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陵周公

始祖廬陵周公,諱復,字希聖,為宋宰相周必大之曾孫,宋末起兵抗元,隨海上行朝流亡到湛江,兵敗後隱居於遂溪調豐周宅院。後世子孫繁衍至今已有十多萬人,遍布遂、徐、海、瓊等地。

基本介紹

  • 本名:廬陵周公
  • 別稱:廬陵周公,老虎墓主人
  • 字號:希聖
  • 所處時代:宋末元初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江西廬陵
  • 出生時間:1230年
  • 去世時間:1302年
  • 主要成就:起兵抗元
據廬陵周公周復石碑上記載,廬陵周公墓俗稱“老虎墓”,位於遂溪縣嶺北鎮龍節嶺,系元代墓群。周復,字希聖,原籍江西廬陵,宋未仕雷官知路,元初棄官卜居遂溪,卒後葬英里社貓弄村後龍節嶺。其墓石築高輿華蓋,行制獨特,呈轎行,故又稱石轎墓。該墓年代久遠,石刻裝飾藝術精緻,具有較高歷史和藝術價值。1995年4月27日,遂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遂溪縣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5月1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為了更好的保護這個文化遺產,當地政府已經向國家申請報批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據十八世植公所考,始祖復公知路之官銜乃耳舌之扎訛,史實之誤。據史料辨析,始祖復公之考父乃必大公之孫顥公是也。顥公,宣義郎,監饒州浮梁縣,兼景德鎮煙火公事,於1260年致仕告老還鄉,同年始祖復公蔭補承襲官爵。
復公(公元1230—1302年),宣義郎,十一歲進入白鷺書院讀書,是該書院落成後的第一批書童。復公從小立志向先賢學習,尤其深受歐陽修、周必大(曾祖父)、胡銓、楊邦義、楊萬里等廬陵“四忠一節”的忠君愛國前賢的影響。他秉性豪爽、仗義,愛打抱不平,加上又是書院“四忠一節”楷模中的周必大裔孫,所以備客群學子的敬慕與擁戴。讀書時,雖儒學似乎不甚優秀,但對理學猶學甚深,對山形地理的辨識、認識及運用如神化。二十來歲,便隨待父親(顥公)在浮梁縣景德鎮做官,三十歲時蔭補承襲了官爵,食祿文散官“宣義郎”的官秩開始了做官生涯從事官場活動。
復公比文天祥大六歲,兩人乃廬陵同鄉,又在白鷺書院先後同窗過一段,復公為學長。雖然年齡相差六歲,但兩人同窗之情誼,以及胸懷大志的志向,加上歷史的緣由將他們聯繫在一起。當文天祥在贛州舉旗起義大肆招兵買馬時,復公便回響號召,集起浮梁縣以及景德鎮的團練、窗工數千人加入了文天祥抗元義軍之列,並參加了領兵作戰,與收復臨安戰役等抗元復國戰爭。為此,他也走上了漫長的戰爭逃亡和遷徙之路。
由於南宋朝廷不作為,加上蒙軍兵鋒,義軍未經休整,糧餉軍備供應不足,便是節節敗退。當時,文天祥料收復宋土無望,則令復公率領饒州義軍家眷從東側跨越武夷山向福建突圍。突出重圍後,復公領著七千餘人的民兵和義軍家眷輾轉月余,撤退到福建泉州,參與了宋軍統帥張世傑發動的泉州戰役,收繳了大量海船和軍備物資。這時,小朝廷漂泊海上繼續南逃。公元1278年,復公率領著這七千餘人分乘二百艘海船退到了雷州,並布防了固若金湯的九洲江防線。宋滅亡後,復公深明大義,始終不肯降元,但也不做無謂犧牲,便解散民兵,各自歸隱民間山野。據考證,復公當時選擇在雷州最險要的三十里古道的“流牛灘”流域隱居,這便是後人常說的“周宅園”。一則便於收集內地信息,以圖日後歸去;一則城月水停泊著大量海船以便看管使用。
公元1302年,復公逝世,享年七十二歲。然而,在時任廉州教授的起龍公遊說下,在集賢院秘書少監虞應龍的幫助下,元朝感念戰時沒有給元軍造成太大的傷害,也尊敬復公幾代人對朝廷的忠節,更是為了收買人心安撫民眾,依據在宋朝的官爵,贈封“宣義郎”之爵位,賜予六品朝官綬帶,以隆重的高階官葬之議制,安葬於龍節嶺“老虎墓”,並贈封祖母六品“陳太安人”之譽。
如今,據《廣東周氏聯譜》資料顯示,湛江周氏族人主要分布在8個縣(市、區)的76個鄉鎮,383個自然村,總計137377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