,走遍了全縣每一個農村。農業生產的落後,農民對科學知識的渴求,深深教育了他,使他更加感到,大力興辦農業教育,培養大量科技人才的緊迫與重要性。同時,痛感中國農學院的教育體制與課程設定脫離實際,必須改革,必須從農業生產需要培養學生具有廣博的知識,以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他決心先儘快提高自己的水平,1942年考入成都金陵大學研究生院攻讀農藝學碩士研究生。進修期間,嘗試加讀理學院的數、理、化課程,擠時間選修工科的水力學、棉花加工機械、果品貯藏保鮮等課程。通過親身實踐,一方面解決了他在從事農村調查時碰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另一方面領悟到,農學院開設一定數量的理、工科課程,可以有效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使他意識到農業院校辦農業工程專業,培養既懂農業生物學,又懂工程學的學生,將是中國農業發展所必需的,從而,又萌生了涉足農業工程學科的願望。
張季高
1944年夏,他獲得金陵大學農學碩士學位,同年年底考取了美國萬國農具公司提供的留美獎學金。1945年赴美國,進入依阿華州立大學攻讀農業工程碩士研究生。由於他勤奮刻苦地學習,1947年冬,提前半年獲得該校農業工程碩士學位。1948年即滿懷誓以農業工程振興祖國農業的心愿,欣然回國。不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他充分發揮才智,實現抱負提供了良好條件。
1949-1952年張季高應聘擔任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教授,首次開出適應中國農科院校需要的農業機械化課程。1952年秋全國院系調整,年僅35歲的他,擔任了瀋陽農學院的農田水利系系主任。瀋陽農學院是在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與哈爾濱東北農學院部分系、專業基礎上新建立的,當時生物、經濟類專業力量還較強,而工程類專業幾乎是空白,一切都要從頭做起。在創建新院、新系的艱難歲月里,他除了對農學院開辦工程專業、課程設定、教學方法、實驗室建設作出很大貢獻外,還對生物、經濟類專業拓寬學生知識面,開設工科課程並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倡議。在嚴重缺乏師資的情況下,為保證新辦工程專業按時開課,他既主講了工程製圖、畫法幾何、理論力學等基礎課,又講授了農田水利學、農業機械化等專業課,還親自帶實驗、實習課。他為農學院各系主講的水土保持學、農業機械化,理論聯繫實際,深受廣大師生讚譽。1952-1978年26年中,為農學院創辦好適應中國農業發展需要的農業工程系,培養大批合格的農田水利、農業機械化、農業電氣化專業人才,他付出了全部心血與可貴的年華。在繁重的教學任務外,他還長時期參加了北方旱作農業機械化的科學研究工作,把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起來,促使教學質量與生產水平不斷提高。
農業農業
1978年黨和國家再次重申實現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四個現代化的宏偉任務後,張季高深受鼓舞,更加堅定地認為,要在中國加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早日實現現代化,必須全面、完整地建立農業工程學科,發展農業工程技術,不能片面地只重視農田水利與農業機械化。於是,他積極參與並向國家建議成立中國的農業工程學科、組建學會與科研設計機構、健全完善農業工程教育體系。為搞好這一重大事業,當1979年國家批准成立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與中國農業工程學會之際,他就欣然受命,擔任副院長、副理事長。從此他全身心地投入了繁重的、艱苦的創建我國第一所農業工程科研、設計機構與第一個學術團體的工作。1980-1988年的8年中,為在中國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工程學科,組建科技隊伍,形成教育體系,發展地方學會,開展科學研究與學術交流工作,推動農業生產邁上新台階,張季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開拓工作。在那段創業期間,他發表了專著《農業工程學淺說》 (農業出版社,1983),還寫了多篇系統論述,介紹農業工程學科的研究論文與普及文章。並在1981年、1985年先後兩次出國宣讀中國農業工程發展成果的論文,介紹中國迅速發展的情況,引起各國的重視,產生了很大影響。
1979年,張季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還以極大的熱情參加了人民政權的建設,先後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五、六、七屆委員,第五、六屆全國政協農業組副組長;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農業工程學科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等職。他還和中國其他農業工程界老前輩共同發起成立中國農業工程學會,擔任該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第三、四屆名譽理事長;遼寧省農業機械化學會第一屆理事長等職務。

科學成就

致力於農業工程教育 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

張季高長期致力於農業高等院校的農業工程專業教育,培育了幾代適應中國農業發展需要的科學技術人才。早在40 年代初,他就深感中國農業高等教育存在嚴重理論脫離實際的問題。不僅教材脫離農業的生產實際,而且學生所學的知識面太窄,只知生物不懂工程,滿足不了農業與農村發展要求。長此下去,中國農業無法擺脫小生產的落後局面。於是,他極力倡導在農學院開設農業工程專業,同時應給各生物、經濟類專業講授有關農業工程方面的課程。針對生物、經濟專業的學生一般數學、物理、工程基礎課程學的較少,他專門編寫了聯繫中國實際、深入淺出、內容充實的拖拉機學和農業機械學講義。並對農學、園藝、植保、土壤農化、農經……等等專業,雖然都是農業機械化課程的講義,但在內容上、側重面上是有所不同的,對各專業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在講授這些課程時,他採用直觀教學法,親自帶領學生動手裝拆拖拉機和農業機器,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熟悉機器的構造與性能;還帶領學生實地進行田間操作,並引導學生運用所讀專業知識現場評價作業質量,從而培養學生具備評價和選擇機器及使用機器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他在編寫農業機械學教材時,“不唯書、不唯上”,主張一切從國情和農學院學生的實際出發,從農村及農業生產需要著手,堅持在統一教學大綱以外編入“讀工程圖、金屬材料知識、水泵的選型和使用、農產品粗加工機械、電機的構造和使用以及家庭用電的設計安裝等”。實踐表明,他的做法與授課,大大開闊了學生的知識面,深受師生歡迎。畢業後擔任農場技術員工作的幾名學生,均向學校反映,這門課學得好,很有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興建了大批國營農場,急需搞規劃、指導生產的技術人員。張季高即在主講水土保持學課程中,開創性地加設測量土地面積和粗略地形的實驗課,增加實地操作使用平板儀和水準儀的能力,編入有關土地規劃的內容,從而使學生學到並具備了搞農場規劃的能力。這批學生分配到農場後,能文能武,迅速成了骨幹,一再受到讚揚。
1950年給茶葉專業開設“茶葉機械化”課。當時,不僅在中國是首次,在世界上也還未有過。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享譽中外,理應由我們首開“茶葉機械化”課。張季高為教好這門課,編好這本教材,幾乎獻出了自己全部課餘時間和假期。他認真分析研究了茶葉人工作業時的栽培技術和加工工藝,查閱了上海各單點陣圖書資料,蒐集了已有的茶葉栽培與加工機械,對國內外還沒有的專用機械,大膽地將具有相似功能的農業機械編入講義,提供學生參考。自1950年秋這門課程成功地開出後,各農學院相繼開設此課,隨之也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實施茶葉機械化的進程。
為辦好適應中國農業發展需要的農業工程專業、系,培養將工程學與生物學結合起來的新型工程技術人才,他認真吸取並研究分析國外農業發展情況與辦學經驗,針對中國農業現狀,擬定了專業設定、學制長短、課程安排和教學方法等。他認為解決好中國農業發展,必須先側重農田水利與農業機械化、電氣化的人才的培養,並且要有堅實的數學、物理、力學等基礎知識,有很強的實際動手能力。為此,他既抓教學,又抓實驗室、實習工廠建設。沒有合適的教材自己編,沒有人上的課自己頂。他的工作量,一度達每周講授22節課。他一邊四處走訪聘請老師傅、老工人建廠、管機器,並帶實習、實驗課,手把手地教學生掌握機器操作和維護能力。張季高為培養一代又一代新型農業工程技術人才做出的奉獻,深深激勵著每一個師生。
農業工程學報農業工程學報
在教學育人工作中,張季高素以平易近人、勤奮、求實、高標準、嚴要求著稱。他在授課期間,從不遲到早退,更不缺課;每講一門課,都作充分準備,講課深入淺出,論述透徹;理論聯繫實際,容易接受,理解很深。在教學中一貫採用直觀教學法,讓學生既懂理論,又能動手裝拆、使用。他認為這是培養農業工程師基本素質的重要步驟。他的很多學生,如今已是高級工程師、廠(場)長,工作中勤勤懇懇,做出了突出成績,但每當他們回顧自己的成長,總是萬分感激當年張季高的精心培養。

開拓農業工程學科 加速農業現代化建設

張季高為中國農業工程學科的建立與發展,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開拓工作。他早在求學時期,就曾為中國農業如何靠科學振興苦苦思索過。農業科學應該如何發展最有效,一直是他探索的大問題。從美國學習回來,又經50年代學習蘇聯經驗,他認為建設現代農業,必須靠三大農業科學分支,即農業生物學、農業工程學和農業經濟管理學。三者不可分割,只有互相協調發展才能使農業獲得大發展。結合到中國的農業,他深感之所以發展的不快、不穩,除去社會、政治經濟因素影響外,主要是對農業科學三大分支認識不足,只片面認識到農業生物學的重要而忽視了其他。受歷史發展的局限,在農業工程學方面,又只認識到農田水利與農業機械化的重要。單一抓糧食,使其與林、牧、副、漁業比例失調。由於對土地開發利用工程、農業建築與生物環境工程、農產品加工工程、農村能源工程等等認識不足,發展緩慢,導致農業工程學內部各分支發展不平衡,從而使農業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差,綜合生產水平低。正因為這樣,張季高積極主張發展農業工程事業,倡導全面重視農業科學的三大分支協調發展,在提倡農業工程技術發展的同時,也要重視農業經濟管理學的研究與發展。
他還認為中國發展農業工程事業採取的步驟應與歐美不同。因為中國歷來是以糧食為主食,而歐美素以肉、蛋、奶等畜產品為主食。所以中國應先從種植業發展,重視農田水利與機械化,而後才是畜牧業、加工業等,是合理的發展途徑。在發展機械化方面,由於中國工業、科學技術水平還較落後,80%的人口在農村,步驟上亦應從半機械化、選擇性的機械化向全面機械化合理推進。
農業機械
50-60年代,張季高除在瀋陽農學院積極創建農業工程系,開設農田水利、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專業外,1958年熱心參與了籌建遼寧省農業機械化學會並擔任理事長,1959年負責籌建遼寧省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兼任副所長。1953-1965 年堅持從事農業機械化研究工作。研究中大膽提出:“農業機械化必須適合中國國情,不能照搬外國模式。應先重視畜力機械等半機械化農具的發展,再逐步過渡到機械化”。他還對北方地區主要作物——玉米、大豆、高粱、穀子等機械化栽培田間工藝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為提高產量和生產率作出了貢獻。在此期間,他在《瀋陽農學院學報》和《農業機械》雜誌上發表過多篇研究論文。
1978年黨和國家再次提出實現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並做出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在這振興中華的關鍵時刻,張季高認真總結分析了近30年來中國農業建設的成就與問題,堅定地認為:必須向國家建議,重視並全面發展農業工程學科,改革農業教育體系,開展農業工程各分支學科的科學研究,推廣實用工程技術,這樣才能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促進農業技術改造,早日實現現代化。於是他毅然離開瀋陽來到北京,與徐冠仁(農業原子能利用)、葉和才(土肥)、蔣德麒(水土保持)、劉步洲(園藝)、王雲龍(畜牧),以及當年一道留美的農機專家吳湘淦、何憲章、陶鼎來等等老專家、學者共同研究,草擬建議書。為了使國家領導與決策部門亦認識到農業工程學科在實現農業現代化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清楚地了解過去孤立搞機械化、水利化存在的弊端,他不顧年逾花甲,多次到國家科委和農業部參加匯報,並陳述自己的看法。他一再提出:中國雖然是一個農業大國,但也是一個人均占有耕地很少而且後備土地資源不足的國家,要提高土地產出率、利用率,必須採用合理的土地開發利用工程技術,對耕地科學管理和改良;中國大部分農業區域處於太平洋季風的控制下,需用工程手段進行有效的保護,才能減少自然災害的襲擊;中國農產品收穫後損失嚴重,只有採用工程手段改造收穫、運輸、加工與貯藏方式,才可以減少損失;大面積鹽鹼地、紅黃壤,不用工程手段很難儘快改良;必須用工程手段改善作物、蔬菜及畜、禽生長環境,才能保證大幅度增產;還有迫切需要解決的農村能源短缺問題等等。這些都是農業工程問題,而不是機械化、水利化、化肥化、良種化所能解決的。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高新科技的套用,農業工程在世界上早已形成一門技術學科,而不是一種套用技術。國外現代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和中國近30年農業徘徊不前、不能穩產高產的歷史教訓,清楚地表明我們必須加速發展農業工程學科。
1979年,國家科委同意將農業工程列入國家發展的新學科之一,並成立了國家科委農業工程學科組,掛靠在農業部,張季高被任命為學科組成員。同年,他又積極聯繫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申請,並獲得批准先在中國農學會下成立了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張季高擔任了第一屆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隨後還是在他的積極活動、建議下,1985年中國科協批准接納為中國科協的組成部分,國家一級學會,張季高連任第二屆常務副理事長。
正在他與老專家、學者們共同論述了中國發展農業工程事業的重要性之後,1979年10月國務院批准在農業部成立我國第一所農業工程科研設計機構——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1980年張季高被任命為副院長。
1980-1987年,張季高做了大量建立、發展農業工程學科的工作。他通過學會緊密團結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建立了土地開發利用工程、農業建築與生物環境控制工程、農產品加工工程、農村能源工程、農業工程經濟、農業系統工程、電子技術在農業上的套用、遙感技術在農業上的套用以及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工程等分支學科的專業委員會,卓有成效地開展了數十次學術交流活動,有力地推動了各項研究成果在各地農村與農業生產中的套用。在他不辭勞苦地奔走倡議下,組織十餘個省成立了地方農業工程學會,開展了具有各地特色的學術活動,吸引並組織起近四千人的農業工程科技隊伍。
為培養大批農業工程科技人才,在學會剛成立不久,他就多次組織全國農業高等院校的教授、專家,針對農業工程學科性質、國內外農業工程教育情況以及中國如何改革農業工程教育、發展哪些專業,開展了學術活動,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學科發展與教育體系的形成。1985年中國第一所農業工程大學成立。同年,國家教委制定的“農、林大學本科專業目錄”中,首先承認“農業工程”與“農產品加工”為目錄中的兩個“類”別,“農業工程”類中設:農業機械化、農業建築與環境工程、農業電氣化自動化、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管理(試辦)、農村能源開發與利用(試辦)、農業系統工程(試辦)等六個專業;“農產品加工”類中設:農產品貯藏與加工、製冷與冷藏技術等兩個專業。現在均已招生。碩士、博士研究生專業目錄也確定“農業工程”為一級學科,取代原來的“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到1987年全國已有45所高等農業院校分別設立了“農業工程學院”或“農業工程系”。
張季高擔任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副院長期間,主持鑑定了多項農業工程科技成果。如各種溫室、塑膠大棚、貯藏保鮮庫、窯洞、種子、種質庫、工廠化養雞、豬、牛場、農村能源試點、省柴節煤灶、農產品加工、乾燥系列設備等等方面的研究、設計課題,這些成果均已在全國各地農村、農業生產中推廣、套用。尤其在大中城市郊區,在解決肉、蛋、奶、菜等副食品生產供應中,發揮了從未有過的重大作用。
如今,張季高雖已年過古稀,退居二線,1994年底已辦退休手續,但他依然為學科,為事業奔波忙碌,不減當年。哪裡成立學會、開展學術活動,他就到哪裡;哪裡需要鑑定成果,進行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的審閱和答辯,他就出現在哪裡。只要能坐下來,他就翻閱、研究古今中外農業工程發展史料,不停地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工程卷》撰寫條目,為學報審閱論文,為青年學者修改論著,推薦發表……在他的日程表上只寫著“工作、耕耘”,而沒見“休息”。1991年春,當他的學生、同仁,紛紛從各地慶賀他74歲生日時,他感慨地說:“我雖然幸福地看到了終生奮鬥的農業工程事業在神州大地上成長、發展的曙光……可我還沒把農業工程系的通用教材——《農業工程學概論》寫完,要快點乾……”這就是他畢生奉獻給祖國和人民的願望。

主要論著

1 張季高。拖拉機學講義(農藝採用)。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1949。
2 張季高。農業機械學講義(農藝採用)。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1949。
3 張季高。茶葉機械化講義(茶葉專業用)。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1950。
4 張季高。農業機械化講義(農學專業用)。瀋陽:瀋陽農學院,1952。
5 張季高。農業機械化講義(國藝專業用)。瀋陽:瀋陽農學院),1953。
6 張季高。農業機械化講義(植保專業用)。瀋陽:瀋陽農學院,1953。
7 張季高。農業機械化講義(農經專業用)。瀋陽:瀋陽農學院,1953。
8 張季高。畫法幾何學講義(農田水專業用)。瀋陽:瀋陽農學院,1952。
9 張季高。農業工程學概論。(農業領導幹部學習研究班教材)。北京:農委,1980年11月。
10 張季高。耕馬牽引力試驗初報。瀋陽農學院科研成果彙編(第一輯),1982,70。
11 張季高,鄭福庭。播種機鋼輪輪緣形式的受力分析。瀋陽農學院科研成果彙編(第一輯),1982,70-71。
12 張季高。不同類型犁在波浪式梯田上犁耕空行長度比較。瀋陽農學院科研成果彙編(第一輯),1982,71。(原載瀋陽農學院學報)。
13 張季高,馬志泓。胡蘿蔔挖掘機械化的研究。瀋陽農學院科研成果彙編,(第一輯),1982,72。(原載瀋陽農學院學報)。
14 張季高,李寶筏,劉濤等7人。瀋陽地區玉米機械化中耕除草田間工藝的研究。瀋陽農學院科研成果彙編,(第一輯),1982,73。(原載瀋陽農學院學報,1962)。
15 張季高,馬志泓,王玉賢等7人。瀋陽地區高粱、玉米、大豆、穀子機械化栽培田間工藝程式的研究。瀋陽農學院科研成果彙編,(第一輯),1982,74。(原載農業機械雜誌,1963)。
16 張季高,李寶筏。按作物行距設計鋤鏟尺寸的探討。瀋陽農學院科研成果彙編,(第一輯),1982,74-75。(原載瀋陽農學院學報)。
17 張季高,齊玉升,李寶筏。關於壠作犁工作面的分析。瀋陽農學院科研成果彙編,(第一輯),1982,75。(原載瀋陽農學院學報)。
18 張季高,陳新和,馬志泓。拖拉機地隙對高稈作物中耕作業的探討。瀋陽農學院科研成果彙編,(第一輯),1982,75-76。(原載農業機械雜誌)。
19 張季高,陳新和,馬志泓。幾種耙壓農具的田間保墒效果試驗。瀋陽農學院科研成果彙編,(第一輯),1982。78-79。(原載瀋陽農學院學報,1964)。
20 張季高。農業機器的噪音對拖拉機駕駛員的危害。北京:農業工程,1980(2)。
21 張季高。“農業工程”與“農業工程學”。北京:農業工程,1983(3):3。
22 張季高。漫話農業工程(連載)。北京:農業工程,1984(2-6期)。
23 張季高,蔣耀。回顧“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的建立與發展。北京:農業工程學報,1985(1):2-3。
24 張季高。試論農業工程技術推廣。北京:農業工程學報,1988(3):38-45。
25 張季高。中國的農業工程——過去,現在和將來。北京:農業工程學報,1989(3):12-17。
26 張季高。《農業工程學淺說》。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
27 陶鼎來,張慶海,張季高。農業工程學簡介。北京:光明日報,1978 年9月12日。
28 張季高。我國的農業工程。北京:人民日報,1985年3月18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