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舟(北京醫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作舟,原名希曾,男,1923年7月7日生,北京人。未及弱冠,拜京城外科名中醫哈銳川門下,習學瘡瘍四載,為掌握中醫丹膏及各種外用藥煉熬調配的方法要略打下較深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作舟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23年7月7日
  • 職業:全國名老中醫
個人簡介,主要事跡,

個人簡介

於1939─1941年入孔伯華老大夫主辦的“北京國醫學院”本科深造。1941年經北京市衛生局考詢及格,取得中醫內科醫師資格。嗣後,以中醫內外科懸壺京城,並加入中醫公會。同時,還在名中醫汪逢春會長主辦的“醫學講習會”第四班學習,從而結識了趙錫武、魏龍驤、王為蘭等諸多先輩同道。1945年,他又與先輩同仁趙錫武、於道濟、馬繼興、石子興、孟昭威等人自發組織成立了“中國醫藥學會”,定期相聚在施今墨老大夫診室,座談切磋醫藥學術及臨床經驗。1949年初,受“華北國醫學院”校友楊醫亞、馬繼興、馬毅青相約,並請於道濟諸前輩一起又投身“華北國醫學院”,任教學及校務工作。 1951年經過考試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系統學習西醫五年,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中醫醫院皮外科,並擔任皮外科研究組組長。編寫了“內外用藥手冊”;對皮外科常見病、疑難病均作了細緻的臨床研究觀察,先後寫出有關治療銀屑病、濕疹、神經性皮炎、蕁麻疹、丹毒、脈管炎、乳癰、女陰潰瘍等病症的文章,相繼發表在專科雜誌上,同時還提出一些臨床用藥經驗。在此期間,與馬連開大夫拜趙炳南老專家門下,主要擔任繼承總結趙老大夫臨床經驗的工作,共同編寫了“趙炳南老大夫臨床心得集”,後醫院以此為蘭本,編寫了《趙炳南臨床經驗》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

主要事跡

1970年他調到北京第二醫學院任教,並任中醫系負責人,被推舉為該院第一、二屆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此間,進行了“中藥十八反”中的烏頭反半夏、栝蔞、貝母、白芨的動物實驗研究,並寫出總結文章。在進行考證過程中又寫出“略論中藥十八反源流”一文,兩篇均發表於專科雜誌。
1983年他調入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皮膚科。84年晉升為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臨床及帶研究生、進修生、留學生等培訓工作。並撰寫了“陳實功與外科正宗”一文發表在《北京中醫》雜誌上。
在中醫皮膚病的臨床方面,他力主中醫工作者要不斷總結臨床經驗,並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把這些寶貴經驗,上升成有規律性的學術理論。首先,必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明確診斷,在治療評價病症過程中要有嚴格的客觀指標,還要運用統計學進行歸納處理,這樣才能找出有規律性、有重複性的結論。這是中醫學術提高發展的必經之路。
通過多年的臨床教學,逐步摸索到了皮膚病與人整體不可分割的辨證關係──“有諸內,必形於外”。遵循整體觀念理論的指導,臨床中應在辨證基礎上,首重內治。但皮膚 病形諸外,因此外治法亦占重要地位。他對部分中藥軟膏劑型的改製做了一些嘗試,並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和經驗,深受科內同志及患者的歡迎。
近年來,和學生們一起寫出了“扶正法在皮膚科中的套用”,“異位性皮炎的治療經驗”,“運用理脾法治療皮膚病的經驗”,“運用清熱除濕法治療皮膚病”,“解毒活血湯治療銀屑病51例”,“論天皰瘡”,“中醫皮膚科外用藥有關軟膏的改進芻議”,以及有關濕疹、白癜風、蕁麻疹、皮膚澱粉樣變的經驗總結等已發表和待發表論文20餘篇。有的曾參加國際中醫學術會議,或在學術年會大會上宣讀。
1991年,他被中醫藥管理局審核批准為全國名老中醫,擔任培養學術繼承人的工作。 現任中國中西醫研究學會理事、北京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北京中醫藥學會皮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醫藥學會外治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級醫刊》、《北京中醫》雜誌編委等職。曾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