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鎮(安徽省郎溪縣建平鎮)

建平鎮(安徽省郎溪縣建平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建平鎮位於安徽省郎溪縣城關,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緊鄰蘇浙滬,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僅80公里,境內祥花路、鐘梅路、214省道相互連線;鐘橋河、老郎川河穿城而過,水陸交通十分便捷。區域總面積9016公頃,耕地面積43325畝。轄14個行政村、6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6.2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平鎮
  • 位於:安徽省郎溪縣城關
  • 區域總面積:9016公頃
  • 總人口:6.2萬人
地理環境,歷史沿革,人口數據,

地理環境

鎮內資源豐富,特色農副產品有:南塘田藕、金牛艾草、蓮塘雪裡蕻、長友禽蛋、雙低油菜優質水稻、特種水產品、蔬菜瓜果等,素有田藕之鄉、西瓜之鄉的美稱。境內有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皖南地區最大的油脂加工企業-昌髮油脂公司,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長友禽業有限公司。重點骨幹工業企業有金潤銅材、錦富箱包、鑫輝電工、華海圓釘、金曼服飾等,初步形成了以箱包製作、金屬壓延、建材、農產品加工等為主導產業的工業發展格局。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義祥塗料、宗信木業、金鵬家電、鑫驛加油等骨幹民營企業發展迅速。與此同時,文化、教育、衛生、商業等煥發出勃勃生機,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功能不斷完善。1958年屬鐘橋公社,後分設建平公社,1962年設城關鎮。1983年,建平公社改為建平鄉,鐘橋公社改為鐘橋鄉。1992年由建平鄉和城關鎮合併為建平鎮。1996年,建平鎮面積41.1平方千米,人口4.2萬人,轄北郊、光明壩、南塘、經村、錢滸、郝家、三里亭、城東、昌明、東郊、城西、韋家埂12個行政村;鐘橋鄉面積49平方千米,人口1.7萬人,轄金牛、三益代、新莊、索埂、鐘橋、新華、韋村、塘下、蓮塘、歌場10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劃廣德縣西北桐鄉、昭德、臨湖、原通、妙泉5鄉設定建平縣,隸屬廣德軍,縣治在郎步鎮。郎步鎮在縣境中部,郎川河北岸。郎,縣城居民之姓。步通埠,郎步,即郎埠,意為郎川河上泊船碼頭。郎步鎮最早形成於東漢末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建縣後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在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修築城牆,周長780丈,設四門一水關。民國11年(1922年)設吉原保,屬城廂區,區署及保辦事處均設於城內。民國28年(1939年)設定在城鎮,屬第一區。民國29年(1940年)直屬縣政府。民國31年(1942年)12月10日仍改名郎步鎮。民國34年(1945年)11月8日,更名吉原鎮。何謂“吉原”?取《詩經·小雅·常棣》詩句“鶺鴒在原,兄弟急難”之意,指水鳥跌落郊原,比喻兄弟友愛,有難相救。定鎮名為“鶺原”,取其褒義。後因“鶺”字冷僻,書寫也不便,
1949年4月,郎溪解放,仍沿用吉原鎮名。1950年2月,撤消了鎮建制,直屬在城區。1952年5月,成立郎溪鎮。1956年1月,撤消區級建制,郎溪鎮直屬縣人民政府。1959年7月,撤消郎溪鎮建制,併入鐘橋人民公社。1961年6月1日,將原郎溪鎮及城西、文昌兩個大隊劃出,成立城市人民公社。1962年1月改稱建平人民公社。1963年12月,郎溪鎮從建平人民公社析出,恢復建制,更名城關鎮。1982年1月,成立城關鎮人民政府。4月18日將建平鄉城東村5個村民組和城北村10個村民組劃入城關鎮,建立鎮轄東郊村北郊村。1992年3月,城關鎮和建平鄉合併成立建平鎮至今。
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88年改元端拱,建縣適逢改元,盛世承平,取其意定名“建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直隸省新置一個建平縣(今屬遼寧省)。由於“兩縣同名,文遞多誤”。民國3年(1914年),建平縣改名郎溪縣。“因治南有郎溪水,取其意定名郎溪”。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42282
21693
20589
家庭戶戶數
13352
家庭戶總人口(總)
41449
家庭戶男
21108
家庭戶女
20341
0-14歲(總)
8897
0-14歲男
4662
0-14歲女
4235
15-64歲(總)
30212
15-64歲男
15473
15-64歲女
14739
65歲及以上(總)
3173
65歲及以上男
1558
65歲及以上女
161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38820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