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舜

1956年5月入黨。1957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水道海港系,後在中國科學院水工研究室工作,1958年在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河渠研究所工作。1972年任水利電力部十一工程局勘測設計大隊革委會科研組副組長。1978年任十一工程局科研所黨支部副書記、副所長。1978年任水利水電科學院泥沙研究所副所長、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院辦公室主任,1985年12月任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1988年5月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9年退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啟舜
  • 出生地:福建寧化縣翠江鎮
  • 出生日期:1937年2月
  • 職業工程師
  • 畢業院校:華東水利學院
  • 政治面貌:共產黨員
  • 性別:男
簡介,人生經歷,人生成就,

簡介

水利高級工程師(教授級)。曾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副院長、國際灌溉與排水委員會副主席。

人生經歷

1998年3月19日,由聯合國主持的首屆世界水大會在法國巴黎召開。在全球範圍內水問題日益嚴峻,如何保護和開發水資源這一生命源泉、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的今天,世界水大會的召開,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也許鮮有人知,這裡面凝聚著一位中國水利科學家的辛勤勞動。他就是這次大會的籌備組員、國際灌溉與排水委員會副主席張啟舜。
1937年出生於福建省寧化縣一戶工商業者家庭的張啟舜,在同齡人中是個佼佼者;1953年,當他16歲時,便成為當年全縣8個考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之中的一位。在這個當時連汽車都開不進去的閩西革命老區縣,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為了"趕考",少年的張啟舜乘船順閩江而下,花了一個多星期才到省城福州。去華東水利學院報到時,走了三天的山間小路,又坐了十多個小時的長途車,張啟舜才生平第一次看見火車。限苦的情形可想而知。
華東水利學院是1952年在全並同濟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著名高等學府的相關專業基礎上組建的一所年輕的大學。這裡薈萃了許多知名的水利學者和專家。張啟舜和他的同學們便是這個學校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由於校舍還在興建中,他們在南京城外清涼山上臨時搭建的草棚內上課。經常光著腳上去上課的張啟舜在同學們的眼裡是可愛的"鄉巴佬",對此,他卻不以為然。"同學們都說我土,可是在家鄉,從小我就常赤腳跑來跑去,習慣了",回憶起上大學時的情形,現已是教授級工程師的張啟舜仍興致盎然。
50年代初,正值我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在全國人民當中掀起一股追求科學知識的高潮。1956年,毛澤東主席發出著名的"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極大地鼓舞了廣大知識分子和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深受此種氛圍薰陶的張啟舜也暗暗下定決心,將這一生獻給科學的事業。這一年,主修水利專業的張啟舜曾面臨一次重要選擇,學校推薦他去參加一個蘇聯專家指導的進修班,但要改學海洋水文專業。張啟舜沒怎么猶豫,便選擇了留在本專業。"我知道中國的農民最需要什麼,"張啟舜這樣解釋他當年的選擇,"雖然我不是農民出身,但是,我小時候在家鄉與他們有許多接觸,他們太苦了。"
1957年,年僅20歲的張啟舜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水利工程研究室,做河流泥沙問題的研究工作。40多年來,單位幾經變遷,從當初的中科院水工室到如今的中國水利電力科學研究院,張啟舜卻始終如一地在相同的崗位上默默實踐著自己的決心與誓言。
由於時代的原因和工作的需要,張啟舜的工作生涯前20年的三分之二是在農村和基層度過的。畢業後的十年里,他有五年多在河南農村勞動和蹲點。他還和同學們把試驗室搬到野外,收集第一手的研究資料。1968年。在那場知識分子遭受的史元前例的浩劫中,張啟舜被下放到河南省三門峽水庫工地進行"三結合"。這一乾就又是整整一個十年。雖然在那個年代,知識分子處於"再教育"的地位,但是現實工作的磨練卻不斷充實和鼓舞著張啟舜那顆年輕而熱情的心,使他忘我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是金子便會閃光。1970年,張啟舜被任命為三門峽工程局勘測設計研究科研所副所長,參加並領導三門峽水庫清淤改建工程的設計和研究工作。三門峽水庫是我國五十年代在黃河幹流上建立的全國最大的水電工程,但是,由於黃河泥沙的嚴重淤積,致使水庫淤塞,洪水倒灌,威脅著上游關中平原地區的安全。張啟舜就擔負著解決水庫泥沙問題這一"重中之重"的任務。1973年,三門峽水庫改建工程宣告完成,經過幾年試運轉,三門峽工程科技工作者提出的"合理防洪、排水放淤、徑流發電"的新開發方式證明是成功的,三門峽水庫由此獲得新生。

人生成就

三門峽改建工程的成功舉世矚目。1978年,美國河工代表團參觀三門峽後說:"你們能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多沙黃河上取得修建水庫、綜合利用的經驗將載入史冊。"在國際水利學術會議上,三門峽工程改建的成就多次贏得高度評價。國外的一些大型水得樞紐工程在泥沙處理問題上都引用三門峽成功的經驗。中國水利科學家的成果,正成為世界的財富。作為三門峽水庫改建工程的泥沙科學研負責人,張啟舜於1979年被評為水利部優秀科技工作者。
在三門峽工地的十年耕耘和豐碩成果,奠定了張啟舜在國內水科學界的地位。80年代,他又參加了官廳水庫清淤改建,黃河小浪底工程等國家大型水利建設項目的科研工作。80年代後期,國內展開對三峽工程可行性的大討論,張啟舜被聘請為由360名科學家組成的國家論證專家組成員。90年代以來,他多次應外國政府、亞洲銀行和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等國際機構的邀請,先後到了孟加拉、泰國等國家,協助國外有關水利項目的研究。張啟舜以他卓著的成就、豐富的知識與經驗,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泥沙問題專家,並於1991年被評為終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1997年,張啟舜當選為國際灌溉與排水委員會副主席。如今,作為聯合國世界水大會的籌備組委員,已過花甲之年的張啟舜仍精神飽滿地奔走於國內外各地,為籌備2000年第二次世界水大會而緊張地忙碌著。
作為一位水利科研工作者,張啟舜十分強調現場科研和實地工作的重要性,他頗有感觸地說:"沒有那20多年的農村和基層工地的經歷,就不會有我的今天。"40多年來,張啟舜工作的足跡遍及全國600多個縣。80年代他擔任水科院副院長之後,還新自帶領科技人員和學生到河北、河南、山東等省下鄉蹲點搞沙質土壤的耕地改良試驗工作,經他們的手改良的耕地達12萬畝。
在河流開發問題上,張啟舜總是站在科學的立場上,以實事求是的原則指導自己的工作,他時常以毛澤東主席的一句話來鞭策自己:"人們要想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期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規律性。"根據三門峽等工程的經驗教訓,張啟舜認為,因為人類活動的增加和干預使河流在發生不斷的變化,人們對河流水文地質條件的認識是永遠不會完結的,所以,修建大型的水利樞紐必須本著留有餘地的原則,雖然是在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上籤了名的351位論證專家組專家之一,但是,張啟舜稱自己只是"謹慎的支持派"。他說:"只知道跟著領導走,人云亦云,這不是科學家的態度。"今年長江發生百年不遇的洪水,更加牽動張啟舜的心。洪水還未退去,他就提筆寫下了《災後恢復重建的對策思考》一文,再次對治理長江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張啟舜對於千里這外的家鄉福建寧化情緣未了,儘管在科技事業上取得了許多成就,張啟舜還是感到自己對家鄉沒有做出什麼貢獻。10多年前,當從三門峽工地回到北京不久,他就聯絡在京工作的一些寧化老鄉組織了"支鄉聯絡站"。1996年又成立了"聯誼會"。這些年來,隨著國家和社會發展,許多在京工作的寧化人在不同行業和崗位上都取得一定的成就。張啟舜自然是他們當中的突出代表,因此被推舉為會長。"聯誼會"的宗旨,就是希望以在外工作的寧化人的所長儘可能地為老區的家鄉建設盡一份力量。前幾年,家鄉為了推動水利化重點縣和電氣化縣的建設,邀請張啟舜這位出自寧化的水利科學家的幫助和支持,張啟舜得知是為了推動家鄉經濟的發展,便一口答應,新自到省里去聯繫資金和項目,他還三次利用回鄉探親的機會,跑遍了寧化每一個水電站、每一座水庫,做實地調查研究。張啟舜欣慰地看到,經過40多年建設,家鄉的水利水電事業已卓見成效,為將來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