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波爾

弗雷德里克·波爾

弗雷德里克·波爾,美國著名科幻作家、編輯。作為科幻使者,弗雷德里克·波爾出訪過許多國家(包括中國),享有崇高的國際聲譽,甚至還參與《大英百科全書》條目編寫。

弗雷德里克·波爾向世界展示了什麼叫出名要趁早,11歲踏入科幻界參加科幻迷的組織,19歲成了兩家科幻雜誌的主編,20歲就以嘉賓身份出席第一屆世界科幻大會。

在奧布賴恩的《科幻小說史》中,弗雷德里克·波爾被列為“科幻作品有史以來七大巨擘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弗雷德里克·波爾
  • 外文名:Frederick Pohl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紐約布魯克林區
  • 出生日期:1919年11月26日
  • 逝世日期:2013年9月2日
  • 職業:科幻作家
  • 主要成就:《超標準人》獲1976年雨果獎
    《大門口》獲1977年坎貝爾獎
  • 代表作品:《超標準人》《大門口》《傑姆星》
人物生平,主要作品,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弗萊德里克·波爾1919年11月26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市一個推銷員家庭,高中畢業後因家貧輟學,主要靠自學成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空軍服役,到過義大利。
弗雷德里克·波爾弗雷德里克·波爾
在1939年至1949年這十年內主要當科幻雜誌編輯,以後當過文學代理人和自由撰稿的專業作家,從1961年起又回到科幻雜誌和出版社當料幻小說編輯,因編輯工作上的優異成績在1966至1968連續三年獲“國際科幻成就獎”,從1974年起擔任美國科幻作家協會主席。
波爾單獨寫的科幻小說很少,大部分作品都與著名科幻小說家如阿西莫夫、考恩布魯斯、約翰·威廉森等合作,共出版長篇小說二十餘部,短篇小說集三部。他自稱使他引以為榮的作品是《百萬日》(1971)這類短篇小說和《沃爾夫班》(1959)這類長篇小說。
波爾曾在美國和西歐的二百多所大學裡講過學,20世紀70年代又在“文化交流”的名義下到蘇聯、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等國講學。他的作品經常在電視中播映,迄今已攝製成四百多個電視節民很受西方世界觀眾的歡迎。
2013年9月2日弗萊德里克·波爾去世。

主要作品

弗萊德里克·波爾19歲就擔任了科幻小說編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歐洲戰場服役,退伍後成為一些年輕作家的代理人。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他擔任《銀河》和《如果》兩家科幻雜誌的主編,對60年代美國科幻的發展起到了引導作用,為此連續三年榮獲國際科幻成就獎。
弗雷德里克·波爾弗雷德里克·波爾
波爾早期創作成就主要是諷刺性的短篇小說。他的長篇大多與別人合作,如《宇宙商人》(1952年)和《海底艦隊》(1955年)等。70年代,他結束了自己的編輯生活,潛心創作。1976年,他的《超標準人》贏得雨果獎;1977年、1978年,他的《門口》分別奪得坎貝爾獎、雨果獎和星雲獎。這些成就,使他躋身著名科幻作家的前列。
重要作品還有《在藍色事件的地平線外》(1980年)、《希奇編年史》(1987年)和《太空站之行》(1990年,短篇集)等等。
弗雷德里克·波爾涉足了一個人在科幻小說世界中所能達到的一切領域:他首先是科幻小說迷(他所創建的未來主義者組織如今被人們像寓言一樣所傳頌)、出版社和雜誌社編輯、代理人,還有最重要的是——科幻作家。作為20世紀50年代《星河》雜誌的編輯,他為科幻小說創作基調的確立做出了貢獻——包括他本人值得記念的主要作品,例如《太空商人》(與西里爾·科恩布魯思合著)。
他還撰寫了《未來的模式》,一本有關他本人在科幻小說領域頭45年的回憶錄。弗雷德里克·波爾於1919年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現定居伊利諾斯州芝加哥近郊的帕拉坦。

人物評價

弗萊德里克·波爾把他自己的科幻小說稱作“警告文學”,說提醒人們注意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產生的長遠後果雖然已成為老生常談,但他仍要敲響警鐘。他還說,他一直對探索人類可能有的各種各樣前途感到興趣,因此他所寫小說的主題不趕時髦,但往往帶有一定的預見性。
弗萊德里克·波爾弗萊德里克·波爾
美國文藝評論家弗萊德里克·鮑厄斯說:“在波爾手中,科幻小說是用來保衛人類和人性的武器。作為社會批評家,他應該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他的故事也寫得引人入勝,是第一流小說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